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
蓦然回首,不知不觉间,我主编《党的生活》已经18个年头了。近些年,许多读者评价《党的生活》变样了,越来越让人感到亲近了。作为办刊人,我们为此感到欣慰。
应当说,变与不变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变的是办刊理念、办刊追求,不变的是办刊宗旨、一颗初心。
几十年来,党建报道一直是《党的生活》较之省内其他媒体的优势所在、特色所在。为了最大化地发挥优势、强化特色,夯实安身立身之基,2004年,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将办刊定位进一步明确为“传播党建信息,关注时政热点,探讨前沿理论,聚焦反腐倡廉”;2006年,又根据读者建议,将其中的“探讨前沿理论”调整为“反映民意民生”。
在打造新党刊的过程中,社长高明义同志明确提出:要把《党的生活》办成党建信息的“专卖店”。
栏目是支撑刊物的四梁八柱。在经营“专卖店”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完善,力求在主体栏目设置上体现党建内容的丰富性与层次性,并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专卖店”的思路与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党的生活》在党建宣传领域的专业性地位。
2009年2月,上海一位网名为“到里斯本看海”的媒体人在网上发了一篇题为《党刊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的博客。文章说:“在春节回家的短暂假期,偶然看到几本《党的生活》,黑龙江省出版的党刊,认真读后,感觉党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很多栏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本党刊很注意承担一个新的任务,这就是积极而有序地引导党建工作的创新。比如,2009年第1期《党的生活》就探讨了群体性事件中的民意沟通、党内违纪案件公开审理的利弊分析、‘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等新语汇的解读、‘QQ群在高校党建中的作用等等。”“虽说由于所涉内容的局限,党刊的亲和力很难排在各路媒体的前列,但他们面对的读者是特定的,他们的能力也是很专业的,因此,我们在很多方面可以学习他们的做法。”
在探索过程中,我和同事们形成这样一个共识:要让基层党务干部觉得刊物真有用、离不开,就需要“专卖店”的商品适销对路,同时还要准确把握党建工作的脉搏,当好舆论的“观察哨”“风向标”,这样才能体现刊物的站位。
2004年是国企改革的攻坚之年,在研究全年报道思路时,我们将国企党建作为一个选题重点,并在同年第5期刊发了一组由本刊记者花林雅采写的关于七台河矿业精煤集团有限公司党建工作的长篇报道《“七煤”:奇迹背后的奥秘》。中央政策研究室注意到该篇报道后,迅速以内参《简报》报送中央领导。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刘云山同志阅后做出批示,要求中央各大媒体在七一前后集中宣传“七煤”集团的党建经验。随即,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17家中央媒体和省内各大媒体迅速掀起了一轮声势浩大的“‘七煤冲击波”。被称为“发轫之作”的《党的生活》的这组报道,由中央组织部辑入当年出版的《党建研究纵横谈》一书。
作为一家地方党建刊物,我们的报道能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这是令我们始料未及的,由此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强党建工作前瞻性、提高报道专业性的信心。十几年来,由本刊记者采写的百余篇基层党建经验被《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报刊复印资料)、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中央主流媒体转载。
2007年,省委书记钱运录责成省委政研室与省委组织部、省党建研究会共同调查研究“先锋工程”的实施情况。联合调查组在送交省委的调研报告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党的生活》杂志作为我省党建方面唯一的专业性刊物,在基层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应当创造条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曾有调查表明,对于一味强调“灌输”、官话套话连篇、无视读者感受的党刊,“刊物不打捆”“浏览几分钟”是常见现象。这不但是办刊人劳动成果的贬值,也是党刊宣传功能的弱化。
那么,什么样的党刊才能真正赢得读者?读者普遍而强烈的呼声这样启示我们——
其一,读者喜欢的党刊应当是解放思想的实践者,敢于直言的思想者。2004年以后,我连续多年带领办刊人员到一些市县召开各层面读者参加的座谈会,座谈的核心问题就是“读者喜欢什么,反感什么”。从广大读者的意见上看,期望党刊说真话、说实话,勇于触及现实问题,是他们的共同心声。
為了关注读者诉求,正确引导舆论,体现刊物思想性,从2004年起,我们将《专题策划》《本期视点》栏目作为每期的主打内容,话题的选定也坚持直面现实,着眼于解疑释惑。
2004年第5期,我与省纪委原《明鉴》杂志的王延高同志合作,针对基层干部群众至为关切的“用什么人”的问题,推出一组题为《解析‘另类干部现象》的《专题策划》,呼吁各级党组织为那些敢于挑战官场“潜规则”的所谓“另类”干部正名,伸张正气,匡扶正义。湖北《党员生活》杂志社编审胡永球看到当期交换的刊物后,在同年6月9日《中华新闻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以专题策划吸引读者》的评论。他通过《党的生活》的这组策划,探讨党建刊物在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如何找准报道的切入点、把握敏感问题的分寸感问题,认为“这组策划是大手笔,这组文章是少有的精品……给党刊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在坚持党刊特色的同时增强可读性的范例,值得借鉴”。
其二,读者喜欢的党刊应当是放下“官架子”、富有亲和力的好朋友。我理解,对于肩负宣传党的主张、反映地域舆情使命的地方党刊来说,其应有的亲和力实际上就是体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一种人文关怀意识,就是与广大读者近距离平等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夸夸其谈的一种办刊理念,就是以引人入胜的内容、雅俗共赏的形式、全心全意的服务赢得读者的一种执着追求。
在十几年来的办刊实践中,除了要求记者切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我还一再强调讲好读者喜闻乐见的“普通话”,在非党建栏目加大民生话题的报道比重,在细节上也努力体现以人为本情怀。甘南县中兴乡读者赵玉国在来信中说:“我们单位的许多同志都有同感,认为《党的生活》刊登便民电话,对于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监督干部依法行政、安定社会秩序、化解干群矛盾,真是提供了诸多便利,成了一座‘连心桥。”
再如,“春蕾助学行动”是全国妇女儿童基金会组织的一项大型公益活动。《党的生活》自2001年起免费为“春蕾助学行动”发布信息,并且在2005年以后经常拿出封二、封三的整版彩页为“春蕾助学行动”发布公益广告。黑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在写给杂志社的感谢信中说:“一些读者来信说,如果没有《党的生活》的亲民举措,我们真不知道还有那么多的贫困儿童需要帮助……我们也认为,《党的生活》关心贫困女童,得民心、顺民意,动真情、办实事。”2014年1月,《党的生活》获得“全省春蕾助学行动特殊贡献奖”,是全省唯一获奖的助学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负责人感言:“在获得资助的26万‘春蕾女童中,有超过80%的孩子是由《党的生活》的爱心读者提供的资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媒体融合工作高度重视,为了扩大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我们把新媒体建设的探索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015年7月,“黑龙江党的生活”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迈出了媒体融合的历史性一步。
国内资深媒体人、知名时事评论员章文在微信后台留言:“传统的《党的生活》杂志也开设微信公众号,实在令我有些意外;更令我意外并惊喜的是,微信公众号的一些文章完全脱离了‘党八股气息,而是跟上了互联网时代的语境。”
在探索的过程中,一个试验性启示,使我们对媒体融合的认识更加深化,行动也更加自觉。
2015年11月4日,我们以视频配发文字的形式,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则题为《北大荒一对知青夫妻一曲“共和国之恋”,不知让多少人泪奔》的微信。一周后,编辑偶然发现这条微信的阅读量已超过40万。于是,为了做一个点击量潜力试验,我们发动全社职工及家属通过亲朋的微信朋友圈做群体针对性二次推送,到12月30日点击量突破100万。“蝴蝶效应”呈现的高峰期,每分钟的点击量过千,增长速率之快令人咋舌。
这一试验,令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新媒体传播效率的巨大威力,也更深切地领会了中央一再强调主流媒体要主动顺应时代变化、积极进行媒体融合的深意所在。我们意识到,在信息传播渠道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今天,如果没有自觉的互联网思维,不能做到传播方式的与时俱进,即便有主流媒体的身份,也难免在舆论场上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
自2015年9月中旬起,“黑龙江党的生活”微信公众号进入清博指数发布的“全国政务类微信公众号传播指数”党建日榜、周榜、月榜统计前20名;进入刺猬公社发布的“全国主要政经类杂志微信公号排行榜”周榜前50名。2016年1月起,进入河北党网发布的“全国党建微信影响力百强榜”周榜前20名。2016年9月,在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期间,刊博会组委会、中国期刊协会数字分会等部门发布“2016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榜单,黑龙江《党的生活》有幸跻身其中,并作为15家获奖单位代表之一登台领奖。在2016年全国党刊年会上,我代表杂志社做了新媒体建设的专题发言。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目前杂志社已经形成了一个功能各异、粗具规模的融媒体矩阵。
对于《党的生活》来说,不同的历史阶段面临着不同的责任与挑战,我们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锲而不舍,奋力前行。
2004年,我在《党的生活》第1期扉页刊发了一篇告读者。大约在2007年左右,我收到鸡西市读者马丁心的一封来信。她在信中说:“初识《党的生活》是在1997年,真正和她接触却是在2004年。第1期卷首语《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才气十足,豪气凛然,读完之后有种莫名其妙的心情——在很开心、很振奋的同时又很感动,是以前看所有杂志从未有过的复杂感受。打那以后,我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去细读第2期、第3期……我和我的同事想告訴您这样一句话:希望在您疲惫时,想到广大读者需要这本刊物,能够勇往直前,坚强地走下去。”这份信任与鼓励,令我感动至今,也会没齿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