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历史数据显示,在白酒业上市公司中,洋河是当之无愧的成长王。
4月27日 ,洋河股份(002304.SZ)发布了2017年一季报,次日跌停。
市场先生对一季报的思考可能是这样的:鉴于利润表上的营业收入,要么收到现金,要么变成应收票据或应收账款,所以先对比了营业收入和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关系。在往年一季报,销售收到的现金均高于营业收入,而2017年一季报销售收到的现金为67.4亿元,远低于75.9亿元营业收入。再看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合计增加额仅0.4亿元,微不足道。考虑到销售收现金和应收都是含(增值)税口径,而营业收入是不含税口径,含税加总数据大幅低于不含税的营业收入,这不是涉嫌财报数据造假吗?
接着查看了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往年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都是高于净利润的,证明公司实打实地赚到了真金白银。而2017年,经营现金流净额暴降至11.7亿元,不足报表净利润(27.4亿元)的一半。
从这两点,市场先生推测出,洋河酒销售不行了,报表利润只是纸上富贵。此时再看股价。发现洋河股份自年初低点67元起步,四个月时间上涨了30%多,若自股灾后计算,已经接近翻倍,“一定积累了大量获利盘”。所以,利空来袭+获利盘众多,应该抢在别人前面跑掉。
由于有一大群人信奉“市场总是对的、价格反映一切”,不管什么原因,既然别人低价割肉,一定有某种我不知道的原因。所以,他割我也割,大家一起割。正所谓世上本没有跌停,割的人多了,便成了跌停。
可是,在跌停之际,一部分人,包括老唐,却出手买入了。股价在近几天时间里晃晃悠悠地又爬起来了大半个板。
错误解读财报
“老唐们”敢出手,是因为市场先生对财报的解读是错的,知识性错误。
先看一季度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大降是事实,但原因是公司提前把錢收了。如果以半年为一个时段,将前一年四季度和当年一季度数据之和,做个同比,就一目了然。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销售收到现金128.4亿元,应收增加额1.3亿元,同期营收101亿元。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不仅超过了营业收入,而且与往年同期相比,比例还是上升的。这与预收款余额从2016年四季度初的13.4亿元,增加到四季度末的38.5亿元,再减少为2017年一季度末的13.6亿元,是完全吻合的。
简单理解,洋河有24.9亿元(含税)的订单,在一季度交货并按照会计准则确认为一季度营业收入,却“没有在2017年一季度内收到现金”,为什么?因为在2016年12月31日之前就收到钱了。提前收到钱,却成了利空,很搞笑吧?
再看经营现金流净额问题就是小儿科了。直接假设这24.9亿元货款,不是在2016年12月31日以前收到的,而是耽误了几日,到2017年元旦后才收到。于是,“经营现金流净额锐降53%”的重大利空,瞬间变成“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上升”的重大利好。
这种无厘头跌停板,贵州茅台(600519.SH)也有过。2013年8月31日,茅台公布半年报,9月2日,跌停,收在117.53元位置(复权价,下同)。三年半后,站在茅台400元之上回看,当年的跌停可怕吗?一点儿也不可怕。跌停乃至其后4个月的阴跌,都是天降黄金雨!
洋河的主观能动性
自2015年8月31日首次买入至今,洋河在企业经营方面是令我满意的。至于股价,短期是跑输五粮液(000858.SZ)和泸州老窖(000568.SZ)了。可能要在更长的赛道上,才能看出真本事。
究竟需要多长的赛道?老唐曾撰文《解密洋河的高成长》(刊发于2016年4月29日《证券市场周刊》),回看2006年至今几大名酒企的发展轨迹(洋河于2009年上市,可追溯的披露数据是2006年),2006年,洋河的营收只有山西汾酒(600809.SH)的2/3,今天则是后者的近4倍;2006年,洋河的营收只有泸州老窖的57%,今天是后者的2倍多;2006年,洋河的营收不到五粮液的15%,今天是后者的70%。在白酒业上市公司中,洋河是当之无愧的成长王。
如果以茅台净利润数据作为标杆100,则2006年五粮液、老窖、汾酒、洋河的利润分别为78、23、17、12;到了2016年,五粮液、老窖、汾酒分别萎缩为41、12、4,只有洋河,从12大幅成长为35。今天,洋河的净利润已经是老窖的3倍多,汾酒的近10倍,距离酒业老二五粮液,也仅有不足15%的差距了。
面临同样的市场环境,无论品牌、技术或者历史都不占据明显优势的洋河,为什么可以获得远远超越同行的经营回报?在《解密洋河高成长》一文中,老唐认为背后的秘诀是“大股东和管理层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带来的强大执行力”。首先,管理层及其他核心人员共计持有公司近25%的股份,以当前1250亿市值计算,整个管理层及其他核心人员有超过300亿身家压在公司里,他们跟股东站在同一条船上。企业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对他们比对我们更重要;其次,国资委控股的洋河集团是第一大股东,但持股仅34.16%。公司管理层及其合作伙伴位列第二至第六大股东,合计持股约41%。很明显,在洋河没有一股独大。这样的股权结构,形成了一种约束和平衡,使得对企业有利的决策,容易被支持;对企业有损的决策,有足够的动力去质疑。同时,使剩余公众股股东的立场有了争取价值。
这就是洋河与其他几家名酒企业的真正区别。作为业内人士,茅台总经理李保芳深刻认识到了这点,李总早在2016年7月就公开在茅台公司提出:“茅台要向洋河学习,要深入学、用心学、真正学,要学习洋河的善于求新、求变、求突破的精髓和本质。”
洋河的特点在于人,在于它是所有白酒上市公司中首家管理层和企业利益攸关、荣辱与共的企业,所以他们有主观能动性,主动去求新、求变、求突破,并在对手醒悟和追赶之前,将差距越拉越大。与此相比,文化、品牌、历史、故事,都是可以用心去补的。
所以,洋河选择了直接占领一线,带领经销商深耕市场的艰辛之路,直接掌控超过3万名推广人员,渗透到了全国所有地级县市。此路径大大增强了企业对终端市场的掌控力,规避了超过8000家经销商在操作市场时因追求短期利益而产生的弊端。同时,公司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建立绵柔新标准,以喝着顺口替代传统浓香白酒闻着香的诉求点,追求低度条件下的好口感,成为更年轻、更现代的白酒,打造出蓝色经典系列品牌,并着眼长远,技术储备和完善着微分子健康概念白酒。公司目前手持6个中国驰名商标、两个中国名酒、中华老字号,层次分明地运作着梦之蓝、天之蓝、海之蓝、绵柔苏酒、柔和双沟、珍宝坊、蓝瓷、洋河大曲等多个知名品牌,全面覆盖了高、中、低档各个价位段。
2016年底,洋河的营收已经回到了2012年历史高点附近,净利润数据距离历史高点也仅有约5%差距。而五粮液、老窖和汾酒,则分别还需要增长约10%、40%和47%才能摸回营收高点,至于净利润,差距更大。作为他们的股东,我们有什么需要好担心的呢?没有。
老唐推测,三年内可见洋河净利润超越五粮液,五年内可见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超,登顶浓香老大的宝座。
估值依然低
由于洋河前瞻性卡位了“梦”和“蓝”关键词,于是似乎很好运地沾光 “中国梦”口号,加上全国各地雾霾笼罩时,人们对天之蓝和海之蓝的渴望,蓝色经典系列在本轮行业危机中,获得了广泛的免费传播,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对公司业绩复苏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以2016年为例,蓝色经典系列贡献着约70%的营业收入。在销售量同比降低约5%的情况下(从20.9万吨减少至19.8万吨),营收同比提高约7.7%(从153亿元提升至165亿元),毛利率提升2.15%(从63.25%提升至65.4%),消费升级带来的产品结构升级形势很明显。
很多投资者会疑惑,为什么五粮液毛利率在75%左右,而洋河才65%。其實,洋河是把消费税计入营业成本,而五粮液则将消费税单列。例如,2016年,洋河的营业成本里面包含有15.74亿元消费税(财报132页),如果按照五粮液口径,则洋河营业成本应为41.34亿元(57.08-15.74),毛利率同样高达75%。
据董事长王耀在业绩说明会上披露,公司的新江苏市场已从2015年的298个扩张到2016年的395个,并计划在2017年扩张到455个。洋河的产品系列里,复苏情况最好的是高端品牌梦之蓝,一季度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新江苏市场的扩张,梦之蓝高增长,加上2017年一季度公司主要产品整体上调出厂价,凭这三点,已经基本可以确定:全年增长将远超年报提出的10%目标。老唐推测,2017年,洋河营收将可能冲刺200亿元,省内营收可能扭转下滑态势,而省外营收将首次超越省内。如果消费税改革没有重大不利影响,全年净利润水平将超越2012年历史巅峰,有望接近甚至突破70亿元。
洋河2016年产销白酒近20万吨,是全国产销量仅次于牛栏山二锅头的第二大酒企(五粮液和老窖的销售量分别为14.9万吨和17.8万吨)。而2016年白酒网上销量爆款前三名里,洋河独占第一名和第三名,分别是累计销售超过400万瓶的52°海之蓝375ml和累计销售超过100万瓶的42°洋河特曲(糖酒快讯数据)。数据已经证明了洋河酒很受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依照洋河的盈利质量(报表利润含现金量)、盈利能力对资本再投入的要求以及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参照当前无风险利率水平,个人认为,25倍左右市盈率可以视为洋河的合理估值位置,即2017年洋河的合理估值约为1700亿元上下,当前价格依然处于低估状态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声明:本人持有茅台和洋河,不持有其他白酒公司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