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龙彪+黄以胜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主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指出:“把扶持创新创业作为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着力点,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博士后研究人员到企业创新创业,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就必须全面分析当前高校博士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双创” 高校博士后 绩效考核评价
2015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把扶持创新创业作为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着力点,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博士后研究人员到企业创新创业,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完善以创新性科研成果为核心评价标准的博士后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博士后群体作为我国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青年人才的代表,理应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引领、示范性作用。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以创新为核心要素的博士后人才培养模式。
一、当前高校博士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评价标准尺度不一
在博士后管理实践中,面对不同学科的博士后站和存在个体差异的博士后人員,往往难以把握考核评价的难易程度。各个博士后站可能存在学科类别、科研基础及平台等方面的差异,在博士后招收时考核评价的内容不一。而博士后的学术背景、研究课题、研究领域及所处的科研环境等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考核评价标准难以把握。现实情况是,要么是学校制定一个最低要求的考核评价标准;要么是学校放权给各个博士后站,由他们自行制定考核评价标准;要么考核标准主要是科研论文及科研项目。由此一来,学校最低要求的考核评价标准难以真正实现绩效考核的目标,而由各个博士后自行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又可能带来监管漏洞,同样难以真正实现考核评价的目标及初衷。
(二)考核评价主体模糊
新出台的《意见》指出:“博士后设站单位是对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管理的责任主体。……加强过程评价,严格出站考核,切实履行管理责任。”设站单位既可以指学校层面的博士后管理部门,也可以指二级单位的博士后管理部门,也可以指各博士后科研站,还可以指博士后合作导师。
二、“双创”对高校博士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双创”将成评价高校博士后培养人才质量重要指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高校博士后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创新发展需求,依托高校的创新研发平台为载体,实现与社会及企业创新需求的精准对接,培育和建设一支创新型博士后人才队伍。
三、创新博士后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路
博士后制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称为是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核心动力、发动机、新引擎。博士后制度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完善以创新为核心的博士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借鉴双元双创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享誉世界的职业教育模式,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企业里学习实践性技能培养从业能力,同时要在公立职业学校接受公共文化课和职业专业理论教育。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核心与本质是推动学校人才到企业接受技能化训练,实现学校与资源优势整合,提升人才队伍的培养质量。博士后人才培养可以在部分学科借鉴推行双元双创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及前沿和企业创新发展的难题开展博士后研究,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实行高校及企业协同考核评价,有效解决博士后研究成果“高大上”而创新实践性不足问题,实现创新创业与博士后人才培养的双向互动,实现博士后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发展的无缝对接,实现博士后人才培养与绩效考核评价的同步实施,助推博士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二)完善分类考核管理办法
在博士后考核评价中,研究论文、科研课题等往往成为了考核评价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这不利于博士后的培养,不利于创新型或技术型人才的成长。因博士后招收存在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博士后其培养目标及定位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博士后,因学科方向、研究课题的不同,也会出现一些差别。因此在管理上应实行分类考核管理,根据博士后的不同研究类型或招收类型,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对于从事基础研究课题的,应重点考核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情况;对从事应用研究课题的,除学术论文考核要求外,还应有专利申请或提出有影响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等;从事开发或工程技术创新项目的,应把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创造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率等纳入考核的范围。
(三)推进博士后科技特派员制度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党委和政府为探索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在科技干部交流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与实践。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作为一项面向基层、服务“三农”的支农惠农政策,作为博士后有责任、有义务积极投身科技支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要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精准对接基层面临的实践难题,把科技支农服务作为施展才华、体现社会价值的重要平台,更是作为彰显高度自觉、责任担当精神的重要体现。把科技服务的效果、效益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谢建平,蒋雍君.“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02.
作者简介
熊龙彪(1973-),男,江西丰城,汉,本科,江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黄以胜(1984—),男,江西南康,江西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人力资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