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夏商最新长篇小说《标本师》(载《十月·长篇小说》2016年第2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单行本),是一部充满形而上意味的作品,就阅读的历程和体验效果而言,独特的故事和人物独特的命运给人留下挥之不去的萦绕与纠结。某种意义上,《标本师》是夏商艺术积累淬炼而得的又一个凝聚着高度的思想探索的精心之作,具有丰沛的阅读趣味和很高的美学品质。
《标本师》的故事和故事里的人生始终在路上,几乎从来都没有在现实中真正抵达生活的目的地。
“金堡岛属于本市飞地,一座县建制的死火山岛,距母城约二百七十海里,一早从联草集码头上船,次日午时抵达目的地。”理想的生活之地,理想的爱情之地或许都只是一块飞地。就像迪士尼版经典童话《睡美人》中的小公主见到“白马王子”时所情不自禁地唱出的——“我认识你,我曾经在梦里和你一起散步……”“飞地”像梦中之地一样,充满了理想的迷幻性。“金堡岛”有着现实与虚幻的两面性。
故事的大框架是“我”(画家)的一次金堡岛之旅。适逢假期,我送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婕婕去金堡岛爷爷家度假。在班船的舷梯口一个身穿皱巴巴T恤衫、斜挎脏兮兮草绿色帆布包、眼圈发黑一脸憔悴的男人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人推着一把轮椅,“轮椅上是个年轻女人,垂肩乌发遮住了大半边脸。一股奇异的淡香弥漫在空气里,好闻得禁不住要深呼吸”,而同样令“我”禁不住一愣的是那个似乎睡着的轮椅上的女人的美貌。这个男人显然在上船放行李和安置轮椅女人的过程中因为客室门面的相似而匆忙中曾两次进入了不同的房间,因为不久他就发现了自己刚才并没有把包放在自己的房间或是它被谁错拿了。“我”和婕婕都没有意识到其实他把包错放在了“我们”包间的衣柜里,直到下船时“我们”才发现这事,但那个男人推着轮椅上的女人已经先一步下船,“我们”只能看到他上岸的背影。其实,包里也没什么,只是一个很厚的蓝皮本和一支圆珠笔。“我”在父母家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又坐上了返程的班船。无聊和好奇促使“我”打开本子,原来是一本日记。日记记载了一个标本师的一段生活。这个推着轮椅美人的男人,就是“标本师”了。读完日记,“我”叼着烟来到甲板上,苍茫水雾笼罩着大海,“我”在甲板的偏僻处捡到一块被海水磨得圆润的石头,把它连同日记本塞进帆布包,挥起胳膊,扔进了茫茫大海。
标本师的日记丢进了大海,标本师的故事好似金堡岛一样被留在了人生的一段航程的另一端。
这个讲述的现实空间,就是这一段航程,这一段水上旅行,“我”在岛上父母家虽然住了一宿,但这一宿只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短暂停留。只是一段路线上的小点。
而日记的内容——标本师记下的故事又如何呢?
二
“我”(标本师)的父亲是市自然博物馆的教授,“我”从小得以认识父亲的同事、标本世家出身的标本制作大师敬师傅,“我”迷上了标本制作并在大学毕业后成为敬师傅的徒弟和同事,凭着从小接受的熏陶和敬师傅的厚爱栽培,“我”也成了一名出色的标本师。但不久敬师傅却患病并神秘失踪了。这个星期天“我”回到郊区爷爷奶奶家所在的阴阳浦附近的河边钓鱼,一个推着轮椅沿着河岸往前走过的女子,她侧脸朝“我”的一瞥令“我”猛一激灵,心里叫道,“这不是苏紫吗”?当然这不是苏紫,但又浑若苏紫……“我”再次来到河边,但没有守候到什么。这一天“我”不由自主来到附近的东欧阳村寻访。“我”的张望被警惕的乡下妇女怀疑盘问,急中生智,“我”假装寻访小学同学“欧阳世阁”。“我”小时候父母曾把“我”放在西欧阳村爷爷家,并在这儿的小学借读。但“我”被告知,就在四天前,“世阁钓鱼时轮椅滑进河里,死了。”推着轮椅的正是他的不幸的妻子小焦——“可怜小焦,结婚不久丈夫就瘫了,守了两年多活寡,这下可真守寡了。”世阁很早就死了母亲,去年又死了父亲,整个家就算绝户了。离开村子时“我”遇到了衣袖别着黑纱从火葬场返回的送葬队伍,“最前面的正是那天河边推轮椅的女子……”,自此,“我害怕再遇到她,同时又怀着深刻的眷念。”
“脑海里有个声音告诫我,今日别去东欧阳村,不但不合时宜,而且没有教养。可另一个声音却驱使我,去吧,哪怕在河边坐着,至少觉得离她不远。”于是“我”连向单位请假都忘了,竟自又来到河边。
又一个星期天,“我”终于再次见到她,而且知道了她叫焦小蕻。当时她正站在井边棚架旁摘一根丝瓜。“我”借着来给世阁献束花的由头终于和她搭上了话。她有一只她叫它“扁豆”的大黄猫总是跟随着她。
原来她是市里人,只是为了追随自己的丈夫才来这里的阴阳浦小学教书的。尽管她直截而又坚决地告诉了“我”的意图的空谬。“我”还是下定了决心放弃市自然博物馆的工作而在人们诧异不解的眼神中调来母校阴阳浦小学甘当一名教师。除了简单的衣物书本,另外就是敬师傅失踪前留给“我”的东西——里边是他的积蓄的银行卡,这是提前给“我”和苏紫的结婚礼物,他的一副眼镜和一本脱胶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夹着一张早已泛黄的照片,是个年轻女子的半身像。“敬师傅从没谈过他的感情生活,这张珍藏的照片或许就是他单身的原因。”更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只装试剂的小玻璃瓶,里面是灰绿色的膏剂,“旋开瓶盖,一股很难描述的异香把鼻翼撑开”。师傅有留言:“用裸白鼠做实验,喂食后很快死亡,空气中存放半年皮肤无变化。留一瓶给你做纪念。配方我带走了,留在世上的话,标本制作这门手艺就会失传,我仿制它,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只想证实一下古人的智慧。”
在阴阳浦小学,“我”和焦小蕻只是做了短暂的同事。就在“我”办理调入手续这同一时间,焦小蕻其实已经在悄然办理离开阴阳浦小学、返回市区的交接。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我”失去了继续待下去的理由,这使校长等一干人大为光火,因为他们已经把“我”树为放弃城市好工作甘赴乡下献身农村教育的典型,“我”的事迹已经登在报上。“我”索性辞去了公职着手开办自己的标本制作室。焦小蕻的“扁豆”死了,她托“我”给制成了标本。当她得知“我”正没有合適的房子做工作室的时候,慷慨地将留在阴阳浦的世阁家老宅白借给“我”。“我”把搬回市区的东西又都搬回了阴阳浦。“我”开始给住在金堡岛的标本生意人羊一丹女士做第一批标本制作的活。
一天焦小蕻单位集体游览金堡岛。“我”也搭乘班船一同登岛,并在傍晚单独带她抄小路登上了金瀑背后的水帘洞。夕阳的金辉、云彩和水雾在西边的天空幻化出了传说中的凤凰。而金瀑的吼声再次让“我”产生幻觉、“我”差点将焦小蕻错当成苏紫……
“我”在羊一丹的材料库中找了几副绚丽鸟羽带回了阴阳浦,想把它们制作成一只真正的传说中的孔雀。而“我”真的做到了。然而又一意外改变了“我”的生活。当初人们说世阁是在钓鱼时不慎被连同轮椅拖进了河里淹死。一对新人在洗印阴阳浦河边拍摄的婚纱照时,无意中发现在一张照片的背景中,一个女子正将一个坐着人的轮椅推进河里。这个意外的发现被立案了。“我”的小学同学、民警沈穿杨告诉“我”:见到焦小蕻通知他一声。
“我”赶回市区想面见焦小蕻,但怎么也联系不上。赶回阴阳浦工作室才恍然发现还是晚了一步。焦小蕻已经吞服了敬师傅留下的防腐剂,此刻正安详地坐在世阁当年一直坐着的轮椅。根据可能的死亡时间和她肤色等体征的变化,“我”意识到敬师傅留下的防腐剂的确具有神奇的效力。于是,“我”取出了焦小蕻体内一部分易于污染尸体的内脏做了必要的处理,使她保持了一个凝固的栩栩如生的姿态,趁着夜色推出阴阳浦,让她像一个坐在轮椅上睡着的美人,一起登上了开往金堡岛的班船。
这就是“日记”里讲述的现实空间:“我”(标本师)和焦小蕻,偶然相逢,随后“我”努力寻找再次相逢的时机,舍弃安稳的工作,但其实已在擦肩相错,后来因为制作“扁豆”标本而有了再次的相逢之机,并且凭着初步建立的信任和金瀑凤凰传说的引诱而相偕登山的相处也不过一个黄昏,“我们”虽有过亲密相拥的时机,却因世阁结婚照莫名其妙的诡异掉落而戛然收场。而焦小蕻吞下古方防腐剂的苦果却与“我”的存在并无实质性的关联。“我”对焦小蕻的追寻不过是一场短暂的“邂逅”与永久的分离。“我们”之间的事情不过是一场时空错位之逐。
三
就标本师将焦小蕻制成标本这个关键情节而言,“我”只是阻止了“我”“爱上”并开始“爱着”的女人焦小蕻引罪自尽而留下的肉体的被掩埋和剥夺,“我”无意中以标本师的绝料和绝活完成了对她遗体的标本化制作,并将私守和厮守着这个美丽的“我”之所爱的生命体——肉身、肉体的标本。
然而,相愛着、相守着这个永不腐烂、栩栩如生的标本、“活着”一般的肉体就是与心爱的人永远地相守相爱着吗?其实在“我”偶遇焦小蕻之初早就有一个疑惑已经萦绕着“我”的心头而且将一直萦绕在“我”和读者的心头:“无论身高还是轮廓,猛一看她和苏紫确实很像,细看还是有所不同,却属于一个类型。美的本质究竟是形状还是物质,这是我常思考的问题……”下个星期天,“我”又来河边守候。“她就像遗落在乡间的另一个苏紫,来历不明,一如世事中的所有过客,每个人都像幻影,看上去那么真实,又那么缥缈……”
说到底,“我”之所以痴迷于焦小蕻不过是因为她是“苏紫”的一个化身、一个符号?这种符号性以至于在特殊的现实语境中,在独特的心理机制下似乎要完全打破现实与幻象的界限!在金瀑背后的夕阳奇辉的特殊烘托中,在这个故事的高潮重现的镜头中,有如下一段展开:焦小蕻的侧面与苏紫孪生姐妹般酷肖,“我”恍惚于这种混淆……而焦小蕻也察觉了自己作为某种程度上的符号、替身的危险性:在离开金瀑返回宾馆的公交车上,焦小蕻说出了她的真实的感受与想法:“凭什么就相信你了?脑袋发昏跟你爬到荒无人烟的山上,被推下去都无人知道……在金瀑背后时,就是有一种你要把我推下去的感觉。”
如果说焦小蕻不过是或主要是苏紫的一个替身、符号的话,那么这个符号的结构则是:“能指”——焦小蕻,而“所指”——苏紫。因此,推动标本师“我”一步步脱离常规的怪异举动的原因、秘密实际上存在于那个隐秘的、不在场的“所指”苏紫那里!因此,与其说标本师“我”把“自己深爱的女人制成标本”这句话是指把焦小蕻制成了标本,其实作为标本的焦小蕻也不过是苏紫的标本的替代品?标本师“我”对焦小蕻的追逐不过是对苏紫的追逐的重现、再拟?
看来这真是一个“绝望爱情”!
如果借用符号学的理念做一个表述的话,则可以说“我”与焦小蕻之间的爱情不过是对“我”与苏紫的爱情的一个拷贝、克隆,一个“正仿”(——相对于“戏仿”),一个翻版、“译作”,一个复制“文本”?
四
我们进一步梳理一下《标本师》里间接透露出来的标本师“我”和苏紫的“爱情”故事。
“我”是那么爱苏紫,以至于当苏紫已经秘密死于查无葬身之地的情况下,“我”仅仅因为偶遇一个酷肖苏紫的女人就陷入了鬼迷心窍的对这个化身、符号的追寻之中,“我”甚至丧失了正常的白天黑夜的意识。但事实上,“我”的日记坦率地告诉了读者,“我”和苏紫之间的清纯浪漫的爱情,不过是有一个鲜丽的“假壳”,一次“为了告别的聚会”,露出了“爱情”与“友谊”的马脚:“我”(欧阳晓峰、标本师)、苏紫、老鹰、卫淑红、钱丽凤是“臭味相投”的大学同学,尽管老鹰曾追求卫淑红未果而误以为“我们”之间是互为情敌。但大家很快也知道“我”其实爱着的是苏紫。老鹰去巴西留学前的告别聚会上,尽兴歌唱、痛饮到深夜,老鹰与苏紫悄然离开聚会之所上演了一出暗度陈仓的“激情燃烧”。最不幸的是“我”听到了最不想听到的他们的私语:
“你为什么一定要去巴西?”女声竟然是苏紫。
“巴西有黑人灵歌,有格拉泰姆,有很多拉丁音乐元素。”
“这一去,不再回来了吧?”
“最终我还是想去美国,你知道,我想成为真正的音乐家。”
“你从来没爱过我,只爱自己。”
“你有欧阳就可以了,别那么贪心。”
“是我自己犯贱。”
“你咬疼我了。”
“咬死你这臭流氓。”
“我”和苏紫已经走到了开始谈婚论嫁的地步,而她的出轨并无任何征兆,更让“我”黯然神伤的是,对话中能听出来苏紫是喜欢他的,如果一个漂亮姑娘投怀送抱,即便不是喜欢的类型,男人也不会拒绝。“每想到此,对苏紫的怨恨就无法遏制,情知和老鹰无果,却甘愿飞蛾扑火……”于是有了更不幸的事件——不断在“我”的耳朵里不期而至地涌来的水声、苏紫绝望的由此及彼的呼喊声令“我”“昏厥之前”,总想抓过一个枕头或什么,把脑袋埋进去,以缓解耳朵里的炸裂和脑子里的眩晕,一个镜头像鬼影一样不断出没闪现在文本中:
从帆布包里取出了那根丝巾,蟹青白,印着墨色的工笔枝叶,点了几粒朱红色的花苞。这是我用第一个月工资给她买的礼物,一阵夜风却将它送了回来。我将丝巾围在了苏紫的脖颈上,她转过头来,我永远记得那种眼神,恐惧中带着哀求,那一刻她醒悟过来,我早已洞悉一切。想推开我,却来不及了,必须承认,我萌生了恻隐之心,试图抓住她的手臂,却只抓住两米多长的丝巾。
——“只是将我预留为婚姻的归宿”的虚伪、背叛与卑贱,最终促使“我”不动声色、沉稳老辣的地以爱情和观看金瀑、追寻落日美景的名义将苏紫带上了金瀑边的生命不归的悬崖,完成了“我”对怨恨的解脱和对“爱情”完美的祭奠。
五
吊诡的是,苏紫背叛了爱情,“我”其实也并没有对爱情“守身如玉”。“我”对苏紫的爱情也存在着身体和承诺的背离。“我”和“宋姐”的相好,对于苏紫和焦小蕻而言,都意味着一种“能指”与“所指”的背离或悄然滑动。也许这就是人的不自觉、然而可能自然而然内蕴着的悖论性:我们的躯壳和内心常常是分离的,我们总是对肉体的身体的引力有一种自然顺从,但我们却要求和希望对方抵制这种自然引力的诱惑。
“你为什么不拍照?”焦小蕻撩开雨衣,拿出一只相机,咔嚓嚓按着快门。
“我不爱拍照,世间一切都是幻象。”我说。
“那标本岂不也是幻象?失去生命的动物皮囊而已。”
“谁说不是呢,人生不过梦境,拍照就像在拍梦中之梦。”
“你是学哲学的?”她瞥了我一眼,转过身将镜头对准金瀑。
显然作为标本师的“我”是深刻体悟到我们人的这种肉体和灵魂的分离的,“我”甚至达观地认为“死亡不过是和用旧的肉体告别”。
因此,情欲总是在一个个生命的“能指”间滑动。所以,在失去苏紫后,当“我”邂逅一个酷似苏紫的焦小蕻的时候,“我”有了一种飞蛾扑火的迷狂。
这其实也是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的是什么?如果是内心的相契,那么我们为什么总以爱情的名义在那注定要“用旧”与告别的肉体间滑动与迷恋?如果我们在肉体的躯壳间迷恋、追逐和滑动是正当的,那么我们是舍弃了内心和精神,我们是抛开了柏拉图式的“所指”,那么我们表面是在谈论爱情,实际上是在谈论情欲、性爱。就像“我”和宋姐、苏紫之与老鹰?尼采这个乌鸦嘴早就说过:“‘全部美学的基础是这个‘一般原理:审美价值立足于生物学价值,审美满足即生物学满足。”
“我”(标本师)不也常暗自思忖“美的本质究竟是形状还是物质……”或许自己对焦小蕻的痴迷只是因为她和苏紫在身体外表这样的生物性特征上属于同一种自己喜欢的类型而已?
身体、肉体这个载体、这个“能指”所能承载和“指称”的难道只是情欲、欲望本身?灵魂、精神、内心、纯粹的情感何以在一个生命体上安身,何以让你所爱、也爱你的人一起来接受和守护?
六
也许苏紫将爱情与婚姻做了不同的归类和处置,她对老鹰的“爱情”里包含着多少“精神—内心—灵魂”的内容呢?更进一步,即使她对老鹰的“爱情”里包含浓浓的“精神—内心—灵魂”内容,但老鹰却对她并无对应的相契与珍惜,那么苏紫的“犯贱”是一种“爱情”还是“爱欲”?这还是那个叫人纠结的问题,当我们谈论爱情时,究竟是在谈论什么?
“想到她曾在老鹰体下喘息,嫉妒让我无法继续下去,我将怒火埋进枕头,将他假想成宋姐……”人在“爱情”上面临的分裂、悖立和对这种分裂、悖立的厌恶之情有多强烈,其实是与促使人在爱情上陷入悖立状况的诱惑的力量同等强大的。
也许完美的爱情注定了只是如同凤凰这些神奇的物种,都不是凡俗之人所有缘一睹的,甚至它们完全就只是一种传说与想象?
七
在日记的最后,“我”制作出了一只完全可以乱真的辉煌绚丽的“凤凰”标本,焦小蕻完全被震慑住了:“太不可思议了,难道世上真有凤凰?”而“我”说:“都亲眼目睹了还怀疑,可见确认一个事实有多难。”而焦小蕻自言自语:“我觉得我们像是爱情的奸细。”
在和焦小蕻的相处中,哪怕只是四个月,沿着短暂的岁月,“我”们的关系已不再只是停留在外表的吸引,生命有了更内在的相契和认同。尽管因为另外的或者说命运的原因,“我”们的爱情在现实的时空将戛然而止。这一次,爱情的“能指”不再滑动,“我”将一直守候着已经成为标本的焦小蕻,尽管“我”说过“标本是死亡的另一个代名词”的话,但这个标本将因灌注了爱情、将因“我”的守候而永远栩栩如生?爱情就像传说中的凤凰,因为“恪守一份契约”而诞生?——这恐怕是《标本师》的叙述缝隙里所涌出的一股更其深层的意蕴,实际上,作者通过一缕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小叙事已经对之进行过显露:在世阁家的老屋、“我”的标本工作室,“我”制作的“凤凰”标本展示在焦小蕻的面前,“我靠近她,左手将她纤细的右手捏住,眼梢的余光中,她仍注视着凤凰,既没抽离,也没迎合相牵,却自言自语道:‘我觉得我们像是爱情的奸细。”当焦小蕻伴随着如此情景和行为语言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所包含的意味值得仔细玩味:“她”在与标本师的一段相处后,此时也的确产生了对他的明朗起来的感情。——如果说她当初将世阁推下河水并非是因为对标本师产生了感情,充其量只是标本师的出现和追求唤起了她对新的“爱情”生活的向往的话。她说“我觉得我们是像是爱情的奸细”意味着将她自己与标本师视同了某种同谋关系,视同了一种自己人的关系。但她把自己说成是“爱情的奸细”的时候,意味着对自己抛弃世阁甚至谋杀世阁、自然也是背叛了真正的爱情之诺的坦白和自省。在这种自省里,包含着一种通过否定方式而表达出的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的相守、忠诚的应然认同与承认。
但能否在现实中真正做到呢?焦小蕻自己的行为显然对此呈现出了一种质疑:她曾经飞蛾扑火般追随世阁,但世閣一旦双腿瘫痪,身体不再健全的时候,她终于还是抛弃、谋杀了他。“我”(标本师欧阳晓峰)自己因为女友的背叛而杀害了她,“我”之追求焦小蕻,一则出于一种爱情的生物类型学的偏好,一则更可能是出于一种让焦小蕻替代苏紫而在心理上试图得到补偿、忏悔的需求,而最终当“我”与焦小蕻久处生情之后、真正对她产生感情之时,焦小蕻却终因谋杀丈夫的行径败露则在亦悔亦恐之下而自杀,从而并没能向读者在现实的空间中展示出“我们”(焦小蕻和标本师)之间相守相爱、忠于情诺的生命故事。虽然,“我”(标本师)终于要与焦小蕻的防腐后的身体、肉身永远相守相爱了,但此时的焦小蕻毕竟不是一个正常的真实的生命了,因此,假如焦小蕻谋杀前夫之举并未败露,她并没有自杀,那么她会和飞蛾扑火般扑向她的“我”(标本师)相守相爱终生吗?其实对于这个关键问题,夏商已经留下了一个如同标本最后缝合的交接点,这就是拾到日记的画家“我”的故事的伏笔与归结所在,在这个交接点,透露出些许特别的信息。
八
关于倪姓画家的小叙事穿越了现实的叙事和日记的叙事,或者说串联起了《标本师》讲述的直接现实空间和间接讲述的日记空间,以及 《标本师》的其他多个小叙事,欧阳晓峰父亲和马淑红、敬师父和羊一丹及查师父甚至包括与金堡岛作家等等之间红杏出墙般仅露一枝的可能故事,都折射出关于爱情的肉身与精神、外表与内心、欲望与情诺、形下与形上之间多重分离、多重滑动的可能情形。
日记内外的两个故事里,两个“我”的爱情的命运可以互换,在这个“爱的几何学”图式或公式里,“我”可以是“标本师欧阳晓峰”,也可以是“画家”——婕婕的父亲,也可能是“标本师”的父亲或查师父,甚或金堡岛作家,以至于每个人!在这个“几何学”里,每个人都只是其中一个“能指”,一个符号,一个代数,它们的“所指”是不确定的?!因为一个几何学的公式里的代数可能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
“爱的几何学”的确是一道难解甚或无解的难题。但有一点在《标本师》中是肯定的、有解的,那就是文本中幽灵一般不时出现、不时令标本师几欲昏厥的金瀑的涛声所传达的信息——被伤害的生命永远无法被替代,伤害生命的罪过永难赎忘。这是《标本师》的另一个强大的支撑点和根本性的叙事动力,这是不能忽略的。■
(张灵,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