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十三号:开启中国通信卫星高通量时代
2017年4月12日19时04分,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实践十三号(中星16)卫星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出发,挺进了浩瀚苍穹。国家国防科工局表示,这颗卫星将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主通信卫星的宽带应用,促进我国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该卫星一举突破我国高轨卫星领域电推进、K a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统、激光通信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多个“首次”。这颗在众多领域率先“吃螃蟹”的卫星,成为了国内通信卫星的“新标杆”。
天文学家首次在“类地球”系外行星上发现大气层
2017年4月6日,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在一颗大小与质量类似于地球的太阳系外行星上发现了大气层,这是在通往发现外星生命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这颗行星名为G J1132b,围绕船帆座南部的红矮星GJ1132运转,距离地球约39光年。它是一颗小型“超级地球”,质量相当于1.6个地球。如果许多行星能像GJ1132b一样长期维持大气层,这可能意味着宇宙中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相当常见。
“二手”火箭成功发射创历史
2017年3月31日6时27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利用翻新的“二手”火箭把一颗商业通信卫星发射上天,这是人类太空史上的第一次。当天的发射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进行。“猎鹰9”火箭在完成第一级任务后,还再次成功软着陆在大西洋中的一艘船上,距火箭重复使用的最终目标又迈近一步。
人類尝试给黑洞拍摄首张“照片”
2017年4月5日,由全球不同地区8个射电望远镜组成的“事件视界望远镜”开启,这个口径相当于地球直径的虚拟望远镜将在未来10天内尝试观测银河系中心的超级黑洞“人马座A*”。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是其中部分望远镜的资助方,基金会主席弗朗斯·科尔多瓦当天发表声明称,这是“一项令人激动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将有助于验证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学理论。
蛟龙”号发现27处海底“黑烟囱”
“向阳红09”船圆满完成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务,2017年4月5日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科考队员抵达三亚。59天里,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热液区实施载人下潜科学考察,新发现27处海底“黑烟囱”和多金属硫化物丘与黑暗生态系统。“黑烟囱”为热液喷口,它的名字源自其喷涌而出的含有高浓度矿物的黑烟。2012年以来,我国在该海域发现了卧蚕1号、卧蚕2号、天休与大糦4个热液区。
“决心”号:插入南海海底的“探海神针”
2017年4月4日,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在南海北部海域顺利进行。在IODP367航次第二个钻探站位,“决心”号插入南海海底的“探海神针”已超过1 500米,这一钻井深度在国际大洋钻探历史上达到全球第七。4月9日,“决心”号结束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的“上半场”任务,停靠香港码头进行补给,并迎接IODP368航次的科学家上船,继续执行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的“下半场”钻探任务。
科学家在蝙蝠身上发现新型冠状病毒
2017年4月4日,美国和乌干达研究人员在乌干达蝙蝠身上找到了与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类似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这种新型冠状病毒被命名为“PDF- 2180”,是科学家从乌干达南部捕获的一只蝙蝠身上发现的。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这种病毒与引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冠状病毒一致度达87%,但它用于入侵细胞的刺突基因与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刺突基因一致度只有46%。以目前的形态,这种病毒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科学家发现一种与睡眠质量相关的基因
2017年4月5日,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助理教授贾森·格斯特纳等人报告说,他们在大脑星形胶质细胞里发现了有一种叫FABP7的基因,一旦发生变异,就让人睡不香。这种基因也影响小鼠和果蝇的睡眠质量。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小鼠开展实验,结果发现,与正常小鼠相比,敲除FABP7基因的小鼠的睡眠断断续续。这意味着FABP7可能是哺乳动物保持正常睡眠的必需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