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辰之名,触时光之美

2017-05-23 01:45秋水
学生天地 2017年34期
关键词:子午线时辰计时

○秋水

时光飞逝的速度总是让人猝不及防,我们争不过朝夕,却总是怀念往昔。这些分分秒秒犹如指间沙,从身边悄悄溜走。尽管我们抓不住时间,却时常能感受到它的美。那么,对于时间,你们知道多少?

时辰和子午线

一天有24个小时,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可是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是24这个数字,又为什么叫小时呢?首先,24这个数字与时间系统的12进制有关。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就曾把白天、晚上各划分成12个部分,以日出作为一天的开始。古巴比伦也是以日出为界,不过,他们是把全天划分成了12个部分。

而中国古代传统又有所不同。在古代,人们一直采用时辰来记录一天的时间,一天有12个时辰。第一个时辰称为子时,大致相当于晚上11点至第二天凌晨1点。中午称为午时,相当于上午11点到下午1点。古代表示方位时,午是正南方,子是正北方。所以贯穿南北方向的经度线又叫作子午线,作为国际标准时间参考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线又被称为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时辰与小时

说起时辰和小时,它们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它们的起算点不一样。我们现在所说的半夜,应该是0点整。然而对于时辰来说,第一个时辰子时的范围是从23点到1点,可见半夜时刻其实是在子时过半的时候。也就是说,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不同,中国古代的一天是从午夜开始的,这样的好处是,两天的过渡是在人们的梦中完成的,计时更加方便。

正因为有这个特点,古人便把子时叫夜半,而相应的12时辰也有别的名字,比如夜半之前的3个时辰,分别是日入、黄昏和人定,意思是太阳落山,天色昏暗、该上床睡觉了。而夜半后的3个时辰,叫鸡鸣、平旦和日出,是夜半后鸡叫,天色将明,太阳升起的意思。

中国古代把一天分成了12时辰,名字就是取自 12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国际标准的24小时制中,两小时相当于1个时辰,正好一半,因此也就被我们称为小时了。

一夜五更天

在日入和日出之间有5个时辰,人们给它们另起了名字,叫五更,用于计算夜间。一更到五更分别对应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这5个时辰。由此我们便明白,半夜三更的意思了。严格来说,半夜是三更最中间的时刻,因此,叫三更半更加确切。

据说从汉代开始,便有了打更的习俗。官府指派更夫在夜晚巡视,根据夜间漏刻(水钟)的指示每更报时,还兼有巡逻执勤的功能。于是,当人们听到更夫打响梆子声,便可以安然入梦了。

如今的三更半夜,是夜已经很深了,或者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词却源于两个人,一个是“陈三更”——陈象舆,一个是“董半夜”——董俨。他俩都是宋太宗时的大名人。

《宋史·赵昌言传》中记载:“四人者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这里是说,宋太宗时期,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赵昌言等人志趣相投,形影不离,常常相聚在赵昌言的家里谈至深夜,还不忍散去,当时人们就戏称陈象舆为“陈三更”、董俨为“董半夜”。这就是三更半夜一词的来历。

古人把深夜称为“三更”和“半夜”,还要从古人的计时习惯说起。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和称呼都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这一点,我们从现在古人留下的钟楼和鼓楼上也能看得出来。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的时间都称为几点钟。

猜你喜欢
子午线时辰计时
畅游计时天地
腕表计时2.0
子午线收敛角变化规律及其在贯通定向中可靠性应用研究
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化
热扎依:人生犹如『十二时辰』
24时计时法
十二时辰养生之未时
本期健康策划——十二时辰养生之辰时
子午线轮胎的非自然平衡轮廓设计及性能分析
偏离正确位置131年的格林尼治子午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