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德国)
学琴不为考级
德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可谓冰火两重天。幼儿园里明令禁止开设任何兴趣班补习班,但小学就明文将艺术教育列入了必修课——学生必须在乐器、音乐剧、芭蕾、拉丁、舞台剧、素描、油彩……十来项选择范围内选择一门自己的主修课,并列入学年考核成绩。
当儿子包子还在幼儿园浑浑噩噩跟着老师到处撒野的时候,女儿优优已经站在了艺术选择的十字路口。
最后根据优优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致赞成她选择了小提琴,她自己对这门乐器也颇有兴致,放学回家后有空就去滋啦滋啦地练上一阵儿。
大概是在学了一年多小提琴后,优优已经可以磕磕绊绊地尝试着拉出《梁祝》的大段旋律了。
我对小提琴有点了解,在国内也曾考虑过让优优将其作为一门艺术特长,还专门打听过与之有关的考级事宜。在国内,非专业的小提琴共分十级,每级又分合格、良好、优秀三个标准,但只要达到合格标准就算考级成功,而且不需要一级一级考,可以跳级。眼看优优音节琶音、练习曲、乐曲都有了点儿登堂入室的味道,我琢磨着她应该可以试着去考一下级了。
当我找到她的小提琴老师提及此事时,老师疑惑地瞪着我问道:考级?考什么级?我一头雾水地问她学校让学生们接受各种艺术培训难道不是为了考级吗?老师笑笑告诉我,在德国,小提琴的确也有考级的说法,但只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而且基本上没人专门去参加这样的等级考试,这个考级只是为极少的一群人而设置的,因为只有达到高级级别的才能参加音乐学校小提琴专业的艺考。至于优优他们这样的小学生,学校绝不会要求他们去参加这样的考级,而且哪怕考过了高级级别,一样要在期末时当众演奏由音乐老师现场打分。
学琴不练琴
这是什么道理?让小孩子辛辛苦苦去学一门艺术,却又不承认跟这艺术有关的专业考级成绩,那小孩子学了有啥用?
她告诉我,在课堂上,她们从不教孩子如何依葫芦画瓢地去拉一首曲子,然后重复重复再重复地将指法练到娴熟。实际上,每节课的3/4时间,都花在了乐理知识的教授上。
乐理知识到底是干啥用的呢?她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很多时候我们听到一首曲子,觉得好听,但是又不知道它为什么好听,更不懂如何去复制这种好听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不懂乐理。而在学习了乐理知识后,就能对一首曲子进行一个非常理性的分析,从拍型、调型、节奏、音域、和弦种类、情感……各个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
学习乐理前,你只能说“这曲子真好听”;而在学习乐理后,才能从根源上了解这曲子到底好在哪里,以及如何学习、借鉴、复制这种好。而且也只有在学习了乐理后,才会知道哪些音符组合起来是好听的,哪些音符组合起来是有违和感的,哪些音符可以代表异域色彩,哪些音符可以为曲子带来一抹悲伤。乐理学习实际上是对音乐艺术进行底层分析的一个过程,真正掌握了乐理知识后,再去学即兴伴奏之类的技能就非常简单了。
学舞台剧更会看戏
这话似乎有点道理,我半信半疑地回了家。但随后的一件事,让我明白了老师此番话的更深意义……
优优除了选择必修小提琴外,还选修了舞台剧,虽然我不知道她在舞台上的表现如何,但起码在生活中我看到了成效。因为怀念祖国,我们一家子经常会挤在一起用网络电视看国内的热播剧,虽然人在海外,但对于当前大热的小鲜肉小花们其实一点儿也不陌生。
当然有时一边看也会一边讨论,我和优优她爸就对当下挺火的一个小花旦特别不喜欢,虽然热播剧一部接一部,可看她演的戏,分分钟总让人跳戏,无论是古装还是现代装,硬是透着那么一股子不和谐,虽然长得挺漂亮,但那演技实实在在不咋地。
对于我们这样的外行而言,也就只能用演技差来作为结论了。没想到的是,优优却把这个结论进行了深一步的阐述和解释。用她的话说:这位当红女演员的主要问题是表情僵硬、语速与台词脱节,以及肢体动作不协调。经优优这么再一分析,我跟她爸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这位女演员远景镜头毫无毛病,但只要一给特写一张嘴一举手投足,问题就来了——且不论优优在舞台上的表演功底如何,起码这眼神和观察力已经让我跟她爸觉得她选修的舞台剧值回了票价。这就是属于舞台剧表演的底层分析。
用底层分析法观察学霸
慢慢地,优优似乎对这种底层分析越来越有心得,不仅将其运用到艺术学习中,还把这种思维方式引入到了文化课的学习过程中。
她老跟我们说他们班上有个学霸级的人物,不管大考小考,从来没有把第一名拱手让人过。起先,我们都只能将其总结为这孩子学习有天分。可在进行艺术学习两年后,优优说她好像发现了那个学霸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而这样的发现也必须得归功于从艺术培训中学会的底层分析法。
优优说她观察到那个学霸上课的时候基本不听课,大部分时间是在做自己的习题。于是她开始琢磨學霸为什么上课不听课,却能去做习题呢?琢磨的大概率结论是学霸在上课前就已经进行了预习,而且是深度预习,所以只需要偶尔听听自己没理解的地方就够了,剩下的时间完全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内容。
那么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自己每天的作业做完就已经不早了,他却有深度预习的时间呢?然后优优通过观察发现,学霸的家庭作业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所以往往在放学前就已经做完一大部分了。布置了作业就做作业,没布置作业就做习题,把家庭作业在学校完成,这样回家后就有了充足的预习时间了。
可新问题又来了——自己没有像学霸那样提前预习,怎么能在不听课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作业呢?优优于是开始重点观察学霸做的习题进度和课堂进度之间的关系。然后她发现了一件事——学霸的习题进度是要比课堂进度提前,而这样的提前度是通过开学前以及周末的预习来达成的。
学会艺术思维,我也是学霸
优优最后得出的精细结论是:学霸在开学前,已经预习了两周的内容,然后在每个周末,把下周一二两天的内容再预习出来,并且在上学日每日往后预习一天的进度。即:周末预习出下周一二的内容;下周一预习出下周三的内容;下周二预习出下周四的内容;下周三预习出下周五的内容;下周四进行复习与回顾;下周五在放学后进行休息,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步入一个良性循环。
分析结束后的下一步就是借鉴与复制,优优说其实这一点也不难。她只是在周末花了点时间预习了下周一二的内容,就轻轻松松初步步入了与学霸同步的良性循环,并将这良性循环始终保持下来了。结果就是,优优飞快地从班上的中等成绩跃居到了优等生行列,从此之后再没让我们为她的文化课操过心。
在上四年级之后,优优又选修了油画。我们未做任何置喙,我跟优优爸都不觉得优优会贪多嚼不烂,因为她学的已经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背后的底层分析与理论根源。我们也越来越相信当初优优的小提琴老师说过的这么一句话——艺术教给孩子的绝不仅仅是如何演奏,而是思维;创作的本质,其实就是产生一种有深度的思维;欣赏的本质,其实就是挖掘这种有深度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