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
对于潇涵来说,手上似乎从来没有拿过什么太好的牌。考大学时,连考几次都落榜;在电台当主持人时,没有编制,随时担心着有可能被辞退;想做艺术行业的自媒体,却没有艺术圈资源,没有艺术专业背景。但即使拿着烂牌,只要坚持着,生命总会遇见一次次意外的花开。就像在大学里,名不见经传的她意外地被选中为主持人;没有艺术专业优势的她,反而看到了艺术的本质,不是技法,而是人。她将高冷的艺术用轻松有趣的方式普及给大众,意外地创造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艺术社群——意外艺术。
一切,似乎真是一场意外
潇涵脑瓜子并不是不聪明,但第二次高考时,她还是在考场失利,上了一个并不理想的大学。但真正踏入大学大门,她反而放开了,既然这样了,那就不如索性玩一把,她爱上了电台、音乐、画画等和艺术相关的事情。
大四那年,一家广播电台来学校招人,录取名额只有一个。潇涵跑去报名,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看好她,并非播音主持专业科班出身,形象条件也并不是特别好。但潇涵没有想那么多,就当历练一下吧,在镜头前,她释放自己在文艺上的天分,在现场边画边唱,招聘官频频点头,就是她了!
就这样,在毕业的时候,一直默默无闻的潇涵意外地绽放了一次光彩。到了电台上班后,她积极性特别高,东奔西跑,采访了很多有个性的人物,回来后自己配音剪辑,让节目收听量很快上升。但一年半载后,她发现自己的工作是属于栏目聘的人员,没有编制,只要这个栏目稍有风吹草动,她就有可能面临失业的危险。
由于薪资不高,独自在城市打拼的潇涵不得不在主持之余另外尝试找些兼职工作。但找来找去,似乎没有一个工作能激发她更多兴趣的。直到有一天,她主持时认识的一个好朋友伊光旭问她,潇涵,你觉得艺术能不能搞?
潇涵想起从小对艺术的爱好,说,能。伊光旭是潇涵佩服的一个人,这个牛人在大四时就离开大学玩新媒体,拥有众多过百万甚至千万粉丝的新浪微博大號如“冷笑话精选”、“星座秘语”、“电影集结号”等。潇涵佩服的是他那种挑战未知,和安稳决裂的勇气,为什么自己不可以?几天前,家人给潇涵发来信息,她二叔去世了,她想起去年春节见过他,还和她打招呼,但今天说没就没了。人生只有一次,你要怎样过,才觉得最值得?
潇涵决定辞去患得患失的工作,与伊光旭联手创办“意外艺术媒体”,报道艺术圈。这绝对是她职业生涯中一副意外的牌,没有安排,没有预知,也不知道结果,喜欢了,就去做。
伊光旭善于盘活资源,两个月后,意外艺术媒体成为中国美术馆举办建馆50周年大展的新媒体合作伙伴。潇涵满腔热情地采访“国内艺术圈扛鼎式的大家”,解读艺术作品。然而,让她不安的是,看着馆内一张张画作,似乎隔着越不过的高墙。“我看不懂那些画。它们高高在上地挂在那里,查资料只会读到更难懂的文章。”
当时的报道也不为艺术圈内人认可。一篇将秋拍比作“一场三国演义”的文章,被圈内人批评“不专业、太戏谑”。这一切让潇涵难受。难受的不是被批评,而是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不专业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潇涵发现自己进入艺术圈时,手上同样就没有一副好牌。一没有专业的艺术教育背景;二没有高调的营销手段;三没有任何艺术圈人脉资源,甚至连拍卖行美术馆的保安都不认识。潇涵团队中的人员90%都是非艺术专业,包括她自己,因为招不到人。刚开始她对这个团队还很自卑,觉得缺少艺术专业领域里的一些元素。
如果没有一副好牌,你会怎么打?潇涵发现,不专业也可以成为优势,不会有艺术圈子里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潇涵和伊光旭决定放弃艺术报道,转而做面向大众的艺术传播。不是大众不喜欢艺术,是国内的艺术传播方式及语言都太闭塞、太传统,艺术呈现的方式太学术,很少人用大众普遍能理解的语言,去表达艺术品的美丽,也没人去挖掘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感人故事,因此难以产生共鸣。
“艺术很难吗?”这是潇涵心中的疑问,也是转型后的“意外艺术”推出的第一档视频节目。她化身为主持人“意公子”,没有好的出镜服装,一身绿裙子成为后来所有节目的标配,制作团队也只有四个人:一位刚毕业的90后导演,两位在电视媒体跳槽出来的80后记者,再加上“意公子”本人,在本地一家画廊里摆摆机位就开讲了。潇涵作为该脱口秀节目的主讲人,将晦涩难懂的艺术,用轻松接地气的方式讲解出来,每期时长不超过10分钟,主题多围绕中西方艺术领域。
潇涵是这样讲颜体书法的,她临摹了十几年颜体,当她看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的时候惊呆了,不相信这是颜真卿写的,但是这部作品是天下第二行书,字迹潦草,涂涂改改,美术史认它的不光是技法,而是它背后的故事。安史之乱的时候颜真卿和哥哥被派到前线打仗,哥哥的儿子,就是颜真卿的侄子战死。他在废墟里找到了侄子的头,身子已经没有了。颜真卿直接面对着他侄子的那一颗头写下了这篇祭文。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一幅字里面,有特别多涂涂改改的部分,恰好可以感受到颜真卿的悲痛。我们看到颜真卿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生命面对亲人离去的悲痛心情,和他之间才有了新的交流。
潇涵无形当中只是把艺术家的故事展现出来,你感动了,会爱上它。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活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就是美的本质。
打好手上的烂牌
潇涵想把美和艺术传达给更多的人,这需要更多的大咖加入到节目中来完成这个任务,她想到了美学大师蒋勋。找蒋勋的过程还是很艰难的,那时蒋勋已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他很长时间闭关,几乎不在大陆演讲。潇涵和她的团队几乎把蒋勋所有的书籍、有声的图书和音频都听了一遍,真正了解到蒋勋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时候整个团队都还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何以打动大师?
潇涵发动了网友的力量,蒋勋的粉丝真的很庞大,有人临摹他的字,有人临摹他的画,有人重走蒋勋走过的地方。潇涵收集到这些粉丝的手写信,同时手写了一封十多页的繁体竖版邀请信,亲自跑到台湾找到蒋勋的联络人。蒋勋终于被打动,点头成为节目嘉宾。这是一场没有采访提纲的对话,任由关于美的谈论和思绪延展。蒋勋说:“美,没有知识上的问题。很多人因为知识,反而看不到美,感觉不到美。”潇涵深有戚戚焉,她说,“对艺术的感知力,人人都有,只不过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某一瞬间就丢失了。”
现在想来,潇涵觉得采访蒋勋的那个下午是人生当中收获很大的一个下午。“当我们真的能够关注到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找到了内容,找到了资源,最后你还找到了团队。”
后来越来越多有分量的大家被邀请到节目中,第一季采访了著名作家刘墉、美学大师蒋勋后,第二季有日本著名设计大师原研哉、著名导演顾长卫以及热爱收藏艺术品的“尔康”周杰出镜。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人用这么接地气的方式讲解艺术,《艺术很难吗》前两季仅28期的全网播放量超过1亿人次。
随着节目的热播,《艺术很难吗》系列已和优酷、腾讯视频、搜狐视频、乐视、哔哩哔哩、YouTube等视频平台深入合作,每期都被推荐为优质节目登上视频首页。更有粉丝将《艺术很难吗》作为美育教材在大中小学的课堂上播放、自发将节目推荐到国外的国家电视台公共教育频道……
不到两年时间,意外艺术超越同行,成长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艺术社群。现在,意外艺术有计划地推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引导铁杆用户自发组建线下城市艺术体验团,在北京、上海、成都等7个城市组建了意外艺术第一批城市分舵,发起了多场城市线下艺文类活动,例如看展、艺术体验课、线下艺术旅游等。
轻松连接艺术,从意外开始。潇涵将手上的一副副烂牌打成了好牌,也许就是对未知领域的一次次意外的尝试,让她和幸运一次次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