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蓉
语文是高中的重要科目。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延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教师在应合理设计教学,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课本,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充分把握教材内容,搭配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获得传统文化知识,并且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精心选择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其展现的传统文化也是值得学生充分学习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内涵,充分发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将文章中传统文化的观念、内涵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文章的思想、价值观、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文化信息,從而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文化特质。
如在讲解《鸿门宴》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的信息,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到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情感。又如讲解韩愈的《师说》,教师可以其中提出的疑问作为引导,让学生总结出传统文化中学生从师求学的原则,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教师在讲解一篇文章时,应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情况。文学作品的诞生通常与作者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学习时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如在讲解李清照的词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了解词人一生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从而更加准确地感受到李清照不同时期作品中内容和心境的变化。李清照的创作一般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作品大多是写闺中生活,主要是自然风光和一些离别相思;后期的作品则是抒发怀乡念旧的情感,主要表达了词人生活的孤独,其中蕴含着浓浓愁思和惆怅。通过了解作者,进而更深层次地去了解作品和其中反映出的传统文化,学生便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作品。
二、丰富语文教学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应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应用教学方式,如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辅助工具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也可以在教学中介绍一些历史典故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还可以适当结合一些猜谜活动,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更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本地的文化遗产,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历史遗迹,欣赏书法碑帖,以更加直观的形式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以汉语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传统文化,通过文字准确理解古典文学的内涵。如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表达了“弊在赂秦”这一核心观点,体现了文章中常用的首尾照应的思维方式。教师在讲解时应向学生介绍文章中经常出现的思维方式,并强调其用法。如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对偶句式,这些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均衡的思维方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去感悟这些传统思维方式的应用。同时应引导学生合理应用工
具书,避免过于依赖参考书,无法实现学习古文的价值。让学生更多地去依靠自己学习古文,从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鉴别和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对我国文化的深入感悟。
三、科学拓展教学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融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融入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能力。同时,多阅读高中教材和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章,能够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够领会古代先贤的智慧,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接触一些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学生平时了解的经典名著比较少,而且兴趣不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著,引导学生平时阅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同时,教师在讲解新课时可以一些经典作品为引导,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接触,愿意花时间去阅读,从而有效改善语文教学,改善以往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死记硬背的现象。让学生愿意主动亲近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吸收,进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科学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准确理解传统文化,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