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 要:文化志愿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广州市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的发展概况和主要做法,探讨文化志愿服务在文化馆的实践中如何助力服务效能的提升。
关键词: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166-02
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文化志愿服务的要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为确保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而进行的制度设计、产品供给和体系建设,其目的在于丰富精神生活,传播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①。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提到,“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奉献社会与自我发展相统一,社会倡导和自愿参与相结合,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意见》中既充分肯定了文化志愿服务在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方面的作用,又明确指出目前文化志愿服务水平仍需提高,同时又为文化志愿服务助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新思路和新方向。
二、广州市文化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发展概况
广州市文化馆志愿者服务队首先作为广州市文化馆所属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以开展驻地志愿者服务为主。其次,广州市文化馆志愿者服务队也是广东省文化志愿者总队下的一个分队,因此在队伍建设上要兼顾文化馆自身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和广州市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拓展建设。
(一)完善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自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以来,广州市文化馆积极探索广州市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在充分研究和分析了2016年文化部印发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和广东省文化厅印发的《广东省文化志愿服务规范指引》等文件的基础上,结合驻地服务和文化志愿者的管理经验,制订了本单位的文化志愿者章程,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参照的依据和规范,同时也把国家、省、市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要求落到了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单位实处。
(二)实现文化志愿者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广州市文化馆在文化志愿者管理上,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全方位的对接转移,引进了志愿者+管理平台,通过驻地宣传和新媒体宣传,把有意愿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的社会公众引导到“志愿者+”平台上,将线下一系列繁琐的登记、核实、记录、存档工作转接到文化志愿者平台,实现网上实名制注册、在线活动报名、二维码签到、云服务记录等,有效解决了文化志愿者注册报名及服务记录清单、服务供需对接等问题,实现了文化志愿者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三)推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广州市文化馆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方面,既充分地考虑到了偏远贫困地区的群众文化需求,也和周边社区、人民群众最普遍的文化需求进行了有效对接。
无论是每年举办的“公益文化春风行”和“文化志愿者进社区”等送戏下乡、送戏进社区的公益演出活动,还是为周边社区中老年群体开设的文化志愿者主题活动“社区公益学堂”,文化志愿者都参与其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广州市文化馆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开发上注重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创新文化志愿服务内容,探索与优秀社会团体的新型合作模式。
在推动文化志愿服务试点项目开展的同时,做好已有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的优化升级,志愿服务试点项目和示范项目的双头并进在全市范围内起到了先行先试、辐射推广的作用,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工作做示范和表率,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
三、文化志愿服务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
(一)增强公共文化服发展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文化志愿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可以把公共文化资源落实到基层,成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主要力量。而文化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不仅能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动力,还能在更大范围内满足更多人的文化需求,做到真正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同样的,文化志愿服务的出现除了让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更有活力,也让更多有志投身于公益事业的人们能够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平台来服务更多的人,在实现自我价值、奉献社会的同时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壮大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队伍,也从侧面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动力。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供给能力,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
文化志愿者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链条中的一环,在服务过程中首先是提高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与传统文化部门和单位逐级送文化不同的是,文化志愿者可以带着项目和资源直接与需求方对接并就近安排服务,既能缓解相关文化部门和单位人手不足的情况,也能减少公共文化服务在下基层路上的时间消耗。
其次,文化志愿者来自社区,是最熟悉基层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群体,所以在他们的参与下开发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能在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的同时,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阶段的文化需求。
再次,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的绩效评估和服务对象的反馈是一个完整的文化志愿活动实施的必要条件,所以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就内在地包含了自我评价的机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质量,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几点做法
(一)构建文化志愿者培训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就是指能够保证所制定的制度方针长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效的制度体系。培训是提高志愿者个人综合素质、服务能力和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强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单位与志愿者沟通联系的重要途径。
作为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单位,如何更高效地维系志愿者队伍是所有志愿者组织要重视的问题,因此,要构建文化志愿者的长效培训机制,建立文化志愿者培训基地并定期举办文化志愿者培训,为文化志愿者提供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机会。培训机制的建立可以整合系统内外的各项资源,联合社会上优秀的志愿服务力量,实现培训需求和导师资源的对接,引入优秀的培训师资力量和前沿的文化志愿服务课程。
在文化志愿者培训规范化建设方面,依据培训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通用培训、岗位培训和专业培训。其中文化志愿者通用培训包括入门培训和通用技能培训,旨在普及志愿服务基本知识和实用生活小技能。岗位培训和专业培训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特定岗位和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单位特有的专业进行的培训,使文化志愿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岗位工作流程以及和服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按培训对象来划分,长效的培训机制还需要包括文化志愿者骨干培训和文化志愿者队伍管理人员培训。志愿者骨干是支撑志愿者队伍的核心力量,志愿者管理人员更是指引志愿者队伍发展的领头人,因此,高效的培训机制还必须有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全方位培训。
在培训方式上,适当引入新兴多媒体技术如网络平台自学、网络在线直播、虚拟培训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的社会公众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
(二)提高文化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美国著名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营销管理》一书中定义品牌:“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分开来②。” 基于品牌的巨大力量,创设并培育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和文化志愿者形象提升无疑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组织知名人士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就是打造文化志愿者名片的一条重要途径,知名人士的社会效应于普通志愿者而言会成倍增长,为此,动员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艺术家、优秀运动员等社会知名人士參加志愿服务能迅速、广泛地将文化志愿服务的理念推广到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次,提高文化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离不开宣传的力量,传统媒体覆盖面广,公信力高,适合宣传示范性或系列性的文化志愿活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具有碎片化特征,易于及时报道文化志愿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文化志愿者的优秀事迹。再者,完善文化志愿者的激励制度和嘉许制度,每年进行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表彰同样也有提高其社会影响力的作用。
(三)建立“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
“结对子、种文化”的工作机制就是推动专业艺术院团、体育运动队和艺术体育院校等到基层教、学、帮、带,建立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
就文化馆而言,专业艺术人才直接为基层文艺团体提供指导的文化下基层方式,构建的是一层服务网络。而先由专业艺术人才辅导一批从基层选拔上来的、专业素质相对较好的文艺爱好者,再把这一批已接受培训的文艺爱好者送到社区,与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对接,然后开展培训辅导工作的文化下基层方式,构建的是“2+”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层级。
与前者帮扶对象明确的做法相比,后者的做法向下延伸的潜力巨大,服务人群易于实现指数化增长,并且能更进一步地体现志愿精神。在“结对子、种文化”的工作过程中,专业艺术人才和优秀文艺爱好者担任了“导师型”文化志愿者的角色,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入发展,以志愿服务的方式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贡献出重要的力量。
注释:
①湖南省财政厅教科文处.陈祥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特征[N].光明日报,2014-12-09007.
②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与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陈威主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2]卞小珍,袁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实现与构建[J].科技视界,2016(05).
[3]高宁宁,周新辉.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述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01).
[4]侯丙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5]姜鑫.文化志愿者服务为公益文化服务注入新动力[J].大众文艺,2016(09).
[6]刘珊.谈文化志愿者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民族博览,2015(10).
[7]徐爱丽.文化志愿者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探讨[J].邢台学院学报,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