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伟
A卷 (10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18分)
一、语言知识(12分,每小題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屏息(bǐnɡ) 模糊(mú)
恪尽职守(kè) 随声附和(hé)
B.溺爱(lì) 瘫痪(tān)
恃才傲物(shì) 塞翁失马(sài)
C.褪色(tuì) 蜷曲(juǎn)
博学笃志(dǔ) 丢三落四(là)
D.恣睢(suī) 绰号(chuò)
鳞次栉比(zhì) 熠熠生辉(y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丑陋 蛛丝马迹 萤火虫 滚瓜乱熟
B.尴尬 洗耳恭听 互联网 家徒四壁
C.幽默 肃然起敬 匿明信 扶贫攻坚
D.馈赠 温声细雨 浣溪纱 鸡犬不宁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七年级时,我们班的同学搜集了历史传说中有关马的许多资料,并把这其中的一些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班的同学听。
B.日本方面为阻挠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而绞尽脑汁,在不同场合阻止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C.2015年的诺贝尔奖让青蒿素鲜为人知。然而,关乎每年数亿疟疾患者生命健康的青蒿素类药物,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面临原料供应不足的困境。
D.首届“北京中小学生书法节”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以弘扬书法艺术为主线,以笔歌时代为主题,旨在让广大青少年真正接触传统、溯源寻根、学习经典、崇尚艺术、提升素养。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培养着故乡的儿女。
B.中国文字学者不仅关注汉字在中国的传播与使用,而且开始关注汉字在周边国家的传播与使用。
C.英雄可歌可泣的壮举,猛烈地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在极度的激动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D.根据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介绍,王贻芳曾领导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BESIII)的研制、运行、设计和物理研究,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将下列句子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2015年3月21日是第15个“世界睡眠日”,相关部门发布了《2015中国睡眠小康指数调查》。
②在接受调查的十大职业中,公务员群体睡眠指数相对较高,而媒体人得分最低,已经连续两年垫底。
③从地域上看,睡眠指数方面,青海人得分最高,海南则当选最熬夜城市。
④在与失眠相关的因素中,工作以56.2%的比例位居第一,其次为“操心金钱”“为爱情辗转难眠”。
⑤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国人认为自己存在睡眠问题,熬夜的比例达22.2%,熬夜的原因依次为:上网聊天、玩游戏、看影视剧、加班。
A.①⑤②④③ B.④③⑤②①
C.①⑤④②③ D.④③①⑤②
6.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
B.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充满苦难和坎坷的人生,赞美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C.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的一段童年往事。作家在叙述这些令他伤痛的经历时,心情不可能是轻松的,即使以一个小孩的角度来描述,也不可能使一幕幕场景显现出天真烂漫的色彩。
D.《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集,其中的《五猖会》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 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
7.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求/闻达于诸侯
B.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C.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君谓/计将安出
8.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卑微鄙陋)
由是(此)感激
B.遂许先帝以驱驰(快马奔驰)
后值倾覆(兵败)
C.然志犹未已(止)
遂用(适用)猖蹶
D.将军宜枉驾顾(拜访)之
凡(总共)三往
9.下列各项中,理解和分析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和乙文可以分别概括为“诸葛亮自述经历”和“刘备思贤如渴三顾茅庐”。
B.“三顾茅庐”就是由乙文而產生的,这也是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的根本所在。
C.甲文和乙文都说刘备“三顾”才见到诸葛亮,可见诸葛亮起初并不尊重刘备,是刘备“三顾”后他才开始忠心的。
D.从甲文可知,诸葛亮身在草庐之中却能明察千里之外,既为刘备勾画了一幅战略蓝图,也给后世留下了一段盛传不衰的历史佳话。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82分)
三、文言文翻译、诗词赏析、古诗文积累(16分)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11.根据提示默写。(6分)
(1) ,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2)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3)小大之狱, ,必以情。(《左传·曹刿论战》)
(4)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5)《论语》中关于珍惜时光的名句是: , 。
(6)请写出含有“思乡”内容且前后相连的两句古诗,课内外均可。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4分)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怎样的高度评价?(2分)
(2)这首诗的颈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四、文章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一篇议论文,完成13~15题。
“罔”与“殆”
马 涌
当初上学时,语文课学《论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危险。一众学生摇头晃脑强背下来,心中却并不觉得这话有甚精彩、背下来又有甚意义。如今时过境迁,却慢慢品出其中的妙处。其理不仅在古时,亦在今日;其意不仅在书内,也在书外。
“学而不思”,只学习而不思考,知识无暇消化吸收、构成体系,最终就只能在书山里迷了路、在学海中落了难,陷入“罔”的迷茫。当然,能“读死书”读到“罔”的境界,倒也算得上一种才能,这样的烦恼古之学人未必人人有资格体味,但是今天的人却因现代信息爆炸,就算未曾用功刻苦也难免在信息之海当中被淹没。小到生活窍门,大到高深理论,各种信息俯拾皆是,对于好奇心过剩的人而言,还真的要多一份取舍思考,免得被“罔”住。
“思而不学”,则更类似今人所调侃的“想得太多,懂得太少”。这在当下,倒算得上是一种通病了,不仅限于治学,生活中也绝不罕见,网络上似乎就更多了:虽然懒得了解但什么都想评价一下,虽然并不了解但什么都想质疑一下,毕竟“独立思考”是个很帅气的标签,但是苦学钻研看起来却一点也不帅气,厚此薄彼的心态,倒也不是不能理解。于是思而不学、评而不学、转发而不学、好为人师而不学,最后的结果,“殆矣”,也就是危险了。且不说口出妄言会给个人带来的风险,单单是养成这样的习惯,其未来的人生就已经有些堪忧。
孔子是把道理说得很明白了,然而斯为圣人,自然可以在“罔”与“殆”之间走好钢丝,中和持重而无偏颇,但吾辈凡夫俗子,想做到却没那么简单。依我之见,若实在把握不好这一平衡,不如宁“罔”而毋“殆”——一时“迷失”,总有能够走出来的时候,纵然误己却未必害己害人;但一旦踏上“危险”之路,则每一步都有可能再无回头之路了。
写至此处,倏然想到我这又何尝不是打着孔夫子大旗夸夸其谈,或已见笑于大方之家了。殆矣,殆矣。匆匆搁笔。
(选自《人民日报》)
13.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作简要阐释。(3分)
14.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请从文章结构、语言表达两方面来回答。(2分)
(2)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试举两例并简要分析。(2分)
15.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在下列两题中任选其一作答。(2分)
(1)作者在文中把“殆”解释为“危险”,教材上则将其解释为“有害”,你如何理解?
(2)有人说,文章的结尾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五、文学作品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学作品,完成16~19题。
清洁工小王
王兆胜
①我住的小院是20世纪80年代建的,现在看来既破旧又狭仄,与许多高档小区有着天壤之别,以至于有的朋友和客人到舍下一坐时,感慨它成了危楼。不过,在我的心目中,这个小院是温馨、踏实、宁静、干净和美好的,在许多方面,它是不可比拟的,更是不能代替的。
②小院出了不少名人,住过和还在居住的有李泽厚、舒芜、庞朴、林甘泉等;小院闹中取静,外面是喧闹的宽大马路,里面是由四座楼围绕而成的两进院落,其中树木繁盛而优美,坐在家中四楼的房间,有时就能从窗户中看见树在风中摇曳;木椅、石桌、石凳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小院干净、整洁得出奇,可用“一尘不染”来形容。最难得的是,每到春天到来,满树绿叶,鲜花盛开,略带药味的花香就会在整个小院弥漫,令人有走进花海的感觉,周身的醉意和幸福感油然而生。还有,旧院落人事如初,一个单位的新老同事在一起,所产生的亲近感和稳定感难以言喻。然而,多年来,为这个小院增了光、添了彩的,还有一人不能忽略,那就是清洁工小王。
③至今,我还不知道“小王”的确切名字,对他也知之甚少。与院内的名人相比,小王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少有人注意。门卫、工人走马灯似的流动,老面孔不断被新面孔代替,而小王多年来一如既往地守住小院,算是小院中的一个“老”人了。小王的外在条件也不好,可谓貌不出众:矮小、深度驼背、口齿不清、无家室儿女,完全是一个孤独者甚至零余者。像角落里的一棵柔弱的小树,在秋风和寒霜之下,它瑟缩、低吟、屈受,似乎只有等到来年的春天,才能见到生命的滋荣。
④前些年,离单位近,我以自行车代步,回家时就将自行车放在小院的车库内。那次,我发现在庞大的车库一端,是小王的居室。我没能进去看看,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车库门口,整整齐齐摆放着小王收集的旧物,像压缩的纸箱、各种瓶瓶罐罐、废报刊等,这与小王的外在形象形成鲜明对照。由此,我看到了他勤俭、细心、有条理、知足的内心。我不知道小王每月可得多少薪水,但凭常识和直觉可以想见,他的日子一定过得清贫,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也无非是整理这形形色色的“垃圾”,然而他依旧认真、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我不禁对这个残疾男子产生了一丝敬意。由此,小王的举止也渐渐为我所注意。
⑤我发现,小王常身着蓝色工作服,肩挎铁制卫生箱,手拿小扫帚,弓背弯腰在打扫卫生。早晨很早起来是这样,晚上回来是这样;工作日是这样,周末和节假日也是这样;风和日丽的时候是这样,寒霜雨雪也是这样。其他许多地方的垃圾桶纷乱脏臭,而我院的则干干净净;许多小区尤其是旧小区的墙壁、楼道和地面被各式小广告覆盖,而我院的则免受其害;许多小区人员混杂,而我们的则较为井然有序。有一次,一位闲杂人员溜进院子,小王在门口盘问,结果那人支应了半天没答上来,只得离开。小王仿佛是小院的一道风景、一个卫士,忠于职守,守护着它的清洁。每当来家的朋友和客人“埋汰”我的旧楼时,总会加一句赞词:“不过,你们院的卫生搞得确实不错。”表面看来,一个小院能长期保持整洁甚至一尘不染,只是小王的一份工作;事实上,如果小王没有一颗洁净和美好的心灵,他可持续一周、一月、一年,却很难做到数年,甚至十多年如一日。
⑥最难得的是小王面善、心地纯良。见到院内每位上下班的人,小王总是面带笑容地主动打招呼,虽语词不清,只是哼哼般的问候,但我能听懂那是“上班去啊”和“下班了啊”之类的话。见到人们尤其是妇女和孩子手提重物,小王总是主动上前帮忙。我爱人曾多次跟我提及此事,夸赞他心眼儿好,也因此,一有旧报刊之类的,就送给小王。遇到顽皮小孩儿的嘲弄和戏谑,小王总是不以为意,久而久之,他与孩子们亦相安无事。还有,作为一个“光棍汉”,小王在小院里从未惹是生非,更无半点劣迹和伤人的传闻。他仿佛是一棵柳树,对这个世界尽显温柔和美好,没有一点进攻性。有时候,我想:小王这样一个人难道内心就没有不满、不快、不乐?如果有,他靠的是什么来战胜它们?
⑦每天早晨我都能听到楼下沙沙的扫地声,以及轻轻翻动垃圾桶的响动,我知道,这是小王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工作有时还真有点令人厌烦;然而,小王的敬业精神却仿佛是一道光,让我精神抖擞,起床、洗漱、上班,快乐地过好这一天。
⑧从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上说,小王是我们小院也是我内心的一道阳光,这道阳光常让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欣慰与感动——当我面对生活着的这个世界,以及我们的人生。
(选自《光明日报》)
16.请根据示例,结合你对《清洁工小王》与课文《老王》(作者:杨绛)的理解,填写下表,语言要简洁。(9分)
[比较分析内容\&相同点\&不同点\&外在形象条件\&形象不佳,矮小驼背,无儿无女\&小王:口齿不清,以当清洁工和卖垃圾为生
老王:一只眼瞎,靠拉三轮车维持生计
17.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第①②自然段具体介绍小院的主要作用。(2分)
18.怎样理解“我还不知道‘小王的確切名字”?请从学过的课文或课外阅读的作品中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并略作说明。(2分)
19.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4分)
(1)分析文中的两个加点句子:同样是用来比喻小王,作者为什么用了不同的树?(2分)
(2)“小王这样一个人难道内心就没有不满、不快、不乐?如果有,他靠的是什么来战胜它们?”请根据你的理解,回答作者在文中思考的这一问题。(2分)
六、写作(40分)
20.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叙述了不能忘记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人民的艺术家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描述了他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深沉的父子之情跃然纸上……人世间,有太多的不能忘记。我们不能忘记法国作家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也不能忘记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中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更不能忘记抗战的胜利……
请以“不能忘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B卷 (20分)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砚 眼
明有陆公庐峰①,于京城待用②。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③还邸④,使门人往,以一金⑤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向⑥观砚有鸲鹆⑦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
【注】①陆公庐峰:陆庐峰,人名。公,尊称。②待用:等待(朝廷)任用。③既:已经。④邸(dǐ):官办的旅店。⑤金:银子。银二十两称为一金。⑥向:以前。⑦鸲鹆(qú yù):鸟名,俗称“八哥”。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公讶其不类。
(2)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
22.这篇短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八、语言表达(7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分)
(1)屠呦呦和同事们翻遍中医药典籍,广泛寻访,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进行筛查,历经380多次实验……但青蒿提取物对实验对象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仍然只有12%~40%。心有不甘的屠呦呦重新翻查古代文献,从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启发,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进行的第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中达到抑制率100%!
这段文字中的一系列数据说明了什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这带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2)根据你对“屠呦呦获奖”的了解和分析,将下面的5张照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2分)
24.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大胆说说你的看法。(3分)
因为舞曲伴奏扰民,广场舞曾被周边小区的高音炮、钢珠枪“狙击”。因为空间资源稀缺,还有不少地方出现过广场争夺战。广场上是对翩翩起舞、健身锻炼的“喜闻乐见”,广场边却是对噪音扰民、挤占场地的“咬牙切齿”,广场舞在成为“草根”文化亮点的同时,也成为公共生活的痛点,更成为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空间拉锯战的缩影。为此,文化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着力引导、规范“失序”的广场舞。通知指出,既要对场地“科学规划、优化布局”,为广场舞创造良好条件,又要对广场舞规范管理,“实现城乡基层广场舞活动健康、文明、有序开展”。
九、名著阅读(7分)
閱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有件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干净?日常琐事要做得干净,如同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我这回附上一小方纸,还比你用的信封小一些,照样能写得很宽绰。你能不能注意一下呢?以此类推,一切小事养成这种干净的习惯,对你的艺术无形中也有好处。因为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否则“随时随地都该学习”这句话,又怎么讲呢?我想你每次接到我的信,连寄书谱的大包,总该有个印象,觉得我的字都写得整整齐齐、清楚明白吧!
25.以上语段节选自《 》,选文中父亲以 的小事告诉儿子的道理是 。(3分)
26.在选文中用横线画出父亲言传身教的语句,然后谈谈你的理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