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金
什么是任务意识
任务意识是指在心理上具有努力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的意识倾向性,即个体对自身完成的任务及其要求的察觉与认识。任务意识是责任心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在强烈的责任心基础之上的。儿童的任务意识是指孩子在家长和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下,有目的地完成某项任务的愿望。
儿童在1.5~2岁时出现任务意识的萌芽,支持儿童在短时间内坚持进行某种感兴趣的活动。儿童到3岁时,任务意识发展的水平仍然较低,他们坚持的时间较短,如果遇到小小的困难,或者任务比较枯燥,一般会失去坚持完成任务的愿望和兴趣。3~5岁儿童能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和日常规则来做事情,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5~6岁的儿童已经能主动克服困难,有时会坚持把事情做完,如坚持画完一幅画再去玩,他们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控能力,任务意识明显提高。
儿童任务意识的培养,对他们以后独立地走向社会、与人和谐相处以及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儿童的任务意识包括三个指标:目标认知,在活动开始之前是否明确自己的任务;条件认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知道完成任务的条件,即有哪些可选择的材料以及如何根据任务来选择材料;方法认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
双双想盖个别墅,她首先是找了3个牙膏盒,在桌子上把两个牙膏盒平行地竖起来,中间空一个牙膏盒横放的距离。然后将第三个牙膏盒横放在那两个竖起来的牙膏盒上面,牙膏盒都倒了。接着她拿了一个大的鞋盒放在桌子上,将牙膏盒平放在鞋盒上,拿两个易拉罐放在牙膏盒上,开始有点像房子了。她又将正方体的牛奶盒放在鞋盒的中间,再放上易拉罐,并用一个正方体的药盒做底,在上面放上一个易拉罐,这样就建好了别墅。
这里,双双围绕任务初步锁定对象→尝试建构→失败,转变对象→由新刺激引发新的尝试→坚持到底,完成任务。从她的表现来看,整个过程基本上是围绕活动的任务进行的。刚开始,双双有个模糊的目标,先把两个牙膏盒竖起来当建房的柱子,在行为中不断尝试,失败后又重新研究材料,在不断地进行有意识的探索、尝试以后,最终明确目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孩子任务意识缺乏的三大原因
包办代替让孩子任务意识淡化
许多父母对孩子盲目宠爱,认为孩子小,处处不放心,喂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帮孩子洗脸,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殊不知这样会使孩子养成依赖性的心理。看到孩子脱不掉套头衫,妈妈有点急火攻心:“别脱了,妈妈来吧。”看到孩子系不好鞋带,妈妈忙不迭地蹲下身来:“别动,妈妈来。”在家长的包办代替下,孩子形成了错误的想法:反正我做不好也不要紧,爸爸妈妈会替我做的。导致当孩子未完成任务时,往往会推卸责任,怪罪于父母。
盲目打断让孩子任务意识模糊
孩子经常坐在玩具前,这儿摆摆,那儿放放,一坐就是很长时间。孩子全身心投入到那几件百玩不厌的玩具中,正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如果做父母的这时候去打断孩子的活动,不但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烦躁,還会在无意间破坏对孩子任务意识的培养。
贝贝拿了一个还没拆封的新玩具想自己打开来玩,却发现怎么都打不开。妈妈看到了,走过来,一把将玩具拿起来,跟贝贝说:“妈妈帮你开。”结果贝贝一边急得跳脚,一边说:“不,我不要。”妈妈只好又将玩具还给她。
其实贝贝心里可能在想:1.怎么办不到啦,我一定要弄成功!2.我不想要你帮忙,我可以。3.你不要弄啦,我想自己来!1岁半左右的孩子开始有自主意识,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做得到,想自己控制所有事情,因此常不希望他人干扰。在孩子玩的时候,许多家长总想“教”孩子什么。其实只有孩子的独立性得到培养,他的任务意识才会得到充分发展。
耐挫力低让孩子任务意识弱化
孩子学吃饭的时候不会用筷子,学走路时经常摔跤,学穿衣服时穿反……从小到大,孩子不可避免地要碰到数不清的困难和挫折。缺乏“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往往会把失败归结为一些看来“无法改变的原因”,比如,“我太笨,我就是学不会”;或者普遍的原因,即“我做不好这个,我什么也做不好”。耐挫力缺乏是孩子从事有目的任务时的障碍和干扰。自己系鞋带,一开始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天大的”困难,所以当他失败时鼓励他再想其他办法。当他骄傲地把小脚丫伸出来向你“炫耀”他自己系好的鞋带时,想必这份喜悦和自信是其他东西无法取代的。耐挫力强的孩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充满信心,有顽强的毅力;耐挫力差的孩子,表现出“三分钟的热情”,知难而退。
培养孩子任务意识的五大策略
通过目标强化孩子的任务意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初都是无序的,随机做事或者游戏。而毫无秩序的做事习惯,很容易让孩子盲目做事。家长如果能够引导孩子经常建立目标,孩子就会把一件事做得完整,有条理。当然目标一定要恰当,任务太多太难,孩子望而生畏,就会对抗或放弃。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这样孩子可能就乐于接受了。同时以“小目标”促进“大目标”。比如家长这周给孩子的目标是能连续拍皮球10下,一星期后给孩子的目标是能连续拍皮球15下,这样一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便能达成“大目标”。
通过游戏提高孩子的任务意识
游戏能让孩子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任务,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给孩子创设任务环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对角色产生认同感,主动去完成任务。比如,孩子骑了一会儿“竹马”,就把木棍扔下,跑去玩别的了。这时,你可以对他说:“马累了,该喂喂它了,给它喝点水吧。来,我们现在就喂喂它。”孩子就会把扔掉的木棍捡起来。饮完“马”之后,你再告诉孩子:“应该把它牵到马棚里去休息。”“马”就会被孩子牵进“马棚”里去。
通过选择加强孩子的任务意识
孩子任务意识的强弱取决于对活动的兴趣,而不是受制于成人的要求,不是成人吩咐要完成的事情就会去完成。孩子的任务意识不应该是依靠动机来维持。他们如果渴望成功,就能在活动中主动克服困难。比如,孩子喜欢的事情很多,如下棋、画画、跳舞等,但是做每件事都只有三分钟热度。爸爸妈妈不妨让孩子自己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来学习,并要求他坚持到底。这样,孩子就会一心一意学习,他的任务意识就会逐渐提高。
通过计划加强孩子的任务意识
孩子在活动时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不能很好地约束和控制自己。在活动中家长可以告诉他任务是什么,请他思考要做什么,打算怎么做,可以制定怎样的计划,用什么方法。比如,孩子在玩积木搭房子的时候遇到了困难,这时爸爸妈妈可以启发孩子思考:你的材料够用吗?为什么不够呢?如果孩子偏离了任务,爸爸妈妈可以提醒孩子:你原来不是打算做什么的吗,怎么又做别的了?这样孩子就会回到既定的任务上来。
通过图标提升孩子的任务意识
帮助孩子用图标把任务记录下来,这样图标就起到提示的作用,任务提示让任务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直观和具体。比如,对小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在日历上贴上图片,让孩子看见图就知道今天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对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让他画一张表格,把要完成的任务用图标记在上面。这样,孩子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完成的任务。
幼儿期是任务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应对幼儿的任务意识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任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