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

2017-05-26 13:06黄君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0期
关键词:团队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黄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而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是高校提高科技竞争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出发,指出了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若干途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07-02

人才培养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高校教学活动的延续和深入,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指为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学习和科研项目的目标而相互协作进行创新活动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科研组织。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开展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鉴于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和人才,提升科技创新团队的整体创新水平,加快高校文化建设的步伐,提升高校科技竞争的软实力,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全面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文化建设。

一、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对于建设良好的学生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团队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

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益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团队成员的团队意识薄弱。团队意识是一种主动性的意识,是指团队中整体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的意识。但是在目前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团队成员的团队意识明显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90后”的大学生性格特征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他们需要彰显个性,同时也极具“个人英雄主义”的情结,所以他们不懂得合作或者说是一味地追求竞争甚至是不愿意进行合作。(2)自私。由“6个大人1个小孩”的家庭模式培养出来的当代大学生,从小可能就有着“自私自利”的特性,他们不愿意与人分享。在他们看来,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特别是优秀的学生,常常担心别人追上自己,失去自己的优势地位。(3)善妒。当团队中的某位成员取得一定成绩时,团队内成员间就会产生一定的嫉妒、猜忌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往往会导致成员被孤立和排挤的现象发生,甚至会出现打击报复的现象。(4)逃避。当团队中成员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团队成员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懂得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来化解矛盾,反而可能会激化矛盾。

2.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差。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接受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他们往往追求的是考试高分,因此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学习环境中,对知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他们对待所有的知识都采取欣然接受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会扼杀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也缺乏勇于探索、质疑的创新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还存在着“遇难而退”的现象,一遇到困难或者阻碍,他们往往就会直接放弃或者只有少数学生会寻求外力解决问题,缺少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周而复始中,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受到了极大地抹杀和压制。

3.团队的管理机制缺失。现阶段,学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是由团委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的,因而在资金、设备、场地、时间和参加人数上等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组织常常处于一种松散的自发状态,缺少专业的团队管理机制,造成其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社会价值不大。一般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除了申请专利和撰写一些普通的期刊论文外,其他科技创新的途径并不多。许多团队内部至今仍未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更不用说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要求了,团队内的科技创新活动很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

4.团队组建拼凑现象严重。许多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组成都是在有项目的时候临时拼凑而成,在项目结束的时候就解散了,缺少一定的長效机制,甚至很多团队都是负责人一个人搞研究,全部包干,团队其他成员平时很少进行交流研究,只是在项目申报或者检查时挂个名,坐享其成,整个团队名存实亡。这样的团队缺少成员间的合作,往往存在协调性差的现象,同时也无法充分发挥出团队成员的创造性,导致科技创新团队难以取得重大的创新成果。

三、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若干途径

1.提升团队成员的学习力,增强团队的竞争力。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且是有效的学习,不仅是传承知识的学习,更应是发现知识的学习;不仅是接受性学习,更是反思性学习;不仅是个人的学习,更是团队的学习。而提升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学习力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问题式、引导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激发起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2)团队活动。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要定期举办一些知识讲座、经验交流、讨论会等团体学习形式,通过团队成员之间自由地交流、深入地讨论、思维地碰撞,提升团队成员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团队成员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消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团队活动可以锻炼团队成员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养成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及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3)教师指导。学校需要给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配备一些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随时对团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工作。同时,指导教师也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此外,学生可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具体实验等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其自身的科研能力。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把握一定的研究方向,在实际技术上加以指导,对学生的项目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而且还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自我学习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设特色课程培养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创新的灵感,但往往因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技法,导致灵感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与学生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如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专门介绍科研创新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课程偏少。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将授课内容与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科研创新理论与实践内容相脱离。因此,学校需要开设专门创新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授学生一定的创新技法,甚至可以对于科技创新团队的成员硬性要求其选修相关的课程。

3.打破分院壁垒,实现学科交叉,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综合实力。打破各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各自为战的组织模式,由团委统筹,采用“文科+理科”多学科混合的形式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实现专业、学科、学院的交叉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实现组合功能的最大化。除去学校内部的学科交叉团队的建立,还可组建跨校际和地域界限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扩大学生交流和联系的范围,这样更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更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姜清奎.论高校科研团队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08,(2).

[2]聂慧,杨辉华.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3]何铮,蔡兵,顾新.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4).

[4]王卓君.以创新文化建设引领高校科技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1,(10).

猜你喜欢
团队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打造团队促建设坚持创新彰显专业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