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科研论文中的名词化研究

2017-05-26 17:30郑瑶菲梁敏珊

郑瑶菲+梁敏珊

〔摘要〕名词化是学术英语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学科知识构建的重要语言资源。文章基于系统功能语法隐喻理论,采用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统计为辅的方法研究国际药学期刊科研论文中名词化现象。结果发现,药学科研论文中存在大量名词化;动作过程名词化的分布频率远高于其他名词化生成类型;大部分名词化属于学科专业术语;名词化通过组建“分类事物”和“活动序列”同时构建反映知识的“研究内容”语场和反映知识获取过程的“研究行为”语场。对名词化的多层次元功能分析有望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科学术英语的生成机制,提高对语言的解码和编码能力。

〔关键词〕名词化;药学科研论文;语法隐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8-2689(2017)02-0013-10

引 言

在英语成为全球通用学术语言的大背景下,学术英语(EAP)研究日趋重要。EAP指用英语开展学科学习和学术研究等各种学术活动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Jordan[1]把EAP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 和特殊用途学术英语ESAP (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前者以所有学术交流中英语的共同特征为研究对象, 包括学术写作、学术演讲、文献检索技巧等内容; 后者则是以某一学术领域的题材为内容, 旨在提高学习者在该领域的英语学术交流能力。药学学术英语属于ESAP,而药学科研论文是药学学术英语的一个重要语类。

科研论文历来是语类研究界所关注的重点。从国外三大教育语类研究流派[2]的相关文献来看,对科研论文的研究文献大多集中于ESP学派源自于教学实践的“语步分析法”[3],此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快速促进学习者掌握语类的写作范式及个别语言特征,但对语言的深层解读不够系统,没有分析语言如何在科研论文这一语类中构建学科知识及科研行为这两大基本内容。系统功能语言学 (SFL) 作为一门适用性语言学,其强大的语言解释力、系统的分析框架及在以澳大利亚为主所开展的大量教学实践对于研究ESAP有着更全面的借鉴作用。在众多的对科研论文语言分析成果中,学科特点也是探索的话题之一。最接近药学论文的研究是医学论文以及一些“硬科学”论文研究[4][5][6][7][8][9][10],而研究药学论文语言本身鲜见报道。

一、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名词化研究

名词化普遍指从其他词类或小句转化为名词的过程,是学术语言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构建学科语场的重要语言资源[11][12][13][14]。与其他研究名词化的语言流派不同,SFL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出发并将名词化研究拓宽到语篇语义、语域、语类等层级探究语法隐喻的形成机制及语篇功能,对于解释并理解语篇中的名词化现象更具备说服力及教学可操作性。

(一) 层级与功能

SFL强调语境对于语言的意义和作用,认为语言在语境中发生,并在情景中得到理解和解释。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活动的直接环境,文化语境是所有实际的或潜在的情景语境的总和。 情景语境的特定配置是语域,由具体三个变量决定:语场、语旨、语式。语场指语篇主题 (subjectmatter) 以及讲话人或者作者有目的的活动;语旨指角色互动的类型,表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语式指语篇组织信息所采用的渠道。语篇本质上是一个实现语境的功能性组合(图一),它同时实现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指语言对现实世界及人类经验的陈述和构建;人际功能指语言反映意义在产出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交换;语篇功能指语言对意义的组织方式。语篇这三大元功能分别动态对应语域的三要素并在词汇语法系统中体现在及物系统、语气系统和主位结构系统的选择上[15]。

Martin和其同事们在Halliday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语类分析”框架用于指导 “语类教学法”并取得重大成果[17]。在Martin的语言模型中,语类作为一种“复现的意义组合”大体上对应文化语境,语域作为“意义组合”大体上对应“情景语境” [16](6)[18]。存在于语境当中的语言也是一个层级系统,按照抽象程度由语篇语义、词汇语法及音系或书写系统组成。语类是超越语域的更加抽象化的分析系统,最终由三层次的语言系统实现(图二)。

综上所述SFL认为语言帮助我们识解我们所生存的社会, 它本身也通过社会语境得以识解。从心智哲学的角度看, 语言系统和语境系统是附生的关系[19]; 而从语言学的角度说, 语言是实现社会文化语境的符号系统。我们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时把视野拓展到更宽广的社会语境,能更加深刻理解语用发生的机制。

(二) 名词化与概念语法隐喻

广义上的隐喻指意义表达的变体,传统上的隐喻指的是词汇意义上的转换,而Halliday主要阐述的是语法隐喻,指语义与词汇语法两个层次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一致式”向“隐喻式”转变[20][21]。因此,语言系统的层次化是语法隐喻产生的条件,语法隐喻也同时扩大了语言的意义潜势。Halliday [22]从历史角度考察了现代科学语篇中隐喻式表达的演变过程并详细分析了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作用。从元功能角度来看,概念语法隐喻是最主要的一种语法隐喻,它的形成机制能解释语言如何将人们经验中的现象重新建构成意义的类别和关系。而名物化则被看成是概念语法隐喻的最关键表现形式,也是语言意义潜势得以拓宽的重要源泉。图三展示了英语的概念语法隐喻在及物系统中的对应变化:首先是“过程”的名词化,第1句第一个小句里由动词heal实现 “过程”,是常见的“一致式”表达,在第2句里这个“过程”被名詞化为healing,是“隐喻式”表达;其次,动词名词化同时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由于构成小句核心成分的动词变为名词了,小句降级为名词词组;第1句里的“动作者”和“目标”也相应降级为第二句名词词组中心词的前后修饰语,所形成的这个名词词组selfhealing of pores in PLGA在第2句里成为“认同者”并融合第1句第二个小句的意义进入一个新的“关系过程”小句;最后,这个“关系过程”小句通过名词化在第3个句子里降级为介词短语里的名词词组。

学术语篇通过名词化这种语言资源实现高词汇密度及意义的推进式连贯,这样的语用发生理据跟语类的社会目的及语域要素紧密相关[23]。

二、 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基于学科英语重要性以及SFL理论框架对语言的强大解释力,研究从自然语料入手探讨被学界广泛认为是学术语篇重要特征的名词化现象在药学科研论文中的体现情况,旨在通过层次化的功能语言分析对ESAP教育带来一定的启示。具体研究问题是:

1) 名词化在药学科研论文各部分分布及名词化类型在药学科研论文中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 名词化怎样在药学科研论文中构建“学科”及“学术”这两方面内容?

(二) 语料

本研究的分析语料来自药学国际学术刊物的研究型论文。高质量期刊的论文通常代表这个语类的高水平语言,具备学科及研究的典型因素。我们根据影响因子报告搜索了学科名称为“药理学和药学(Pharmacology & Pharmacy)”的前50名期刊,去除综述类期刊(排名1-10),随机选择了排名11、23、24、27、29、30、32的期刊,在这些期刊中挑选20篇2015年度发表于“原创科研论文(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栏目的论文。语料总单词量为79716,每篇论文的长度为2013-6866 单词不等。

(三) 数据分析

文章基于系统功能语法隐喻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方法考察语料中的名词化现象,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工作。

1. 识别名词化

Halliday [22]根据转换趋向将语法隐喻分为 四大类:事物化、过程化、质性化和环境成分化,其中事物化就是通过名词化手段把小句以及其他词类转化为名词。Derewianka [24]把事物化的转换形式细分为八大类,我们根据她的分类整理了表一作为识别语料中的名词化类别的依据。

2. 统计名词化的分布频率

在进行定量统计时,我们参照王晋军[25]的计算方法:首先分别统计出论文中各个部分(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的小句总数和八种类别名词化结构总数, 后者除以前者得出名词化结构在各部分的分布频率。

3. 分析名词化的语篇发生

选取一篇论文的一个部分作为样本进行深度分析,从语类、语域、语篇语义、词汇语法层级的概念功能角度研究语篇中的名词化现象。基于SFL语法隐喻研究文献,我们整理了以下概念功能分析框架。

三、 结果与讨论

(一) 名词化的分布

从定量统计数据(见表三和表四)发现药学科研论文中名词化现象的两个特点:

第一个发现是论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名词化结构。20篇论文的正文部分共有5443处名词化分布在4982个小句里,高达109%的分布频率表明名词化数量比小句数量多,有些小句可能包含多个名词化现象。表三同时表明每个语类步骤的名词化分布频率不尽相同,引言部分名词化程度最高,其次依次是结论、结果与讨论、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部分的语言表达最直白,这应该跟所要表述的内容有关,即交待材料的准备与使用的研究方法便可,没有涉及太多的理论依据与人为的解读信息。

第二个发现是关于名词化生成类型的分布情况。表四显示,动作过程名词化(N2)结构类型在此类论文中的分布频率遠多于其他名词化结构,其次是形容词名词化(N1),这表明大多数的名词化是由动词或形容词转化而成。大量的动词名词化现象很好解释了科学语篇静态的特点及生成机制[22]。

(二) 语篇中的名词化

根据上面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语料中“结论”部分的名词化分布频率较高,我们选择了其中一篇论文的“结论”部分(见附录)从语类、语场、语篇语义及词汇语法的各个层级进行质性分析。

1. 样本中的名词化分布概览

根据表一,我们识别并统计了语料中的名词化概况(表五),得出了两个与上面的统计结果相符的数据:首先,名词化159%的分布频率表明这是一个高度静态化的典型科学语篇;其次,在名词化转换类型中,N2的分布频率最高,占了语篇中名词化的67%。

2. 语类与语场

语类指“我们作为特定文化中的成员所从事的一种阶段性的、有既定目标的社会活动” [16](6)。这一工作定义强调语类的社会目的和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并暗示语类的识别在于 “图式结构”。由图式结构所反映出来的语类社会目的与具体语域中语场的内容构建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语场的构建为语类目的服务。学术语篇基于传播知识的总社会目的之下所构建的语场一般与学科知识及学科知识的获取过程有关。Hood [26]把科研论文引言部分的语场归纳为两种:研究行为(field of research)与研究内容(field of object of study),并且在分析这两种语场的关系时借用了小句复合句中的“投射”关系来指代。我们认为,科研论文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存在着这两种语场的不断互动现象。

样本语料来自学科权威刊物一篇论文的结论部分,从语篇格律看,是整篇论文的“宏观新信息” [19](197),实现概括整个研究的语篇目的,语场跟整篇论文的总语场息息相关:研究者通过报告“PLGA材料中孔隙修复(selfhealing of pores in PLGA)”的建模过程及结果来传播知识,“建模过程”是研究行为,“孔隙修复”是研究内容。这两个语场在整个语篇中通过包括

名词化在内的各种词汇语法资源互相呼应,例如像下表第1、2句的这种互动情况在语篇中每个小句基本可见。

3. 名词化与语场构建

从语言建构世界经验的角度看,科学语篇的本质特点是“事物和关系(things and relations)” [22]。从建立层级分析框架的角度看,体现概念意义的语场在语篇语义层面的分析单位是“分类事物”和“活动序列”(见表二),前者体现语篇中各个“实体”的关系而后者体现语篇中各个“事件”的关系 [19]。下面我们围绕“分类事物”及“活动序列”这两方面来检验名词化构建语场是如何发生的。

(1) 名词化构建“实体”

“分类事物”(见表二)中的“实体”指按照一定关系联结在一起的一系列人和事物,在词汇语法层中的“一致式”体现是名词,构建小句中“过程”的“参与者”或介词短语成分。名词化“实体”指原本由动词或其他语法结构构建的“过程”或特性通过名词化成为了“实体”。这类名词化隐喻在长期的使用中渐渐失去了隐喻的活性(语言学里称“死喻”),成为了一目了然的学科术语。Martin [27](191)把这种术语创建过程称为“提炼(distillation)”并认为在具体语场中为名词化提供一个定义是术语形成的关键(见下例)。一旦被定义之后,这个名词化在语篇中的所指就不需要还原或“解包(unpack)”。

更重要的是,名词化术语使事件或特性可以被分类、描述和测量,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播,样本中例(1)可以体现这种功能:

由于使用了“rate”、“depth”这两个名词化定义了测量单位,有关“porehealing”的讨论就不再停留在如下所示的日常用语层面的泛泛而谈,而是对现象的理解赋予了一种精准的科学思维。

样本中有10個名词化术语在32个小句中共出现了47次,这样高的分布频率表明:名词化术语在构建语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首先,在构成“研究内容分类事物”中,最重要的术语是出现了9次的healing。把动词heal变为动名词healing后可以在其前后加上分类和描述的修饰语,形成名词词组selfhealing of pores in PLGA构建论文的“研究内容分类事物”的中心点,其他此类“实体”的出现都跟这个主题成分有关:(viscous) flow指PLGA在加热后变成流体状态;the rate (of healing surface pores)指孔隙修复速度; (pore) depth指孔隙的深度;(glass)transition temperature指PLGA材料从固体转换成液体的温度;(time) scale/constant指PLGA 加热后降温时产生松弛的时间参数;relaxation mechanism指PLGA 加热后降温时产生松弛的机制;(solvent) evaporation指PLGA材料溶解所需的溶剂的挥发现象;annealing (of the film) 指PLGA薄膜的退火过程。事实上, “研究内容分类事物”中的其他由普通名词构建的“实体”都必须与“PLGA材料中孔隙的自我修复”有所关联才会出现在这个语场中。

其次,在构成“研究行为分类事物”中,所出现的名词化术语是model, (stressrelaxation) test,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study, process,这样的一组术语反映了学科中常见的研究模式,即使用“建模、测试、分析”等方法“研究”现象发生的“过程”,而在具体这个语篇中的“现象”就是“PLGA材料中孔隙的自我修复”,这种互动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动词被转化为专业术语的过程中,术语的定义在像科研论文这种学术程度非常高的语域里是无需出现的,因为在学科社区里这些是大家共知的知识。但这些没有明示的学科知识以及各种“可辨认的研究方法” [28]往往就是事物之间隐含的关系所在,作为语篇分析者,必需理清术语之间的知识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2) 名词化构建“事件”

“事件”指语场中组成“活动序列”(见表二)的一系列事件及活动,在词汇语法层中的“一致式”体现是小句,核心成分是动词构建的“过程”。然而,科学语篇的隐喻本质使大量的“过程”由名词化实现,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名词化“事件”。与构建“实体”的名词化不同,构建“过程”的名词化是“活喻”。“活”的意思在于它们在语篇中的出现是暂时性的信息紧凑连贯需要,并非学科固定术语,在行文的解读中往往需要把这些“活喻”还原成“一致式”表达来帮助理解活动的“先后序列(expectant sequence)”或“因果序列 (implication sequence)” [29]。

科学语篇的隐喻特征在词汇语法层的综合体现(syndrome)是“典型小句”——“名词词组1+关联成分(relator)+名词词组2” [22](207)。“关联成分”经常是表示“关系过程”的动词,前后两个名词词组的中心词可以是名词化,而且还可以通过名词词组语法规则无限膨胀,其中的一项机制是 “嵌入”,即把小句或介词短语等“降级”放在名词后面充当“后修饰语”[30](491)。“嵌入”构建的“事件”也可以分“一致式”和“隐喻式”两种。另外,结合我们对科研论文的两类语场的研究,在“典型小句”中的语场互动明显可见:通常是前后两个名词词组构建不同语场并通过“关联成分”联系起来。

下面我们通过解包“活动序列”分析语篇中的 “典型小句”的“事件”发生及语场互动。

这个包含6个“事件”的复杂句构建了事件之间的“因果序列”,这种关系可以通过解包名词化显现出来。

以上两个例子表明“典型小句”的产生是把“活动序列”压缩打包到小句的结果, 名词化“事件”及名词化带来的名词词组中的“嵌入”现象是形成科学语言高度隐喻化的最有效机制。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区分名词化“实体” 与名词化“事件”是基于语篇语义分析框架而提出的,这样有利于在ESAP课堂中学生理解科学语言的使用特点和理据。在实际分析中,“死喻”与“活喻”之间的界限并不一定泾渭分明, “死喻”所构建的名词化“实体” (术语) 最初也是来自于动词或形容词等其他词类,语境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还原为“一致式”。例如,对于外行人来说术语selfhealing of pores可以还原为事件Pores heal themselves.以帮助理解。样本中例(4)里的术语DMA及stressrelaxation tests可以通过解包来解释语场中的“活动序列”:

例4同样是“典型小句”,所构建的 “先后序列”同时也包含了“因果序列”即“压力释放测试引导动态力学分析”。 在论文的“材料与方法”和“结果”部分这两个研究行为的因果关系有明确阐述,然而,“结论”的概括功能决定了这部分的措辞必须简洁,看不明白的读者自然可以倒回去看论文的相应部分。这也对应了我们在上面第一小节中的统计结果,即“材料与方法”和“结果”这两部分的写作偏向于“一致式”。

(三) 小结

以上分析从量化及质性两个角度研究药学科研论文中的名词化现象。

第一小节的量化统计回答了研究问题1)。结果表明:药学科研论文中大量出现名词化现象,其中“引言”部分名词化出现频率最高,而“材料与方法”部分的名词化较少出;在各种名词化的生成类型中,动词转为名词的类型最为常见,这一语言机制有效实现了把动态语言静态化的功能。

第二小节的样本质性分析回答了研究问题2)。结果表明:多层次的语言分析能够阐释名词化如何通过创建“实体”(术语)及“事件”在具体语篇中通过“分类事物”及“活动序列”体现“学科”及“学术”这两类典型科研論文语场的互动;名词化机制把大量的信息浓缩在名词、名词词组及“典型小句”里,实现科学语类建立学科分类描述体系及进行学术交流等学术传播的社会目的。

第二小节的分析证明了以名词化为主的语法隐喻在建构语场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鉴于元功能在语境及语言的每个层级是同时起作用的,名词化在人际及语篇元功能方面也会引发评价及组织语篇的积极作用 [31]。首先,名词化可以引发评价意义[19](26-71),因为名词是可以附加很多“修饰语”的,其中有些“修饰语”就具备评价功能。比如a longer healing time constant中的术语constant就用longer这个包含“级差”意义的“鉴赏”评价资源来描述。其次,在语篇功能方面,名词化的概括功能使语篇意义层层推进(参见图三)。名词化及名词词组可以充当小句的“主位”,在语篇中作为“信息的出发点”指引读者解读信息的连贯[30], 例如样本中的第1)和2)小句。由于篇幅所限而且文章的分析重点在于名词化的概念功能,人际及语篇等功能将另撰文阐述。

SFL分析强调向上向下层级性(tristratal)以及元功能环绕性(roundabout),我们根据这两个原则所做的分析表明:药学科研论文语类的语言实现高度隐喻化,这种语言特征的分析需要分析者具备深刻的语言学知识并参考一定学科背景知识进行语篇中“事物”及“关系”的全方位分析。从教学角度看,鉴于隐喻式语言给使用者构成的解码障碍和编码等语言生成方面的极大困难,语言教师应该配合学科特点指引学生进入符合语类语场的恰当的学术写作惯例。

四、 结语

科研论文一直是学术写作研究界所关注的话题,但对于科研论文的学科语言特点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语言学理论的语类研究为ESAP提供了一个研究与实践的视角。SFL创始人韩礼德及跟随者在英语科学语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语法隐喻理论能够揭示科学语言的语用发生机制并对语言教学带来深远影响。研究基于最能反映学科学术动态的真实语篇,通过SFL多层次语言分析框架探讨名词化这一重要语法隐喻资源在构建药学科研论文的两大语场中的作用,希望能对ESAP学习者以及教师的写作教学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Jordan, R. R.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Hyon, S. Genre in three traditions: implications of ESL[J]. TESOL Quarterly, 1996,30 (4): 693-722.

3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4SalagerMeyer, F. Discoursal flaws in medical English abstracts: a genre analysis per research and texttype[J]. Text, 1990, 10 (4): 365-384.

5SalagerMeyer, F. A texttype and movfe analysis study of verb tense and modality distribution in medical English abstract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2, (11): 93-113.

6Anderson, K. & Maclean, J. A genre analysis study of 80 medical abstracts[J]. Edinburgh Working Paper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1997, (8):1-23.

7Varttala, T. Remarks on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hedging in popular scientific and specialist research articles on medicine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9, 18 (2): 177-200.

8Hyland, K.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al in Academic Writing[M]. Harlow: Pearson Education, 2000.

9Fryer, D. L. Analysis of the generic discourse features of the Englishlanguage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 a systemicfunctional approach [J]. Functions of Language, 2012, 19 (1): 5-37.

[10]Humphrey, S. & Hao, J. Deconstructing written genres in Undergraduate Biology [J]. Linguis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2013, 7 (1-3): 29-53.

[11]范文芳, 汪明杰. 论三大流派对英语名词化现象的研究 [J]. 外语研究, 2003,(3): 15-18.

[12]刘国辉, 陆建茹. 国外主流语言学派对名词化的研究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9): 17-22.

[13]朱永生. 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38(2): 83-90.

[14]徐玉臣. 名词化的生成机制、类型及功能的新视界 [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9,(2): 32-38.

[15]Halliday, M. A. K. & Hasan, R. Language,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M]. Geelong,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16]Martin, J. R. & Rose, D. Genre Relations: Mapping Culture [M]. London: Equinox, 2008.

[17]Rose, D. & Martin, J. R. Learning to Write, Reading to Learn: Genre, Knowledge and Pedagogy in the Sydney School [M]. UK: Equinox, 2012.

[18]Martin, J. R. Language, register, and genre [A]. In Coffin, C., Lillis, T. M. & OHalloran, K. (eds.). Applied linguistics: A Reader: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Ethnography [C].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12-32 .

[19]Martin, J. R. & Rose, D.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 London: Continuum, 2007.

[20]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1st 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21]Martin, J. R. Incongruent and proud: devilifying ‘nominalization[J]. Discourse & Society, 2008, 19 (6): 801-810.

[22]Halliday, M. A. K.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s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 [A]. In Martin, J. R. & Veel, R. (eds.). Reading Science: 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 ofScience[C].London: Routledge,1998: 185-235.

[23]林正軍, 杨忠. 语法隐喻的语用发生理据 [J].现代外语, 2016,(6): 763-772.

[24]Derewianka, B.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the Transition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The Role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D].Macquarie University, 1995.

[25]王晋军. 名词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 [J]. 外语学刊, 2003, (2): 74-78.

[26]Hood, S. Appraising Research: Evaluation in Academic Writing [M]. U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27]Martin, J. R. Literacy in science: learning to handle text as technology [A]. In Halliday, M. A. K. & Martin, J. R. (eds.). Writing Science: Literacy and Discursive Power[C].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1993: 166-202 .

[28]Jiang, K. F. and Hyland, K. Nouns and academic interactions: a neglected feature of metadiscourse [J/OL]. Applied Linguistics , 2016, 1-25. doi:10.1093/applin/amw023. [2016-12-16]. http://applij.oxfordjournals.org.

[29]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 [M].Amsterdam: Benjamins, 1992.

[30]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4th edition) [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31]王振华, 石春煦. 名物化语言现象在语篇中的作用 [J].现代外语, 2016,(6): 751-762.

(责任编辑:高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