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成长?从一般的意义看,成长有两层意思,一是生长而成熟;二是向成熟的阶段发展。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生长、迈向成熟的过程。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视角,如生理的、认知的、人格的,等等。但儿童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我们应看到孩子生命成长的整体图景。德国教育家、科学家魯道夫·史代纳关于人类本质的三元理论与儿童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图景。
人的三元构成与发展阶段
人的三元构成
鲁道夫·史代纳认为,在人类的感官视野中,世界分为可见的物质世界与不可见的精神世界两部分。人的存在分为身体、心灵和精神三个层次。人通过自己的身体,感知物质世界,并参与到物质世界之中;通过自己的精神把握事物的本质,并参与到精神世界之中;通过自己的心灵建立精神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交流与平衡,并建构属于自己的世界。
虽然人是身体、心灵和精神的统一体,但这三者并不是天生处于和谐与合一的状态。身体是心灵和精神的容器与载体,儿童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让精神、心灵与身体和谐地共处与合作。教育的任务就是使这三者和谐发展,使孩子成为一个和谐而又平衡的人。
三个发展周期
鲁道夫·史代纳认为,儿童的身体、心灵和精神的发展是以7年为周期渐次成熟的。
在出生前,物质身体包裹在母体中。出生后物质身体得以解放,这个阶段(0~7岁)儿童的生命力,主要用于建设、健全和平衡身体的发展,这一时期身体成长极其迅速。也是幼儿物质身体成长的关键期。
7岁以后(7~14岁),儿童的生命力从建构身体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这一阶段儿童的生命力主要活跃在心灵的发展方面。青春期以后(14~21岁),生命力从滋养心灵的任务中解放出来,活跃于思考的发展方面。
21岁以后,精神自我获得初步自由并渐次发展。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教育需要配合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阶段性地针对人的发展意识来设置教学内容,让生命得到全面与深度的呵护。
0~7岁儿童的发展要点
0~7岁可进一步划分为0~3岁、3~5岁、5~7岁这三个阶段,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殊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在普遍性规律中去探索、认识具体的孩子。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一些里程碑式的节点,在这个点上,孩子会有明显变化。教育者观察与了解这些变化,可以更好地把握孩子发展的需要,提供恰当的帮助。
0~3岁儿童的发展要点
对孩子来说“长大了”意味着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一个更高的精神自我来调控自己的身心行为。成人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的精神自我与身体合作,慢慢地能把握自己身心行为。3岁以前孩子发展的最重要成就是学会了走路、说话与思考。
从受孕那一刻开始,母亲的情况、状态、选择,母亲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出生的方式、哺乳的方式,都影响着胎、婴儿的成长。
小婴儿完全依赖于周围的世界,3个月时会翻身、抬头;6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孩子的爬行有助于精神自我与身体的合作,许多孩子由于被过度保护,没有经历爬行期而直接开始学走,这容易在未来产生读写方面的问题。
1岁时能够直立、走路这也是重要的里程碑。站立与行走的平衡过程就是孩子精神自我的展现过程。一个孩子是努力依赖自身的力量直立,还总是要依赖围栏才能直立,显示出孩子不同的精神自我。让孩子使用学步机、学步绳,都是精神自我与身体合作的障碍。
1岁半是语言发展的里程碑,这时需要成人使用清晰的语言作为孩子模仿的榜样。要创造好的语言环境,多对孩子说话,尽量不要用儿语同孩子说话。直立行走让双手得到了自由,手作为肢体语言用于表达,孩子渴望表达他的感受,当手的表达不能满足需要时,出现了语言。语言基于运动,思考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出现,从单个的语音到两个单词以上的发音,其中就融入了孩子的思考。所以孩子的发展规律应是:运动—感受—思考。健康的发展顺序应该是走路先于说话。有些孩子出现语言问题可能与早年走得不够,运动太少有关。
2岁或2岁半时开始说“我要……”或者“我不要……”,这是我们通常说的魔鬼年龄,孩子进入了固执期。这是孩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说明他第一次认识到自身的精神自我,每一次说“我”或“我不”,都是在强化自我的存在,是对自己身份的认证,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的自我表达加以打击,孩子内在的力量就会被削弱。这个阶段,一般有6个月的时间,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压制,青春期时可能重演,孩子会用更强烈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到那时,破坏力量将会更强大,情况会更糟糕。
3岁时孩子已经有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开始观察周围的世界,并能够自由地玩耍,对玩具有了更多的渴求,这是进幼儿园的成熟时机。虽然在幼儿园会有一群孩子在玩耍,但开始时,他们更多的是自己和自己玩,自己和自己说话。
3~5岁儿童的发展要点
3~4岁是幻想与想象的黄金时期,这个年龄的孩子可将手边的物品幻想成他想要的任何一种玩具,也常常会将幻想的事件当作真实。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关心玩耍的结果,只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他们就像飘在空中一样,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他的工作就是玩,纯粹的玩。让他吃饭,他会说“我正忙着呢”。这时提供给孩子的玩具最好是低结构材料,如:柔软的棉布,石头、贝壳、树枝、木块、朴素的娃娃等,孩子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玩法。这时候,孩子是在对生活、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验中进行模仿和学习。如果孩子的体验越丰富,越能够在活动中提高创造的能力。
4~5岁的孩子社会性发展进一步增强,他们喜欢和人交流,喜欢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对规则有了更深的理解,有的孩子会喜欢告状,开始有了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喜欢与小朋友交换玩具,开始在游戏中协商、轮流与讨论。
5~7岁儿童的发展要点
这时,孩子开始进入小小的迷茫期。他们开始觉得无聊,不知道该玩什么,以前一块石头可以玩出各种花样,此时认为“不就是一块石头嘛”,幻想的快乐离开了,他们开始看到现实世界。这是一个危机时期,孩子可能喜欢批评别人,挑别人的不是,会充满破坏感。这种状况会持续2~3个星期以上,甚至5~6个月。
如果说3~5岁时孩子感到一切都很好,生活在幻想的快乐王国中,5~6岁时感受到“我”与周围世界的分立与界限,开始怀疑,没有安全感。这一时期幻想开始发展为想象力,想象力不同于幻想,它是先有一个想法和目标,然后再去找途径和方法去实现它。如孩子可能会告诉你,他想做什么,他要如何去做,最后可能完成的情形是什么样的。这时的孩子已不再满足于“过家家”等这些他们认为小孩子做的事情,而是渴望做现实中真正的事情,如美工、搭建、木工、烹饪、园艺等。
7岁进入换牙期,这是一个孩子准备好上小学的关键标志,也是思考能力发展的标志。伴随着换牙,孩子的腿更长了,身子更瘦了,这说明孩子已经准备好上小学了。
0~7岁的儿童,从整个人生阶段来看,这一时期发展的中心任务是神经系统与身体器官的完善。如果过早地开发幼儿的智力就会透支生命力,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的发育,从而影响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与整体平衡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儿童是一个开放的感官体。他对外部世界表现出一种巨大的开放性,會带着无限的信任与这个世界相遇。处于模仿力与想象力展现的高峰,意志力形成的关键期,具有“意志第一的特性”,他会不加选择地吸收和模仿环境中的一切,周围的一切都影响着他的生命构成。其意识还处于梦幻期,以图景性思维为主,因而,这一阶段的教育要义是:促进身体健康,提供值得模仿的对象,以及充足的自由游戏时间、空间和合适的玩具材料;并通过良好的生活节奏与纪律进行身体意志教育。
理解儿童成长的三个维度
依据鲁道夫·史代纳的人类本质三元理论,我们可以结合0~7岁儿童发展的特点,从身体、动作、心灵力量、精神自我这三个维度来理解儿童的成长。
身体动作
锻造强健的身体是学前期儿童成长的首要任务。身体的新陈代谢系统、循环系统与脑神经系统在以富含韵律、7年为一期的三个阶段中发展而成。这三个系统也是意志、情感与思考的物质载体。
我们在了解儿童的成长时,首先要考察孩子的身体成长情况如何,包括身高、体重、体型情况,是否常常生病,生病的特点与规律是怎样的,孩子多数时候的脸色与表情是怎样的,还要看其体能与动作发展。其身体动作发展顺序是否遵循了翻身、坐、爬、直立、走、跑跳等的动作顺序,各发展节点,是延后还是提前,身体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力量、耐力与平衡性如何,身体运动技能是否有困难,等等。
心灵力量
鲁道夫·史代纳认为人类的心灵由三种能力构成,一是意志,二是情感,三是思考。这三种能力分别以身体的新陈代谢系统、循环系统与脑神经系统为活动载体。因而,心灵力量的培养依赖于强健的身体。史代纳认为,意志是能够引导人的本能冲动与欲望的力量,是人类外化自己内在世界的一种功能;而情感是人类心灵的核心,人类主要是在情感灵魂里体验自己的存在。情感是联结与平衡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循环系统;思考是人类内化外部世界的一种功能,有意识的思考是人类特有的心灵能力。
学前儿童大多数的行为受本能冲动与欲望的引导,而当他能进行有目的的游戏时,有意识的意志力量才开始显现。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情感,婴儿只有快乐与不快乐这两种瞬时情感,幼儿发展出了同感与反感,学龄孩子知道了悲伤与喜悦,青春期的孩子会出现爱与恨的情感。我们提供给孩子的滋养和机遇越多,孩子体验到的情感就越多样化。玩耍、游戏是孩子最好的情感发展学校。学前儿童的思考是图像式的,而非逻辑的、知性的或抽象的,它与意志紧密相关,当儿童正在做时,他就是在图像式地思考着。孩子的理性在手而不在脑。
我们在理解孩子心灵力量的成长时可分别从意志、情感、思考去考察儿童的发展:在孩子的各类冲动中,他主要受哪些冲动的引导?这些冲动给孩子带来的行为表现是怎样的?孩子在何时开始有目的地玩耍?孩子多数时候的情绪状态是如何的?他什么时候会生气?生气的样子是怎样的?什么时候会高兴,高兴的样子是怎样的?孩子在游戏与学习中的参与和表现如何?其作品反映出的思维发展水平如何?游戏中是否常常有想法和创意?是否喜欢探究?倾听与表达能力如何?喜欢阅读吗?会主动礼貌招呼人吗?等等。
精神自我
精神自我是构成我们内在的核心,它表明我们是一个独特个体。孩子开始是通过反抗外在世界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并发展自我意识。慢慢地由反抗外部世界的外在行动转化建构自己关于世界的认识和意见的内在活动。孩子逐步体验到自己,认识到他人,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当孩子的能力进一步增长时,他会努力追求自我的实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有的孩子冲动,有的孩子灵活;有的孩子平静,有的孩子紧张易怒。在理解孩子的精神自我时,我们需要对未知的精神世界保持好奇与开放,可以尝试追问以下问题:你是谁?你从哪儿来?在你的一生中,你想去哪儿?你的使命与特质是什么?我如何才能帮助你?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深邃的谜,每一个教育者都需要以谦卑敬畏的心态去面对遇到的每一个孩子,我们只能追求对他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与理解,而没有办法全然地知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