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峤
[内容提要]后现代主义音乐是继现代主义音乐后的一种音乐形态。其主要文化特征:解构已有秩序;拼贴技术与复风格;无调性与噪音艺术化;广场音乐;媒体音乐。后现代主义音乐对我国音乐具有多方面影响,必须认真应对。要进行批判性研究,借鉴其精华,扬弃其糟粕。
[关 键 词]后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特征;影响
后现代主义音乐是继现代主义音乐后的一种音乐形态,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美国和欧洲,源于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同时,也产生于二战后科技发展和经济复兴。在迅速地工业化、信息化过程中,西方社会问题矛盾增多,人们对理性失望,对信仰迷惘,对生存困惑,自由欲望强烈普遍,享乐舒适追求蔓延。后现代主义音乐是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经济社会和精神生活发展变化在音乐上的表现。
一、西方社会现实精神诉求的一种音乐表达
后现代主义音乐是批判传统、反映现实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西方社会现实精神诉求的一种音乐表达。在后现代主义音乐那里,实际生活各种问题和矛盾给人们造成的影响和压力,已有的音乐及表达方式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内心的矛盾困惑、压抑不满和精神需求,需要探求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自己孤独迷惘、困惑忧郁的情绪感受和追求消费享乐与舒适的感觉。后现代主义音乐以偶然音乐、随机音乐、概念音乐、环境音乐、行为化音乐等写实主义的方式,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不协调性和人们精神的矛盾性,披露了社会的问题,反映了人们的生存状态,适应了现代人的茫然心理,让人们从不和谐音乐中找到自己的感觉,并借此表达思想,宣泄情绪,缓解压力。后现代主义音乐从一个角度显示出这个时代的彷徨与不安、矛盾与冲突,掀起这个变动时代的一段文化艺术波澜。
后现代主义音乐是对传统与现代主义音乐的反思批判。自中世纪以来,西方专业音乐史在音乐形态上分为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三个范式。传统范式即大小调体系,现代主义范式即各种除大小调体系之外的有体系和没体系的结构样式,后现代主义的范式包括解构的和多元的两种样式。传统型是有序的,但只有大小调体系这一种结构。现代型也是有序的,但有许多种非传统的人工结构,如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梅西安的“有限位移”体系等。后现代型则是自由、开放、无序,无序成为音乐走向后现代主义形态的标志。“后现代音乐是对传统音乐、现代音乐的理性权威的反叛,是对权威美学观念和体制的一种反抗,或者说是对权威审美思想的另一种解释。”[1]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有着天然的继承与反叛性的联系,一方面延续了现代主义音乐的某些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断裂,其更强调的是与现代主义之间的距离、悖反和分明的界限。后现代主义音乐包容面广、内容庞杂、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反本质、反权威、反理性、反中心、反秩序等,以及不同风格拼贴复合、无机组合,随机偶然、多元混杂、机械复制和文化工业等表现手法及实践方式,反对以牺牲事物丰富性进行深入的本质性的研究概括。
后现代主义音乐流派众多,主要有先锋主义、简约主义、新浪漫主义和复风格主义等流派。先锋主义主要指那些采用极端不同于传统的表现手法、目的和技巧的音乐家及其作品。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是20世纪最具争议的先锋派代表人物。凯奇认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人们周围的一切都是音乐,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应该被抹平。他把噪音与乐音摆在同等的地位,打破了有声与无声的界限。简约音乐也被称为过程音乐和系统音乐,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为一种音乐风格出现。这种音乐以和谐的和弦,恒定律动状态下的音高细胞、音型、短句在不断重复和循环中渐渐变化为特征,基本特征是“重复”,不断重复数个音符,然后在不知不觉间将音符慢慢转变,从不变中求变,从平淡中求新奇。新浪漫主义是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流派,是以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要求音乐有调性,以传统的功能和声为基础,比较注重感情表现。新浪漫主义经常引用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音乐材料,但又不同于19世纪的作品,更多使用的是20世纪才有的语言和手法。
二、后现代主义音乐的一些主要文化特征
后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构已有秩序。后现代主义音乐对有序的古典音乐和现代主义音乐形成一种解构作用。例如,后现代主义音乐作曲家的创作被称为“文本”,对文本的每一种阐释都只代表一个人的见解,演奏家也可不遵循确定文本(如乐谱)在进行“二度创作”,听众也可凭个人感觉和联想进行理解,进一步延伸创作空间,同一部作品的演出没有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秩序,没有相同的感性样式。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 “艺术和文化的轨迹,已经从独立的作品转移到艺术家的个性上,从永久的物体转移到短暂的过程上。”[2]一些作品在表演中无法用常规记谱,作曲家往往用文字来表达,使之成为概念音乐,乃至行为艺术。再如环境音乐的表演场地随机随意选取,建筑、广场、街道、校园等随处都可作为表演场所和舞台,让听众直接去倾听现实中的随机声音。
西方传统音乐是理性占主体地位的理性与感性统一,有严谨的规范。在后现代主义音乐中,感性被推向极端,似乎变成一种反理性的单纯感官的东西。后现代主义音乐反对美学对生活的证明,否定传统与现代,批判古典与高雅,消除正统与秩序,消解思想深度和崇高,用“噪音音乐”反对“乐音体系”;从多调性或泛调性走向无调性,瓦解了大、小调体系和功能和声,解构了艺术标准,使艺术成为反艺术,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观,消解了艺术高于生活的观念。
(二)拼贴技术与复风格。拼贴技术一般指的是将不同音音乐材料进行直接并置或对接的一种作曲手法。复风格是指同一作品中有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區域或不同类型风格的音乐组合的情况。后现代主义内涵复杂多元,具有较大包容性,主要表现在音乐复合风格上,即将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无机拼贴、杂糅,不分主次的并在一起,形成多元混杂,不同风格的音乐碎片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后现代主义音乐反对中心论,主张多元化,既反对欧洲音乐中心论,也反对创作者对演奏者、表演者对观众的任何形式的权威中心论。
(三)无调性与噪音艺术化。在现代主义作曲家探索了无调性音乐的可能性与提出噪音艺术的基础上,后现代主义音乐“旨在将噪音从乐音的形式化中解放出来,并且使其具有自足性。”[3]后现代主义音乐进一步把无调音乐和泛调音乐推向极端,直接引进现实世界的各种噪音。它把噪音与乐音摆在同等的地位,甚至用“噪音音乐”反对“乐音体系”。后现代主义音乐代表约翰·凯奇创造了“加料钢琴”,即在传统钢琴的弦上或各弦之间,放上各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如螺丝钉、锤子、木块、胶带、汤匙等,以此改变钢琴原来的音响和音色,使其产生特殊的声音效果。后现代主义音乐中的“噪音音乐”扩大了人们可听的范围,增强了现代社会复杂多声下的听觉注意力。
(四)广场音乐。非音乐厅方式的广场音乐影响广泛,风靡全球。其最大的特点是大众广泛平等参与,以人际互动、人机互动方式代替音乐厅的单向灌输。在广场音乐中,台上台下喊唱互动、尽情宣泄,音乐语言风格混杂、多元交流。广场音乐具有超听觉性,乐队由管弦乐队和电声乐队组成,广场四处有诸多音响设备,造成强大声场。广场及舞台布置各色炫目灯光,声光电结合形成强烈感性效果。表演、伴唱、伴舞及舞台的立体布景,造成视觉冲击,远远超出音乐的听觉范围。在广场音乐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建筑与音乐、艺术与生活、高雅与通俗等多元混杂,各种界限在这里被消解。舞台中心解构化,摇滚主体零散化,参与个体碎片化。巨大的声场和众人互动激发,成为一种大众狂欢与多元对话。
(五)媒体音乐。媒体音乐是数字化和互联网时代的音乐现象。媒体音乐将音乐纳入文化工业,形成了新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催生了新的大众音乐。电子音乐更多地被用于后现代主义样式的音乐制作或带偶然性的表演。后现代主义音乐与互联网之间关系如同一对密不可分的情侣;运用网络丰富了音乐内容、感情和手段,扩大了宣传。数字化复制使原作意义消失,原本和摹本處于同一个平面。电子设备制作和复制音乐在批量生产高品质作品并在全社会传播的同时,在音乐作品中渗入虚拟成分,使作品丧失了独一无二性。大批量的机械复制,艺术的市场化、商品化、非艺术化、工具化,使艺术失去应有韵味。
三、后现代主义音乐对我国音乐的一些影响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引起的经济社会生活、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化中,后现代主义音乐在中国找到了存在的现实基础。一些国人也在后现代音乐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精神需求的音乐表达方式。80年代后期,西方音乐特别是摇滚乐在中国风靡一时。崔健的《一无所有》创造出一种震耳欲聋的后现代主义音乐节奏,其嘶哑有力地喊唱和所伴随的重金属音色,抒发了在历史转变和价值观念急剧变化过程中的人生感觉和心灵呼喊。反映出20世纪80、90年代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些青年的失落迷惘、探索人生的精神状态。
20世纪80年代以来,谭盾成为中国后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以不同寻常的音乐理念走出一条超越常规的音乐创作之路。他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探索与尝试,把不同元素融合在一起,拓展新的领域,发掘新的素材,重新组合为一种融多个时代、体裁、风格的音乐音响复合体。如他运用了纸乐、水乐、石乐、陶乐等自然音乐表现他的音乐思想。他在保持中国民间音乐古老旋律和曲式风格的基础上,较为充分吸收了国外前沿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音乐理念,展示了中国古老的音乐文化气息,展示了欧洲现代音乐技术手段和艺术元素。他的一些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如《鬼戏》《九歌》等也受到争议,被认为有神秘主义和泛灵论倾向。近年来流行的一些歌曲,如《忐忑》、《小苹果》、《老男孩》、《我的滑板鞋》等,都不同程度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音乐风格。这些歌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一些精神状态和精神需求。
后现代主义音乐对我国音乐具有多方面影响,一方面在扩大音乐创作音源、带来新的音响音色观念、拓宽作曲创作表现技术范围和组织结构观念、方式等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借鉴;另一方面在解构和消解秩序、理性、中心、确定性等方面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应对,要进行批判性研究、借鉴。特别是要摒弃后现代主义音乐中一些糟粕和负面的东西,同时注意借鉴吸收其某些有益的音乐形式、方法和技术,从而使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音乐应有的社会价值。在高度开放的环境下,中国音乐不可能脱离全球性的文化艺术环境封闭起来自我发展,需要主动融入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对当代世界文化艺术思潮研究、评介、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改造制作中发挥好音乐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明 言.当代中国音乐批评综录[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196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173
[3]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29-231
责任编辑/李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