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荫图/施用和 广州市黄埔区民协
神州大视野
貔貅劲舞岭南春
文/林 荫图/施用和 广州市黄埔区民协
貔貅(píxiū ),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曾为古代两种氏族的图腾。《史记·五帝本纪》上说:“ (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因助战有功,貔貅被赐封为“ 天禄兽” ,专为帝王守护财宝,也是皇室象征,称为“ 帝宝” 。又因其专食猛兽邪灵,故又称“ 辟邪” 。中国古代风水学者认为貔貅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据说它是龙王的第九个儿子却胜父千倍,有二十六种造型,七七四十九个化身;龙头、嘴大似金蟾;马身而鳞甲,似狮而麒麟足;毛色灰白,身后有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相传其神通特异,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辟邪挡煞。它在天上负责巡视,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因其凶猛威武,古时候人们也常用来代称军队、勇士。又因其有嘴无肛,能吞天下金银珠宝而只进不出,民间多以其镇宅聚宝。
今所见最早之貔貅形象的艺术作品上可追溯到汉代,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其造形可能传自西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貔貅的形象变得更加概括抽象,装饰意趣更浓。从现存的石刻及玉雕貔貅可以看出其外形极富曲线美,气韵连贯,昂首挺胸,张嘴吐舌,气宇轩昂。
舞狮可谓人尽皆知,逢年过节又或者商家重大活动时,都会见到敲锣打鼓的舞狮。但是比舞醒狮更具霸气的貔貅舞,你又有没有听说过?狮虽然凶猛,跟神兽貔貅比起来,还逊色三分。而在广州黄埔大坦村民间流传的貔貅舞,则是已经有几百年历史。
在明代屠隆(1541-1605)的《白榆集》,就有“粉面妖童歌十行,铁骑貔貅舞千队”的诗句,说明最晚明朝万历年间已经有貔貅舞。黄埔貔貅舞又称“客家猫舞”,据《大坦吴氏直系世谱》(光绪二十四年抄本)记载,明末清初,一支吴姓的客家人因战乱、人口繁衍等原因从梅县白渡镇迁来大坦村(原属增城)。大坦村先人从梅县时期就一直有习武的传统,并且在武术训练和表演过程中衍生出舞貔貅。由此推断,大坦村貔貅舞大概形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同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一样,它主要是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
关于貔貅舞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紫微仙人上山时遇见一只凶猛无比的貔貅。想把这只貔貅引下山。谁知,这只貔貅一会儿懒洋洋的伸腰蹬腿,一会儿伏下身子面露凶相。仙人灵机一动,想到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于是就唤来一只青猴。机灵的青猴在貔貅身边蹿来蹿去,把貔貅弄得团团转,于是就随着仙人下了山。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演绎出貔貅舞,其中紫微仙人的形象是大头佛,青猴及黄猴都是孙悟空的化身。
貔貅舞类似汉族民间的舞狮子,但貔貅的相貌神态和狮子不同,貔貅舞需要表演出扑食、翻滚、搔痒、戏水到登上塔顶采青等复杂的舞蹈花样和形式动作,没有武功基础是不行的。同时,貔貅舞在宗祠前表演,也可以增加宗族凝聚力。貔貅舞也同样衍生出祈福驱邪的喜庆涵义,当地客家人办喜事、逢年节、甚至开店铺、建新房、单位落成典礼,都要表演貔貅舞,以祈求好运,喜庆吉祥和驱邪除煞,保佑平安。
黄埔貔貅舞分会会长吴焕东是当地貔貅舞掌门人,第六代传承人。据其介绍,他们舞的貔貅,因形象为猫头狮身,当地人又叫“猫面狮舞”、“客家猫舞”,有时也简称为“狮”;每次出现都是一只“猫乸”(母猫)带着一只“猫仔”(小猫);领舞或伴舞的有大头佛(也有称沙和尚),慈眉善目,两耳垂肩,眉心一颗朱砂痣,身穿僧服,手执葵扇和“青”(树枝);有猴哥,又称孙悟空,猴子模样,身穿短打衫裤,扎红腰带,手拿香包。
他们每次出演之前,首先到祠堂掷茭,择定良辰吉日吉时,举行“採青”仪式,一般就是到山上或村外摘一棵青葱嫩绿的树枝回来,供在祖师爷的神位前(“狮头”也供在神位边上)祭“狮”。祖师爷神位的横额写着“风火院”,左右两联分别为:“拳打南山虎”、“棍挑北海龙”或者“拳从心变化”、“棍要眼精神”。 会长将出“狮”事宜禀告祖师爷,(“狮”队的祖师爷是一位武师),经允许后为“狮”头点睛,谓之“开光”。“採青”仪式后,“青”将插在队旗上随“狮”队出行。整个传统貔貅舞的表演也正式开始,大约分为以下七步:
开盘
“狮”队到达表演地后,首先“开盘”,队伍排列开来,搭起“狮门”,敲锣打鼓,即为开盘十八锤,意寓表演即将开始。
拜四门
表演开始,锣鼓响起,貔貅从“狮门”出来,在大头佛的指引下参拜四方土地神,所以称为“拜四门”。
驯狮
拜完四门,貔貅开始玩耍,一只“猫乸”一只“猫仔”互相挨蹭、打滚、腾挪跳跃。大头佛走了一路,显得有点累了,他脚步迟缓,摇着葵扇示意狮子停下来,他想靠着貔貅休息。
谁知一对貔貅玩性方起,不愿趴下来,表现出躁动不安的样子。这个时候猴子出场,于是大头佛示意猴子:“这猫乸太不听话,你去把她驯服了!”猴子随即冲上去,钻到母狮子肚子下面,过了一会取出一个香包。貔貅被驯服了,趴在地上休息。
抢香包
猴子拿到香包,闻了闻,觉得很香,打算拿走。大头佛见状,生气地示意:“香包应该给我!”猴子不想给,示意:“没有,不见了。”大头佛于是对猴子搜身,可是从左手到右手,再到身上,搜遍了也没发现。原来猴子把香包夹在两腿之间。
猴子见大头佛找不到香包,偷偷得意,转身就走。不料一走动香包就掉地上了,大头佛捡到香包。猴子发现香包掉了,回过头来想抢。双方争持不下,决定抓阄。猴子耍了诡计,赢回香包。大头佛发现猴子耍赖,又想去拿回香包,猴子最终把香包扔到大头佛身上,然后走开了。
抢青
大头佛口渴,于是挖井喝水,示意狮子也来喝。一对貔貅上前喝水,连喝三次,可能饿了,看到大头佛拿着“青”,于是伸头去咬,谓之“抢青”。大头佛拿了三次,才把树枝拿回来。
武术
貔貅与大头佛喝完水,在一边休息,欣赏武术表演。打拳、打棍、打刀相继上场,有对打有单打,场面热闹。而当中的表演高潮是:猴子上架。四个人抬着跳架上到场地中间。跳架由两根圆木交叉成十字架形状,竖立的一根固定在一块平放在地上的木板上。猴子跳上木架,在上面翻腾跳跃,表现出猴子顽皮好动的性格和高超的武艺,最后在队员的协助下猴子翻上架顶,用肚脐顶着架头在上面转圈。能表演这一角色的人既要腰力好,又要耐转,不怕晕,能担此任的一个队伍里也就1-2个人。
谢四门
所有的表演环节结束后,貔貅队伍需要拜谢天地神门,谓之“谢四门”。
每次演出结束后,貔貅队回到祠堂,都要拜谢祖师。至此,一套貔貅舞的演绎才完满结束。
黄埔民协貔貅舞分会,多年来坚持开展传承与传播活动,于2007年将貔貅舞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08年成功进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貔貅舞分会组建的九龙镇大坦村貔貅队则于2008年正式领牌演出,有表演队员40多人,一场表演全套要70分钟。今年,他们在民协的协助和指导下,对貔貅舞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创新,对表演所用的装备也进行更新,在波罗诞开幕式上闪亮登场。观众看到出场的貔貅身披九色土布,威风凛凛,在锣鼓喧天的氛围中以劲舞来驱邪言志,节奏热烈明快、动作粗犷奔放,展现了客家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表演队员们舞蹈风格刚柔相济,以刚为主,充分表现出貔貅雄豪威猛的性格特征,而又不失诙谐生动,舞动时,貔貅的眼、耳、口分别作出眨睑、扇动、开合和拂动等动作,整个套路情节富有戏剧性,其起“狮”、听鼓、巡凳、撞台角、上楼台、食青、挖耳朵、找“狮”仔、追“狮”仔、收桩、打功夫鼓、七星鼓等十二套动作,具有奇、险、趣的特点,加上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青春靓丽的大学生伴舞,场面宏大,气派热闹,成为今年波罗诞开幕式表演最精彩的一幕,并在首届广东省非遗邀请赛中获得金奖。
为了貔貅舞的传承,黄埔区民间文艺家协会貔貅舞分会在黄埔区九龙镇第二小学建立了广州市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共培养学生600多人。并在村中祠堂招收徒弟20多人,每年为广大群众演出30多场,深受群众喜爱。这些就是将来貔貅舞的继承人与生力军。
“客家猫舞”貔貅舞是广东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作,承载着当地客家人的古朴民俗风情,不仅舞在逢年过节的山间田头,还舞上了广州市的一场场大型活动舞台,参加广东省组织的各项比赛,是客家各宗族间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之一。
(林 荫 广州市黄埔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