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融水苗、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初探

2017-05-25 10:59廖贤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芦笙侗族苗族

廖贤华

摘 要: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是我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重地,芦笙作为广西融水苗、侗族传统音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笔者通过对广西融水苗、侗族芦笙的实地调查,将其放置于区域性民族音乐交融的视角进行关注,以苗、侗族的芦笙音乐文化为主线,探析融水苗族自治县芦笙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广西融水;芦笙;苗族;侗族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127-03

一、前言

广西融水县有苗、瑶、壮、侗等少数民族,各民族音乐独具特色、异彩纷呈,但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族音乐当属苗、侗族的芦笙文化。芦笙音乐曲调丰富,影响较广,常于节日庆典、民族礼俗及生产生活中应用,同时也是两个民族交流中必不可少的桥梁。

芦笙作为区域性的共有文化,在融水苗、侗族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地理位置、节庆活动、通婚往来等原因,融水苗、侗两族不论是在芦笙传承、芦笙坡会还是芦笙形制、芦笙曲等方面的文化交融现象尤其突出。

芦笙作为融水苗族自治县苗、侗民族千百年来增强民族团结、展现民族风采的吹奏乐器,它有着强大的社会感召力和族群的向心力,是苗、侗族文化重要的符号代表。

芦笙在历史长河中,与民族的血液和灵魂相凝结,融汇成独有的旋律,并将民族风采呈现于世。近年,随着现代音乐对传统音乐的冲击,不少地方面临芦笙曲失传的危机。

当下,如何保持芦笙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如何增强民族文化意识?是亟待进一步深入关注和全面思考的问题。

二、苗、侗族芦笙传说

融水苗、侗族同属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据记载,苗族的祖先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侗族则是古代越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两个民族都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特色文化,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及长期处于无文字民族社会中生存发展,流传在民间关于两个民族的芦笙传说丰富,通过民间艺人代代相传、层层积淀,故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一)模仿说

模仿说,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其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芦笙神话传说当中,也有不少关于对滴水声、鸟声、野兽等的模仿。

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地一名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一支芦笙,他边吹着美妙的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边跳起舞模仿鸟兽的动作,以此来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次出猎均有收获。通过世代相传,吹芦笙曲、跳踩堂舞逐渐成为苗族同胞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芦笙是侗族人民独特的民族乐器,在侗族人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部落社会时期,侗族人有个头领叫孟角,与外部民族孔宣交战,被孔宣打败了。孟角带着侗族人逃避到湘、桂边境的一座深山里,屯驻在“藏兵洞”内。孟角吃了败仗心中很愁闷,有一天孟角闭着眼睛躺在石板上沉思,静静的洞穴里只有洞顶滴水的“嘀哒、嘀哒”声,听着听着,孟角随手捡起了一根水芦竹管,模仿着滴水声音吹,后来,孟角的第八个儿子从战甲上取下一些铜片,锤得很薄装在芦竹里,由于铜片的大小厚薄不一,装在各根芦管中吹出來的声音也各不相同②。

民间传说虽然有许多主观想象的成分,但不是凭空的臆想,总是要以一定的现实生活作为构想的依据。因此,传说是生活的直接反映,也是曲折反映。

(二)神化说

在当地民间,有关苗、侗族芦笙的传说非常丰富,其中“芦笙是从天上传下来”的传说,在苗、侗两个民族中的流传盛广,折射出芦笙在两个民族音乐文化和人民心中的重要位置。

融水大苗山一带传说古时候只有天上人会吹芦笙,地上人们只有站在高高的天梯上才能听到。有一位能工巧匠将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块铜片剪成小块,制成铜舌,一边听着从天上传下来的芦笙声,一边拿铜舌贴在耳边细敲细弹,然后找来芦笙竹,挖空杉木心,做成芦笙。芦笙做成了,没有人会吹,于是派蝉上天去学,终于学成,将芦笙曲带回人间③。其中在《苗族风情趣谈》(广西民族出版社)也有类似传说,只是细节上有差异。

在侗族地区流传着《相金买确》的神话传说,相传侗族人民为了使得寨子过年时热闹起来,推选金比上天买“确”(指侗族歌舞“多耶”,包括芦笙舞),当金比看到神仙“确”时着迷留恋忘返了,人间等急了,又派金相、银相和苗族的古寨老人一起上天找金比,一同向神仙讨“确”,但回人间的路上因一些原由,芦笙被摔破,“确”掉进河里被河水冲走,待人们捞到“确”时,芦笙由于摔破不能再用,于是金比他们上山砍杉木做把、竹子做筒、铜片做簧照着摔破芦笙式样制作,终于把芦笙做成④。把芦笙视为天上的神物,呈现出芦笙在苗、侗族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制作芦笙的艰辛历程。

除以上有关芦笙的神话传说之外,流传于此的民间故事还有许多,例如:造芦笙是为了年轻男女谈情说爱、为了驱赶水龙阴魂造成的妖雾、为了引诱太阳出来为人类照明、为了娱乐解闷等等,其中在苗、侗族年轻男女中以芦笙音乐语言来叙述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表现内心的情感,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芦笙都是青年心中象征爱情的吉祥物,同时也是两个民族人民心中欢乐和友谊的象征。

三、芦笙音乐形态分析

融水苗、侗族芦笙作为两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是两个民族思想交流、描绘社会生活的情感依托。

音乐形态学根据具体的作品来研究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诸关系,以芦笙乐曲为主体,笔者将旋律线条、和声织体、吹奏技法等主要构成为切入,结合形态解析以探究融水苗、侗族芦笙乐的形态特征。

(一)旋律线条

融水苗、侗族芦笙曲的旋律发展有其独特之处,通常采用四度以内的音程级进,突出以6 1 2为主干音的旋律线条,其中以二、三、四度的小音程居多,在音程性质上协和音程占多数,体现出融水芦笙曲较为自由、舒缓的旋律走向,而大二度不完全协和音程的出现与纯一、四度和三度协和音程形成对比,为芦笙曲调增添了色彩,融水苗、侗族芦笙曲的旋律线条既有模式型的发展,也有灵活性的变换,两者的相互结合,显现出其旋律线条统一性和变化性的有机结合。

《迎亲曲》⑤属于婚俗曲的一种,其旋律优美流畅,悦耳动听,在旋律线条上较具特色。作为一首倾述内心情感的芦笙曲,其乐音构成同样基于四度之间,《迎亲曲》的特色体现为运用3、5两音在乐曲中占的比例较其他曲调更频繁,虽然在节奏型上多次使用XXXX 密集的节奏,但吹奏上速度却较慢,体现了《迎亲曲》边走边吹奏的节奏韵味,以二度下行、三度上行的发展持续在高音芦笙中发展进行,情绪热烈,为迎亲曲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二)多声织体

芦笙曲中的和声织体结构呈现出的是纵向合成、连续和音的形态。融水苗、侗族芦笙最具代表性和表现空间的曲调当属《合调》,它由高、中、低芦笙和地筒等四个声部组合而成,所以,对《合调》进行音乐形态分析可于其中对芦笙乐曲的结构思维窥见一斑。

《合调》⑥是一首和声丰满的芦笙曲,和音形态与和声发展的结构思维始终贯穿。从引子开始即由高音芦笙以八度音程持续吹奏主旋律的形式引出多个声部的添加,不断丰富乐曲的和声色彩。高音芦笙大跨度的八度演奏,为中音芦笙旋律的表现拓展了表现空间,并为百余支形态的芦笙群的进入延伸了芦笙曲的多声色彩,而其中地筒(低音芦笙)及两音芦笙音质浑厚的持续性低音更是为多声织体的构成起到基础性支撑,使得各声部结构互为支撑和协调发展。

(三)吹奏技法

融水苗侗族芦笙的吹奏技法为芦笙曲的演绎和情感表达起到了特征性作用,独特的和音、打音和吸花舌演奏技法,与其它民族乐器形成对比,形成了融水苗、侗族芦笙独特的表达语汇,更是形象的对应了融水苗族自成体系的芦笙口诀,成为芦笙传承的特有手段。

1.打音

融水苗、侗族芦笙极富表现力的音乐旋律藉由该乐器特有的演奏技法达致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融水苗、侗芦笙曲中打音在其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几乎每首芦笙曲均在第一小节始即有打音的运用,其中以单个do音为最常用的变化装饰。此外,还有re、la音组合而成的打音形式。在打音的变化上,引子部分由慢至快且较长时值的连续打音,也是芦笙曲中色彩性的变化处理。因打音技法的完成是以乐手手指的灵活性和对芦笙吹奏的熟练程度与音乐语汇为基础,所以打音吹奏是芦笙吹奏过程中的难点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芦笙吹奏技法,表现力突出。

2.吸舌音

融水苗、侗族芦笙除了以上的打音技法外,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吹奏技法——吸舌音,吸舌音是在吸气的基础上颤动舌头而成,是一种复合性技巧的吹奏技巧。值得一提的是,在融水苗、侗族芦笙演奏在芦笙曲中吸舌音一般出现在引子节拍较自由乐段或长时值的乐句尾部时常与打音组合出现,但在曲子旋律的发展进行中吸舌音通常是在打音之前或者打音之后出现,与打音分离吹奏。

四、融水芦笙学校教育传承

芦笙音乐文化作为一种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发展与传承依托于芦笙传承人的意识和行为,以及芦笙传承机制的建构,尤其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與推进。融水的学校教育作为芦笙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融水中学在芦笙传承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高扬素质教育的大旗,走特色名校之路,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成效显著,培养了一大批喜爱芦笙传统文化的时代传人,成效卓著。

(一)芦笙队概述

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芦笙队组建于1988年,其主旨为弘扬民族文化、打造学校特色、培养芦笙文化新人,是融水芦笙传承发展的主要基地。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建设,芦笙队不断壮大,现已有1000多名学生(其中包括踩堂的女生)组成,组成的学生有来自县城及各乡镇的苗、侗、瑶、壮各族学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芦笙传承的生力军。

自芦笙文化进入校园以来,民族中学的芦笙队曾多次应邀参加融水苗族自治县举行的芦笙斗马节活动的表演和迎接贵宾。如:1988年迎接时任国家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艾马提率领的中央代表团;1990年4月23日迎接时任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的视察;2004年至2006年芦笙队参与县芦笙协会到乡下“打同年”;2013年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芦笙舞表演获得三等奖。

此外,学校在教学中自编有芦笙教材,由戴剑杰、覃剑彪两位老师担任指导,芦笙队现有芦笙共500把,其中小芦笙271把、中芦笙129把、大芦笙50把、地筒20个。单从芦笙的数量上就可看出,融水民族中学对芦笙队的发展是十分重视的,不仅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授课,还设有奖金的激励机制,切实推进了芦笙的传习。

(二)奖励机制

学校为增加学生芦笙培训的参与度,专门制定设奖方案,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设奖方案为一等奖20元,二等奖15元,三等奖10元的方式给予学习鼓励。2016年培训班获奖总人数为326人,金额总数共达4655元,其中包括芦笙队以及苗棍队的学生。

此外,因每个获奖学生其所在班级均有荣誉记录,所以学校根据学生所在班级的个人获奖数量统计,还设有班级集体奖,并颁发奖状。融水民族中学对芦笙队管理建设的规整性,使芦笙成为学校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曲目传承

芦笙乐曲作为芦笙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承发展芦笙音乐的重大使命。融水民族中学芦笙队,以芦笙合奏三步曲和芦笙踩堂曲为主要传授曲目,培育了大量优秀的芦笙传承人。

1.合奏曲

合奏曲是苗、侗族芦笙坡会、打同年等芦笙活动均首先吹奏的曲调,吹响合奏曲,不仅对整个芦笙活动场面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而且还起到向对方打招呼或传递信息的作用。融水民族中学芦笙队时常有迎接外来宾客、喜迎校庆、芦笙斗马节进场等活动的参与,所以芦笙合奏三步曲成为必吹的曲目。

融水民族中学芦笙队所吹奏的合奏曲中,其中还包括有杆洞曲⑦和对脚曲的学习。在芦笙曲的相关学习当中,戴剑杰、覃剑彪两位指导的老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吹奏情况,对相关的芦笙曲进行改变和调整。

2.踩堂曲

踩堂曲是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男女群舞的曲调,是演奏时间最长、最悦耳动听、最吸引人、最精彩的曲调。

融水民族中学芦笙队除了合奏曲吹奏外,最重要的就是踩堂曲的吹奏。融水民族中学芦笙队以融水苗族自治县芦笙协会所吹芦笙踩堂(套)曲为参照,主要吹奏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四首(成套的芦笙踩堂曲一般有12到14首左右),而且为了更加适用于学生,指导老师会在不变化芦笙曲本身吹奏风格的基础上,对所吹奏的芦笙曲目稍作调整,以促使融水民族中学庞大的芦笙队在表演中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五、结语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多元化社会的影响下,融水苗、侗族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着民族间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芦笙音乐文化所包含社会功能的体现,反映着现实生活中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于社会中的文化价值。

民族文化交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彼此吸收,使之内化成为自身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族文化交流是一个了解、认识的过程,而民族文化交融则是一个内化、吸收的发展。

显然,芦笙已经跨越了两个民族间的差异,成为了苗、侗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芦笙吹奏中两个民族的芦笙曲调大部分共有,芦笙习俗、芦笙坡会进程上也基本相同,通过芦笙在当地社会的日久相习,融水苗、侗族一直以来和谐共处、团结互助,芦笙文化积极推动了当地民族社会的融合与共同发展。

注释:

①陈炜,劳国炜.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芦笙踩堂开发式保护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07).

②柳羽.侗族芦笙的传说[J].音乐爱好者,1980(06).

③戴民强.融水苗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131.

④吴培安.侗族芦笙略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10).

⑤戴进权.广西融水苗族民间芦笙曲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207.

⑦戴进权.广西融水苗族民间芦笙曲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45.

⑧杆洞曲:所谓杆洞曲,就是在杆洞吹奏的芦笙合奏曲,因其所吹的合奏曲较其它地方相对简单,所以民族中学芦笙队在学习当中,老师一般以杆洞的合奏曲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戴进权.广西融水苗族民间芦笙曲集[M].南寧: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

[2]戴民强.融水苗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

[3]陈炜,劳国炜.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芦笙踩堂开发式保护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07).

[4]柳羽.侗族芦笙的传说[J].音乐爱好者,1980(06).

[5]吴培安.侗族芦笙略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10).

[6]肖丹丹.苗族芦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J].学术论坛,2011(09).

[7]广西师范大学课题组:尹鑫,杨之.芦笙文化的社会和谐功能探讨——对融水芦笙文化的考察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8(06).

[8]刘燕.贵州芦笙音乐文化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贵州:贵州民族大学,2012.

[9]邓钧.苗族芦笙的应用传统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音乐学,1999(07).

猜你喜欢
芦笙侗族苗族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岜沙芦笙节
补妆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你好,芦笙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芦笙恋歌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