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负责任的历史叙述者

2017-05-22 17:45费虹寰
中国图书评论 2017年5期
关键词:情报工作战线安娜

费虹寰

一本个人口述历史的出版,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是不多见的情况。这不仅呈现出人们对于探询历史的浓厚兴趣,更因为作者是个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在过去少有曝光的缘故。这本书就是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

沈安娜者何人?她生于1915年,逝世于2010年,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中国共产党派遣,潜伏到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为国民党重大会议和重要人物担任速记工作,获取了大量国民党中央高层情报和核心机密的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这本书出版以前,她在公众生活中很少露面,其神秘经历和卓越贡献并不为大众所知。

现代最早从事中国口述史学的是美籍华人唐德刚。他曾说:“我替胡适之先生写口述历史,胡先生的口述只占百分之五十,另百分之五十要我自己找材料加以印证补充。写‘李宗仁口述历史,更麻烦,因为李先生是军人,他连写封信都要秘书,口述时也随便讲讲,我必须细心地找资料去编、去写、去考证,不明白的还要回头和他再商讨。”

众所周知,口述史这一史传样式,较大程度上要依据传主个人的回忆。但是来源于人们记忆的口述史是否可靠?由于岁月的流逝,容易由于记忆漫漶不清出现遗忘、歪曲史实、张冠李戴的现象。同时,人们也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个人历史加以美化,掺入很多感情因素,带来不客观、不真实的问题,等等。

这本书根据沈安娜个人的口述,结合大量鲜为人知的翔实史料(也包括来自台湾的国民党档案资料),通过认真梳理和考证,历时12年方才写成。沈安娜生前要求执笔人遵循“真实、准确、全面”和“不渲染、不夸大、不拔高”的原则,忠实反映那段血与火交融的暗战岁月。执笔人在口述资料基础上,增删十余载,查阅和参考了大量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去伪存真,又对历史故地和相关人进行了大量访谈,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这本沉甸甸的著述,堪称当代有关中共隐蔽战线、情报工作和沈安娜个人经历的一部信史。

长期以来,由于隐蔽战线和情报工作的保密要求,同类历史叙述往往粗略、简要,甚至是有意识地忽略细节。这本书弥补了这一不足,不但详细叙述了沈安娜等人打入国民党高层做情报工作的详细情况,而且还展示了传主在险境中的感受、付出的生命代价和情感代价、苦等上线联系三年蛰伏的焦灼心理等方面,使读者可以更为切近地感受他们的真实付出和卓越贡献,增加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党的情报工作在取得全国胜利方面所起关键作用的认识。

同时,本书还表现了大量相关人物和历史场景的细节,便于增强我们对大历史的理解。比如,1938年沈安娜只身到武汉找党,与董必武、周恩来、邓颖超、博古、王明等见面接受指示的场景和在公开场合见面眼神交互的细节;沈安娜的直接领导人王学文、王世英、徐仲航、吴克坚、卢竞如等人对华明之、沈安娜夫妇进行工作指导和接头的细节,等等。

这本书在个人历史叙述中,呈现了党的情报工作的规则和制度。比如单线联系,不发生横的关系(即使是最亲近的人),如何掩护重要情报来源,如何制作情报、传递情报,如何在險境和怀疑中解脱,如何注意职业化,等等。这都是很好的历史总结,非亲历者不能言,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还以个人视角叙述了沈安娜14年情报生涯的精彩生活和情感世界,让读者感受到她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忠诚和在险境中的牺牲。沈安娜一家人中,包括丈夫、母亲、姐姐、姐夫、姨父、姑父等人都在不同系统中从事隐蔽战线的工作,这是一个无名英雄之家;为了党的事业,沈安娜抗战中与母亲、孩子音信不通,相见不相识的感人场景,她和丈夫华明之在重庆身处虎穴,与国民党审讯机关为邻的惊心动魄而困苦无着的生活,都让读者为之动容;她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放弃国民党要人联名推荐她做立法委员的高官厚禄而坚守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速记员岗位的感人故事……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沈安娜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是质朴而深沉的。她对自己十足的传奇经历,并没有加以丝毫的夸大和粉饰,而是在风平浪静中彰显惊险,于平实叙述中蕴含深情。这与时下以无根编造为特点的“谍战剧”形成强烈反差,与以崇尚“揭秘”为噱头的纪实文学保持应有的距离,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历史叙述者的操守和尊严。

有人说,沈安娜是“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她说:“只有党中央、中情部、南方局、周恩来能按住蒋介石的脉搏,我们个人怎么可能?”她还说,“我最伟大的恩师是中国共产党,我只是践行了我对党的承诺”。

这就是沈安娜的历史观。

猜你喜欢
情报工作战线安娜
拉长“战线”,日本只会再失去十年
安娜作品
新年战线
用好新媒体为宣传战线增添新力量
与圆有关的中考压轴题
《情报法(草案)》开始审议首次在立法层面规范国家情报工作
做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