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勤梅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日语作为重要的国际交际语言之一,被广泛使用,与此同时促进了日本语教学的发展。如何摆脱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创新日本语教学方式,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已经成为摆在日本语教学工作面前的重要课题。日本文学课程的融入将为日本语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语言是本土文化的产物,缺乏文化支撑的语言如无本之木,缺乏生命力,无法长久发展。为加强人们对日本文学课程在日语教学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接下来我将结合相关的期刊文献就日本文学课程在日本语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日本文学课程促进日本语教学两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日本文学课程;日本语教学;重要性分析与应用
一、日本文学课程在日本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为促进日本语教学的高效开展,各大高校在课程开展方面增加了日本史简介与日本文学作品选读,但是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众多高校的日语学习者认为这方面的内容过于枯燥,且与日语学习并无关系,因此学习兴趣不高,这主要源于许多教师和学生对日本文学课程在日语教学中作用的认识不到位。接下来我将对日本文学对日语学习的作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日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启发。
(一)帮助了解日本文化,降低学习日語的难度
语言是民族历史的结晶,凝聚了本国人民的所有奋斗历程,学习语言的基础是要了解语言所产生的历史环境,日语也是如此,学习日语需要了解日本民族的发展史,而文学是展现民族发展历程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查看历史记载我们会发现日本的历史主要经历了奈良、平安、安土桃山、江户等时期,而历朝历代的文学就是以此为背景进行文学创造,自此出现了象征本世代文化特征的上代文学、中古王朝文学、平民文学等。总而言之日本文学凝聚了日本的文化、彰显了日本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借助文学来了解日本文化,学习日本语言。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繁体字,虽字形相同,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导致相同字形有着不同的读音、不同的含义。若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这些同形异音的字只能实现短暂性记忆、且费时耗力。这时若是能加强对文学史的学习,了解中日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含义变化的原因,通过具体的史诗能够加强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二)了解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为日语学习奠定基础
在不同国家的交流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相同的表达会有不同的含义,由此引发的误解也层出不穷。之所以这样,主要源于交流双方所处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文学内表达的思想内容是该民族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各式各样的植物出现在名家的诗集中,这是因为日本民众认为植物是亲近大自然的表现,因此发展到后来“没有脚踏土地”主要是指“现代化建筑在占用绿色用地谋发展所导致植物减少,无法亲近大自然所带来的失落与压抑”,而并不是中国民众所疑惑的“未脚踏土地,难道飘忽空中”。可见日本民众对大自然亲近的思想藏于文学、现于文学,我们需要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了解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便于日语表达的理解与语法的学习。
(三)为日语研究、学习提供材料
语言的研究与学习涉及词汇的演变、文法的发展历程,而对这些内容的研究需要大量的真实材料作为基础,承载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文学是帮助研究词汇与文法的重要材料。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自今,不仅是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也因起语言在表达方面有突出的造诣,日语研究或是学习将文学作为基本材料,使得语言在表达与语法使用方面得到充足保障。
二、日本文学课程在日本语教学中的应用
日本文学在日语教学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不仅要将日本文学课程融入日本、语教学,而且要创新教学方式,让日本文学课程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要坚持依据史实,确保文学内容齐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更具社会意义与趣味性的文学作品插入教学实践中。在授课内容方面,除了内容的讲解外,更需要文学鉴赏的加入。这主要是因为文学鉴赏更具主观性,是批判性的、趣味性的,在增强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授课方式,或许我们应更具创造性,改变满堂灌与满堂坐的方式,将文学作品成为学生表演的素材,以话剧的方式体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鉴赏力。
三、小结
文学与语言并非两个独立的个体,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相得益彰。在日本语教学过程中,日本文学课程的融入有利于学习者充分了解日本文化,掌握日本文化的来源与发展历程,更好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日本文学课程的融入提高了学习者的语言理解能力、审美能力。总而言之日本文学课程对于日本语教学的开展是百利无一害的,我们在开展日本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全面认识日本文学的重要作用,并将其应用到日本语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俞宣盂.本体论研究 (第三版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郑素华.审美教育行为特征探析:人类学美学的视野[M].海燕出版社, 2012.
[3]许韶平.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新探[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