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间童话“善恶”二元论的教育意义

2017-05-22 20:57崔克君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

崔克君

摘要:民间童话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丰富多彩的意象体现着儿童单纯、奇幻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在给儿童带来智力开发和精神愉悦的同时,传统的“善恶二元对立”价值理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人格标准和伦理取向。

关键词:民间童话;善恶;审美;教育

“童话是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童话的性质是儿童的、创作的、幻想的。”从这些关于童话的定义中不难发现,民间童话的文本指向有着主客的一致性,即以儿童的口气讲给儿童所听的话。从受众角度看,儿童作为童话文学的直接对象,那么在童话的创作与流传中,无疑要以儿童的思维作为引导。“原始人在最初运用智慧解释外物的时候,不能不把观察殊异、区分外物放在首位。”那么,相同地,在儿童最初的感知运动阶段,他们也运用自身的感官去“观察殊异、区分外物”,抓住事物的最明显的属性和特征。基于这种未受训练、简单直接的儿童思维模式,在关于人物故事的讲述中,“人性的善与恶”无疑成为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话题。以我国民间故事为例:

两兄弟型:讲兄弟分家时,好吃懒做、凶横霸道的哥嫂占了好田好牛,把坏田和一条黄狗分给了老实的弟弟。勤劳贫穷的弟弟因为狗能耕田而赢得了银子,又在被哥哥打死的狗的坟头长出的楠竹上“早摇落黄金晚摇落白银”,楠竹被哥哥砍后,弟弟用它编成鸡笼,山鸡都飞到鸡笼里来给弟弟下蛋,当哥哥把弟弟的鸡笼借去等着生蛋时,山鸡却都给他拉下鸡屎。笼子又被哥哥烧掉,弟弟又用被烧掉的笼子灰种出了一个“南瓜王”,并得到了偷瓜猴子的金杯银杯。哥哥又学弟弟的样子躲在“南瓜王”里面,最后被复仇的猴子推下了悬崖。故事只设定了两个具体的形象,哥哥和弟弟,且他們有着最明显的对立人设:哥哥是“坏人”,弟弟是“好人”,对应的结局是哥哥被推下悬崖,失去了生命,而弟弟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他人的帮助。类似的故事有很多,如普米族的《本分人和狡猾人》、 壮族民间童话《两兄弟和鸟》、流传甚广的《蛇郎》等,都是以二元对立的思维设定两个或两组完全对立的形象,来阐释善恶、是非主题的典型代表。

在这些流传生长于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童话故事中,我们通过比对文本结构和叙事情节会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分为好人与坏人;在情节主题的设定上,主张弃恶扬善;在故事结局的对应上,倡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上这些同一母题的故事在多个国家和民族的出现与流传,说明“善与恶”、“是与非”、“黑与白”、“好与坏”这些在能指意义上有一致性的符号,正是民间童话中二元对立思维最广泛和最常见的应用。这类主题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没有被抛弃,在新时期的作家创作中依然被沿用,这也证明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是适应于儿童的教育和认知方式的,是体现了人类至善至美的精神追求的。

“童话的本体功能是让儿童得到审美愉悦及情感熏陶” 一篇好的童话是常读常新的,以“惩恶扬善”为主题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因果的中国民间童话,如《神笔马良》、《田螺姑娘》、《十兄弟》、《小鸡报仇》、《哈儿妈妮冬至打老虎》等等不仅仅是对儿童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教育手段,在其流传与颂扬的过程中,也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在文化传统中世袭相承。

“善恶二元论”教给孩子们对事物初步的是非判断时,也因其故事的人物性格和单一的主题沦为反复的说教工具,这些自觉或不自觉的因素都导致了当下童话精神在教育中的失落,“教化僭越审美”、“认知大于感知”、“剖析剥夺经验”、“牵引制约参与”,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我不想看”、“没意思”、“假的、骗人的”等诸多不良现象,童话最初和最基本的审美体验和功能被扼杀,失去了该有的活力。在当下童话教育的尴尬困境下,有人践行了还童话以本来面目的观点,近年来一些学者和作家致力于“黑童话”的鼓吹和研究,认为现今的社会发展使儿童的认识思考能力已经达到了明辨是非的程度,应该告知他们真相,且童话中的某些善良、天真、幻想成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关系的复杂状况,一味的善良天真反而会导致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显得愚蠢之极。但像白雪公主与王子一吻定情的原型其实是一个少女被国王强奸而后生下私生子的桥段,这样的还原是我们的社会和儿童教育需要的吗?当然不是。相反,有一些做得比较成功的案例,像我国的《十二生肖的故事》,民族传说系列故事《鹿回头》、《阿诗玛》、《神笔马良》,美国的迪斯尼公主系列等等,这些在新时期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方式,以符合时代的光影方式的改编和呈现,不也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收获吗?所以,在处理童话教育功能失声的问题上,我们还得认真分析,慎重考虑,在考虑到儿童需求的基础上,以求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远平.民族民间童话中的“善恶报应”观念简论[J].贵州民族研究,2001(2).

[2]闫春梅.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11.

[3]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4]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M].商务印书馆,2012,4.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