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利用声音的轻重、长短、抑扬、虚实、缓急、续断等技巧,读出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采用“粗中有细”的方法,所谓“粗”就是注重过程和训练步骤;所谓“细”就是在过程和步骤中渗透朗读的技巧和方法。下面以课文《观潮》(《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按照事情发展(或时间)顺序重点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了观潮人对大潮形状和声音变化的内心感受,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材在课后安排了“课文描写的场面真壮观,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训练要求。)为例,谈谈笔者的理解和做法。
一、自读课文,做到读准读通读顺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都会安排和要求学生字正腔圆地把文本读准读通读顺。为了养成学生“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语)的习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自主预习课文时,读两至三遍,把文中出现的多音字,根据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借助《新华字典》注上正确的读音。如“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中的“着”“蒙”“薄”是多音字,根据这几个字在这句话中的意思,“着”应该读“zhe”,“蒙”应该读“méng”,“薄”应该读“báo”。检查预习时,教师可以采用轮读、抽读等形式,既强化生僻字、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又校正长句朗读时的换气节奏。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这句话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有换气的节奏,可以用符号“—”标出换气的节奏,如“只见东边一水天相接的地方一出现了一一条白线”,让学生试着多读几遍,直到读出换气节奏的感觉来。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感情基调
语文不是无情物。巴金先生说过:同样的内容“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观潮》一文的第一自然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课文的中心,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是文本要表达的感情基调。教学时,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可以围绕“天下奇观”引导学生揣摩和抒发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奇观”的意思,紧扣“天下奇观”质疑学生:作为中国人,有钱塘江大潮这样壮观的景象,你内心会感到怎么样?当学生回答出内心感到自豪、骄傲、荣耀的时候,教师一边用圆润而浑厚的音量,先抑后扬的语调,渐进而欢快的语速范读“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一边用图示法呈现出朗读“钱塘江一大潮(“·”为重音,要读得圆润而浑厚),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为先扬后抑,语速渐慢、语调渐弱)|奇︺观︺(“︺”为先抑后扬,语速渐快、语调渐强)”的技巧。然后采用个人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心声。
三、精读课文,领悟文本感情起伏
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说:一般言语作品,其内容和形式所形成的语调,能够表达一定的感情,代表一定的意义,具有起伏的节奏感和旋律感。《观潮》一文的第三至第五自然段,作者按照“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把自己的感情变化渗透在大潮的形状和声音变化之中。为了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达到眼观其形、耳听其音、倾吐心中之情的朗读效果,教师可以采用恰当的朗读策略,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大潮壮观的场面。
1.借助言语内容和形式,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教学时,教师先按照空间顺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大潮形状、声音及人们心情变化的语句。学生通过阅读、勾画、交流,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有“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霎时”“过了很久”;表示空间位置变化顺序的词语有“远处”“水天相接”“再近些”“潮头奔腾西去”;描写大潮形狀变化的词句有“一条白线”“白线逐渐拉长、变粗”“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余波漫天卷地”;描写大潮声音变化的词句有“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风号浪吼”;描写人物心情变化的词句有“人声鼎沸”“潮来了”“沸腾”“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然后,结合描写人们心情变化的词句,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变化。如“人声鼎沸(激动、惊奇),潮来了!(惊喜)沸腾(喜悦),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惊叹、赞美),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惊讶)。
2.利用朗读技巧,彰显言语内容和形式表达的感情起伏。教学时,教师首先采用分角色朗读,借助朗读技巧,把描写大潮形状、声音及人们心情变化的语句匹配起来,读出“潮来时”人们的激动、惊奇和惊喜,读出“潮头过后”人们的惊叹、赞美和惊讶。
3.利用肢体语言,表现言语内容和形式表达的感情起伏。美学家王朝闻曾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文学作品所规定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和表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的感悟和理解,借助肢体语言把大潮的形状、声音及人们心情的变化表现出来。如朗读第四自然段,抓住加点的词语进行表演朗读:“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伸出双手,掌心向上,手掌慢慢收回)来,逐渐拉长(掌心向内,手掌慢慢向外张开成180°),变粗(伸出双手,张开五指,上肢弯曲慢慢成弧形),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双手掌心向下,手掌慢慢向上。目光随手指移动)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伸出双手,掌心向外,张开五指,从两侧向前推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借助生活经验,使上身前后左右晃动)起来。”
四、诵读课文。体验文本表达情趣
诵读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调、节奏、韵律,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让学生借助视觉和听觉形象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如让学生诵读“潮来时”声音变化的句子:“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当学生读到“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模拟声音发出声响,让学生在声响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再如让学生诵读“潮来时”由远及近的形状变化的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用彩色笔勾画出“潮来时”由远及近的形状变化。这样,让学生在诵读、勾画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有效地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