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龙
在朝鲜纪念金正日诞辰75周年的“光明星节”(每年2月16日)前的2月12日,韩国军队捕捉到朝鲜在平安北道芳岘一带发射了弹道导弹。导弹飞行高度为550千米、射程为500千米。第二天,朝鲜官方主动报道这是称为“北极星”-2的地对地中远程战略弹道导弹,并罕见地发布详细图片和视频。显然,这次试验极为成功。
朝鲜劳动新闻称,“北极星”-2是根据金正恩的指示,在“北极星”两级固体潜射导弹的基础上,增加射程开发而来的。该导弹技术与2016年3月24日朝鲜“大功率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喷射和级间分离试验”的成功密不可分。这个型号意味着,朝鲜的导弹技术不仅从液体火箭转向了固体火箭,而且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能力。
“北极星”-2的主要技术特征
“北极星”-2导弹采用地面冷发射和一二级弹体热分离技术。导弹弹射出筒后,在距离发射筒约20米的空中点火。导弹飞行视频显示导弹点火时间长约2分钟,一二级发动机都分别工作了将近60秒。其中第二级发动机工作了57秒。导弹采用了双锥形弹头,在减轻弹头重量的同时,第二级的长度得以增加,增加了射程。
按照朝中社说法,此次试射确定了地面冷发射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固体发动机在预定高度的启动特点,重新确认了主动段的制导及操纵特性、发动机的工作特点和多级导弹弹体分离特性。与液体发动机相比,固体发动机结构简单、发射准备时间短,更适合导弹使用。不过,固体发动机药柱大小和型态是固定的,很难像液体发动机那样方便地控制推力,因此需要依靠精心设计形状、准确落实工艺,来控制燃烧的速度和产生的推力。而且固体导弹在行军时的重量比液体弹大得多,这是“北极星”-2采用履带底盘的原因。
朝鲜已经成功仿制过苏联SS-21短程固体导弹(朝鲜称为“火星”-11),这是朝鲜后来固体发动机的技术基础。参考其技术可知,朝鲜“北极星”-2导弹的喷管属于多段多层多种材料构成的积木式喷管,喉衬采用金属(钨合金)和热解石墨烧蚀材料,承力构件使用钢合金。
除了固体发动机技术外,“北极星”-2还“检验了可以携带威力更大的核弹头的操纵战斗部在分离后中间区段和再入大气层区段的姿势操纵及制导、反拦截机动特性等”。所谓的“操纵战斗部”,说明导弹飞行轨迹已经不是简单的抛物线。仔细观察弹头,可以发现其截锥形底部有四个小型燃气喷孔。韩国专家认为,韩军及驻韩美军现役的“爱国者”防空导弹无法对付这种飞行速度达马赫数10,弹头落点又难以提前准确预测的新导弹。“萨德”理论上具有拦截“北极星”-2 的能力,但是很难保卫韩国全境。
“北极星”-2导弹的弹体尾部增加了8个格栅尾翼。格栅翼的格壁可以做得很薄,以减少结构重量和材料成本,升力比相当大小的平面翼大,而且受到的铰链力矩较小,只要小功率的伺服机构就可以转动。格栅翼的俯仰控制效率和滚转控制效率比平面尾翼高得多,可以在高超声速和大迎角状态下可以提供更好的可操作性。此外,格栅翼还便于折叠,可以沿径向向前收起,发射后再直接由空气阻力打开。
导弹发射筒外形设计类似俄罗斯“白杨”,具有导弹外接式检测的电气电路装置,还带有温控空调管。
坦克底盘改造发射车
“北极星”-2使用的发射车是在朝鲜目前最先进的“先军”915号坦克底盤基础上增加两对负重轮加长而来。朝鲜目前只有“先军”号底盘能够承载这种全重超过40吨的导弹系统。该车在底盘上加装了从MAZ-547三用车移植过来的驾驶室和导弹发射控制系统。车首加大了驾驶舱的容积,增设两块玻璃风挡。增加两对负重轮和延长车尾后,底盘长度大概增加了2米,达到9米左右。但这会影响坦克的转向性能,在山区公路的机动性能下降。
“北极星”-2的发射车似乎在一辆车上就集成了包括液压、供配电、瞄准、温度调控、指挥控制在内的各种设备。它与固体导弹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导弹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和越野能力。此前的朝鲜液体导弹采用公路机动依托预设阵地的发射形式,预设阵地都设置在距离公路很近的地点,很容易被敌方事先侦察到,在战时遭到破坏。而且导弹发射车只能依托公路机动,也较容易受到敌方的打击。而“北极星”-2不需要依赖公路机动,不需要预设发射场,机动过程中可随时停车发射。韩媒称该导弹的发射准备时间仅为5-10分钟。而液体的“劳动”导弹仅燃料加注就得30分钟,早期型号的发射准备时间甚至超过1小时。
朝鲜官方宣称“北极星”-2“将可以在水下和地面的任何空间最准确、最迅速地执行战略任务”,表明该导弹也可以从水下发射。
在导弹力量飞速发展的同时,朝鲜的核武库也在扩大。据韩国《中央日报》消息,截至2016年,朝鲜的武器级浓缩铀持有量和钚持有量分别为758千克和54千克,可制造的核弹头最少为46枚,最多为60枚。此前美国分析家推测,朝鲜2020年前能制造约100枚核弹头。俄罗斯《国防》杂志主编伊戈尔·科罗琴科对此评论称,朝鲜的导弹计划发展迅速,该国非常接近成为真正的导弹与核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