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晋中典型晋商民居空间形态分析

2017-05-25 08:22王丽娟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空间形态明清时期

王丽娟

摘 要:晋商在明清至民国时期不仅创造了中国金融界的辉煌,而且创造出了适合其自身生存环境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形态。通过对晋中晋商聚落和民居建筑形态的总结性分析,研究探讨在明清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晋中这一特定地域中,在商业迅猛发展,财富迅速聚集的特定过程下,形成了贯穿商业经营和生活形式的晋商民居,对现代商居一体的建筑以及民族风格的民居空间形式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明清时期;晋商文化;晋中民居;空间形态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116-02

一、晋商的起源、发展和晋商聚落的形成

在历史上,资源、交通和商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资源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是贸易运营的资本;交通是连接地区与地区、对内与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联络通道;商人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起人、参与者和受益者,在贸易往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资源、交通、商人和机遇的结合,兴起了一代晋商,以“晋”和“三晋”为名的山西土地上,在历史上不仅仅出将入相,而且盛产富商。同时丰富的煤铁矿产资源和石材木材资源,便利的对内对外交通和街巷空间,以及晋中商人独有的经商理念,都为晋商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晋商的发展与繁荣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承载着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兴盛于明清时期晋商,他们的商业行为又深深影响着村落、聚落和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同时他们修建的商业店铺、民居豪宅在山西这片热土上传达着商业文化和商业文明,成为了山西民居中一颗颗璀璨的明星。

二、晋商聚落的基本构成与晋商民居的鲜明特色

山西商人的经商活动跳跃,呈动态分布,其中大多数人走南闯北,在外经商,积累资金后,回乡开设商号,在各城市设立分号,在中国衣锦还乡的传统观念下,多数的晋商都会在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后,回家乡营建商铺、建造大院,以这些商铺为中心的居住院落逐渐形成集镇和聚落。

山西商人聚居的聚落和民居都是慢慢延伸而来的,在一系列商业交通、自然物力、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下发展商贸,修店造院,聚“贾”而居。

早期的交易一般都在聚落或者村落之间的水路,桥梁和岸边,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这些场所习以为常的成为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成为集市,久而久之在周围居住的人多了,形成了集市聚落,成为商品交易和人们居住共同的场所。民居是传统居住建筑的总称,是传统村落与集镇人们生活、起居的场所。

晋商聚落的构成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普通民居聚落的形式特点和空间内涵,《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制度,居中为尊的观念深深影响着历代城市的布局。大到北京,小到太原,皇城、王城都在中间布局。这样约定俗稱的观念在四合院中最容易体现,就是:“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

对于从商的商人这些尊卑观念更加深厚,这种示范性的传承对于晋商民居的布局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宅院可以居住,也可以做工,将宅院的一部分变异成为面对街市的店面,但主人永远都是整个宅院的“尊者”。

山西传统民居与现代民居建筑的比较,除了建造年代、技术手段和建筑形式不同以外,还有一个显著的差异,就是民居并非单纯的住宿和起居,而是集店铺、作坊、仓库、起居于一体的建筑形式,其功能往往是生产和生活的总和,是产生在这一特定商业环境下的特殊民居。

三、明清时期晋商民居类型划分及各自的空间特点

在每一个晋商聚落的内部,都明显地存在着一种特定的痕迹,这种特殊痕迹的影响因素存在于每一次贸易交流和生产生活中,那就是商业运作所必需的行为因素。

影响晋商集镇和村落的晋商环境在形态上分别有所不同,一种是商业行为环境,一种是商业意识环境。在空间区域上,晋商民居的空间区域划分也是明确分开的。

在集镇中,所有的市集空间和建筑空间都与其从事的的主要活动—商业贸易有着紧密的联系。一开始,在路边和河边摆设摊点,继而搭建临时棚点,形成比较固定的市集,然后慢慢的将市集街道两侧建为商铺。

还有一种可能是将一些旧式的民居街道改为商业街,原有的民居大门成为商铺大门,街道两旁的民居也成为了商铺民居。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商住一体的商铺民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民居形式,在靠近集镇的市集街道,由商业店铺和民居住房相结合组成“商铺民居”。

市集街道和居住空间构成了商铺民居,市集街道作为外向的流动型空间,比较活泼热闹;居住空间则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私密性强的生活环境。

为了解决两方面的矛盾,人们将店铺进行改造和变异,商铺民居应运而生,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前店后居”、“下店上居”的空间形态,如平遥古城的明清一条街就是这种空间形态。

穿过繁华的市集街道,进入小巷,在商铺民居的背后或者两侧,有一片区域为作坊民居。民居的大门都显露在街巷中,虽然不及商铺民居的热闹和繁华,但这里的环境也是属于集镇的环境,是典型的“作坊民居”空间布局。

作坊民居与其接临的街巷空间关系密切,其内部却是一个内向空间,主要形态有三合院,四合院和一些小半院。街巷中的各个“作坊”的大门,不论宅院朝向什么方位,大门都是面巷而设,这样方便与街巷沟通。很多宅院没有影壁也没有门槛,台阶有的修成缓坡,方便马车出入。小马车在街巷来回穿梭行走,这种无障碍的空间形成了功能化很强的流动空间。

在传统集镇环境中,居民的生活来源主要是商业、手工业和运输业。在作坊区中,院落就是居民的“田地”,是他们的生活来源地。他们在外购买回原料,然后在自己的院落里加工制作,然后将成品到市集和外村去售卖。

院落是生产和生活的“共享”空间。居民的生活离不开院落,离不开市集,离不开街巷,他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也就是作坊民居的空间本质。

大院民居空间是指离开市集和作坊空间比较远的,主要功能以生活起居为主的零散分布在各个村落中的大型空间环境。随着经商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商人们积累了大量资金,“落叶归根”以寻求安逸的生活为目的,回家乡修建了自己的宅院。这是长时间置身商海,为寻求安逸生活的结果,也是商人们为显示自己在外经营成果的方式,商人们所建造的宅院比较分散,在集镇边缘或者其老家的村落,以有实力的商人营建的大规模院落为代表,所以称为“大院民居”。这些大院民居的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商人们在外赚了钱,都将银子积攒起来运用在生于斯养于斯的晋中大地,他们带回来的不仅仅是富足的物质和金钱,还有珍贵的阅历和思想,这些在大院中都有着深刻的展现。大院民居大多是几进院落形式,规模十分宏大,如祁县的乔家是五院加一园,灵石的王家大院是多达2000多间房屋的王字形大院。太谷的曹家大院是并列三座院,而榆次的常家则自成一城,有“乔家一串院,常家两条街”的说法,可见大院民居的宏大之处。

晋中地区民居形态多为平地院落,总体表现为:

一是狭长的平面布局和院内封闭的空间形态;

二是砖木结构多见;

三是多样式的院落组合形态;

四是外观雄伟,内部装饰秀美的形象。

远离市集的商贾大户宅院,几乎都占地广阔,有前楼后楼有配厅,东西房间几进几出,还附有书院、戏楼和花园等。

殷实富裕的晋商大院大多是由四合院串联和并联组合而成的,一般院落由大门、过厅、倒座、厢房和正房组成。大院民居与商铺民居和作坊民居相比,空间使用方式是比较单纯的。

没有店铺,没有作坊和仓库,没有集镇市集和坊间劳作的空间环境。它们大多远离集镇,甚至有的与集镇没有什么关系,但这的的确确是这些商人的家园。晋商大院与其它民居相论,大院民居有其獨特的“行业”风采。高墙深宅成为大院民居一个典型的特征,从而形成了一个可栖居,可安乐,可防御的城堡式大院;他们也对一些有关聚集财富的风俗亲睐有加,如将院内的排水道修的弯弯曲曲,不轻易流走,因为在传统风水学中,水是金钱的象征;又如将屋顶修成单坡式,坡度向院内,下雨时水排入院内,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仓禀足而知礼仪”,富有的晋商,已不仅是单纯的商人,更是追求儒贾相通、义利圆融的“儒商”,如乔家大院堂号为“在中堂”,体现着晋中商人的晋商理念,诚信为本,处事与为人之道“在中”就好。

由此可见,这三种居住体系,体现了晋商民居形成的过程,更体现了晋商们艰辛的奋斗历程,在晋商民居的形态组成中缺一不可。它们都运用了传统民居的固有形制,但都在晋商这个大环境影响下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些空间环境都给自己增添了新的光彩,它们和所有的民居建筑一样都是我国传统建筑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四、对现代建筑空间民居空间形式的影响

明清时期三种典型晋商民居的功能分布对现代商居一体的建筑以及民族风格的民居空间形式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传统居住制度的价值所在,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和空间形成有所借鉴,也是一种历史建筑的再生空间利用和保护,晋商建筑别具特色的空间形式,前店后居的商铺民居,是由繁杂向静怡的转化,是由商贸向居住的转化,是一种功能的转变,也是生动的活标本。历史遗存下来的民居和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探索其真实性,来实现延续历史的目的。希望通过对此种特定类型的居住空间的分析,于传统民居研究和现代类似建筑空间的形成有所裨益,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空间布局研究及现代应用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凡,张明芳.信义在中堂 乔家大院[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11(11).

[2]朱向东,王崇恩,王金平.晋商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3).

[3]陆琦.中国古民居之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5).

猜你喜欢
空间形态明清时期
澧水流域传统城镇街巷的空间形态文化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