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同业业务风险防范及建议

2017-05-22 10:30曹真王阁
银行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负债资产监管

曹真+王阁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同业业务成为与公司业务、私人业务并列的三大主线业务之一。在实体经济低迷、公司业务萎缩的背景下,相较大型银行,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及机构业绩的冲击影响更大,导致中小银行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同业业务扩张,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

我国中小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现状

研究框架

同业业务是指在我国境内设立的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业务。根据交易性质和对象的不同,同业业务可大致分为狭义与广义两大类。传统的狭义同业业务仅指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之间发生的各类资产负债(含表外)业务,主要目的是对超额准备金进行调剂,发挥着对银行体系超额储备资金再分配的功能,一般不派生货币或导致货币总量发生变化。广义同业业务还包括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保险、证券、基金公司等)之间发生的同业业务,包括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授信、担保、流动性管理等,涵盖债券互持、资金融通、委托投资、资本管理、资产管理、交易与服务等多种模式,最终目的是实现盈利和资产负债规模的快速增长等,一般会导致货币派生并改变货币乘数。

现状特点

中小银行同业业务快速扩张远超存贷款,增速显著快于国有大行。虽然在2013年“钱荒”事件后,中小银行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增速有所放缓,但规模总体保持上升趋势。2010年末到2016年9月期间,上市中小银行同业资产由4.9万亿元增加至19.0万亿元;同业负债由2.5万亿元增加至9.7万亿元;分别为同期上市银行贷款、存款增幅的2.1倍、2.56倍,快于同期五大行同业资产、同业负债69%、105%的增速。在占比方面,截至2016年9月,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占总资产负债的比重分别为42%、24.4%,城商行占比分别为51%、20.1%,均高于国有五大银行30%、13%的占比,说明相比国有大行,中小银行的经营发展更依赖于同业业务的增长。

股份制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普遍大于城商行,城商行同业业务增速更快。在规模方面,兴业银行以3.31万亿元的同业资产和1.89万亿元的同业负债位居上市中小银行同业业务规模之首,之后依次为民生、浦发、中信等股份制银行。相较于股份制银行,绝大多数城商行的同业业务规模较小,但北京银行是个例外,其同业资产、同负债规模分别为9800亿元、4500亿元,甚至大于华夏银行、平安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在增速方面,城商行表现的更为激进。同业资产年均增速排名前三的依次为贵阳银行、江苏银行和无锡银行,增速在132%~139%之间,远高于排名最后的工商银行10%的增速;同业负债年均增速排名前三的依次为江苏银行、贵阳银行、常熟银行,增速在101%~172%之间,远高于排名最后的中国银行0.8%的增速。

同业业务以应收款项投资和同业存放为主,结构上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差异化明显。同业资产结构方面,前三大构成依次为应收款项类投资(4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8%)和持有到期投资(17%)。其中,股份制银行的同业资产主要以应收款项类投资为主;城商行的同业资产主要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主。与其他城商行不同,南京银行的同业资产则以应收款项类投资为主,占比高达45%,甚至高于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股份制银行的占比水平。

同业负债结构方面,前三大构成依次为同业存放(76%)、卖出回购金融资产(12%)和拆入资金(10%)。其中,股份制银行的同业负债主要以同业存放为主;城商行的同业负债中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占比较高。与其他城商行不同,江苏银行的同业存放占同业负债比重高达82%,接近平安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的同业存放占比。

中小银行同业业务风险分析

虽然拆借、存放等传统同业业务一向被视为低风险业务,但中小银行同业业务在短期内快速扩张,涉及的交易对手、交易形式、会计科目日益复杂多样,存在信息不透明、内控制度和风险抵补措施不完善、资金内部循环等问题,风险不可小觑。

“拆短投长”加重期限错配,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凸显。出于追逐超高收益的目的,一些中小银行通过“拆短投长”加杠杆增加利差空间,用短资金配长资产,期限错配较为严重。而对同业负债的过高配置则增大了中小银行对市场资金的依赖性和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资金盈余与资金短缺的转换速度之快,远远高于传统存贷业务,导致中小银行在某些时点被迫以高价拿进资金、以低价折让资产,易因市场风险管控不当形成损失。此外,由于中小银行尤其是小型城商行的风控能力较为有限,单个机构的风险事件容易通过同业业务链条传染给交易对手,对负面消息的集体反应易引发流动性急剧收紧。从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可以看到,自2011年同业业务全面提速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总体上行并伴随宽幅震荡,表明同业业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会放大整个银行体系的波动。

债市违约频发、非标投资刚性兑付,埋下信用风险隐患。同业业务的参与主体为金融机构,风险资本计提和拨备低于一般企业,在风险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本质上信用风险并没有分散,仍然在金融系统内累积。首先,债券市场的信用违约进入频发期,风险易波及中小银行。自2014年3月“超日债”打破债市刚兑以来,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呈现加速爆发态势。中小银行同业资金大量间接或直接投资于标准化债券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影响。其次,各种“名同业实信贷”的非標业务使中小银行承担了较高的企业信用风险。非标资产标的主要集中在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以及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这些领域伴随监管政策的收紧隐含着较高的信用风险,借新还旧的融资链中断可能导致风险提前暴露。再次,新型同业业务通过与信托、证券等合作,将票据和信贷资产包装成信托收益权、理财、资产管理计划等,一般公司客户信用风险被转化为金融机构信用风险,银行在其中承担的实质信用风险未被正确计量和客观反映。

同业业务短期化、多环节、长链条的特点,显著增大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中小银行同业业务的难点、痛点。近年来,同业市场操作风险事件明显上升。数据显示,仅2016年银行票据涉案资金就超过100亿元,除农行30多亿票据案外,还涉及多家中小银行。这些风险事件的发生多源于通道的借用,包括票据业务中通道行层层转手包装,同业投资业务中资管通道层层嵌套等。通道占比过高、过度发展,一方面,导致投资链条拉长,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对账、开户、权利凭证、资金划款路径等方面存在大量的操作风险点,如“阴阳合同”、抽屉协议、隐性担保、假公章、逆流程等,形成复杂的利益和风险链条。

同业业务高关联性、同质性和少监管的特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首先,同业业务从过去的银银合作为主向银信、银证、银保、银基、银租、银期、银财等多种合作方式并存演变,风险可以在不同区域、市场、机构间快速交叉传染,金融系统脆弱性上升。其次,相比一般性存贷款业务,同业业务的客户集中度高,业务的供给与需求相对趋同,同质化放大了操作的同向性,当市场出现风险事件时极易引发恐慌,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再次,同业业务创新快,往往游走于监管的“边缘地带”“打擦边球”,一旦受到监管,同业业务立刻大幅收缩,或取道其他方式变相隐蔽发展。此外,中小银行通过同业业务将信贷资产和投资资产、表内资产和表外资产等相互转化,扩大了我国影子银行规模,金融资产的倍数膨胀直接影响了监管指标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容易导致政府和监管层对银行业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产生误判,弱化了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效果,加剧经济泡沫化风险。

后监管时代的同业业务风险

2010年以来,针对部分同业业务存在的问题,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从调整统计口径、加强账户管理、规范经营行为等诸多方面加强风险防范。后监管时代,各家银行的同业业务发展策略逐渐出现分化,国有五大行坚持把同业业务定位为流动性调剂,而兴业、浦发、中信、南京等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则大力发展同业投融资业务,尤其是同业投资业务,逐步将同业业务的内涵延伸到广义资产配置的范畴,业务风险点也相应出现了新的变化。

“应收款项类投资”攀升积聚表内类信贷非标风险。2012~2014年间,股份制银行及部分城商行之间大量开展了买入返售—受益权业务,实为类信贷的非标融资业务。2014年5月,相关监管政策出台后,此类所谓低风险高收益业务彻底退出,应收款项类投资与买入返售非标资产的变动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截至2016年上半年,部分股份行、城商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规模比例已超过其总资产的四分之一,部分甚至超过了贷款的比例。尽管监管政策要求“应收款项类投资下明细项目根据所投资基础资产的性质准确计量风险并计提相应资本与拨备”,但实际操作中银行却可根据投资资产的属性调整风险权重计提比例,导致应收款项类投资非标的拨备率通常低于贷款。与贷款披露相比,对动辄千亿乃至万亿规模的“应收款项类投资”类科目资产,多家银行财报对其基础资产、风险属性、资产质量、减值准备等披露严重不足,成为表内资产业务的“迷雾”。

同业理财急速膨胀,“理财买理财”暗藏风险。同业理财不增加资本占用,不需要缴纳准备金,在现行监管体制下依然是中小银行规模扩张的重要手段。“127号文”规定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在限制同业存放业务增长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2015年以来中小银行同业理财的爆发式增长,一些城商行同业理财占比达70%以上。中小银行资产扩张呈现由“贷款-存款”的资产驱动型表内扩张向“理财-投资”的负债驱动型表外扩张转变,部分风险也随着同业理财的扩容而增大。从资金端看,目前同业理财的客户80%~90%都是银行客户,客户类型较为单一,没有做到客户类型的分散化;而在资产端,非标资产投向了一些限制性行业和领域,规避了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使得银行的风险集中度大增,实际上形成了较大的表外理财风险敞口。

同业存单发行放量,监管套利增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由于同业存单无需缴纳存准、无规模约束,也未建立交易对手和额度限制,近年来揽储能力有限的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大增。2016年,银行同业存单累计发行13.25万亿元,其中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两大发行主力,城商行发行的未到期同业存单(存量)为3.2万亿元,占比50%;股份制银行存量为3.02万亿元,占比48%。部分中小银行借道同业存单大力扩张负债,再通过大规模委外或申购资管计划、债(货)基、信托等实现出表,而非银资管机构则加杠杆、加风险、加久期追逐利差收益,催生了流动性的脆弱繁荣,资金面收紧时极易引发银行之间互去杠杆的连锁反应。同时,在现行的核算科目下,同业存单因计入应付债券口径,受到的监管较少。若后续监管趋严,之前靠发行存单快速扩张、冲利润的中小银行将受到较大冲击,缩表、转表压力增大,从而引发资产负债的结构性调整。事实上,若将同业存单计入同业负债测算,多家中小银行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已超过了监管规定的三分之一的比例要求,有的甚至高达46%。

对策建议

宏观监管层面

同业业务是金融监管与创新持续博弈的产物。监管思路宜“疏堵并举”,构建一个更为有效的、激励相容的宏观审慎体系,引导中小银行进一步转变业务管理理念和经营思路,追求风险导向和合规经营并重的盈利方式。

加快金融创新和配套金融改革,营造规范发展良好环境。一是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商业银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增强风险定价能力。二是建立可持续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释放中小银行通过同業业务创新规避监管的压力。三是加强分类管理,推动同业业务向流动性管理手段的本质回归,理财业务向代客投资管理的本质回归,委托贷款业务向委托代理业务的本质回归。四是引导银行探索多元化主动负债渠道,适当控制同业存单的发行规模与节奏,避免过度膨胀和集中到期压力。五是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试点,引导中小银行逐步减少非标同业业务规模,提升同业业务的标准化水平和同业资产流转的透明度。

规范同业会计核算和综合统计,强化信息披露要求。一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明确细化同业业务会计政策,推进同业业务依据统一标准正确进行会计处理和资本拨备计提,切实规范发展非传统业务。二是加大信息披露要求,重点加强上市或拟上市中小银行同业业务信息披露要求,尤其是非标业务的信息披露,通过市场力量实现规范管理。三是建立覆盖同业往来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与信息共享平台,包括统一的同业业务统计数据项、口径和报表体系,全面准确地反映同业业务总量、结构、关联性、投向等情况,使相关监管政策建立在充分准确的信息基础之上。

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加强系统流动性管理。一是严密监测金融同业的大额风险敞口,摸清风险底数,防止金融风险在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间交叉传染,灵活运用各种流动性管理手段,平抑市场的短期利率波动。二是加强金融机构流动性集中度限额管理,如最低流动性资产的要求、流动性风险点的定期排查、期限错配的限制、对特定资金来源依赖性的限制等。三是修订金融监管要求中与同业业务相关的政策,强化全口径、全流程风险管理,如同业存款的法定准备金政策、资本充足率中的同业资产风险权重、同业存单的考核处理等。四是完善差别化分类监管,针对不同性质银行核定不同的同业资产、同业负债比例,控制杠杆水平,有效约束中小银行同业业务规模过度扩张,对持有同业资产负债规模较大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适当提高金融监管标准。

微观机构层面

中小银行应坚持回归同业业务本源,进一步完善管理架构,规范制度流程,强化风险管控,促进同业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

顺应趋势、审慎经营,建立健全同业业务治理体系。一是健全同业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专营部门制管理架构。建立法人总部对同业业务统一管理、统一授信、统一授权的管控模式,规范风险标准、价格标准和业务标准。二是探索建立增值型同业业务综合运营平台。整合资金业务、存款业务、中间业务、信贷业务等各条线资源优势,促进传统银行业务向创新型银行业务转化,创造可持续的盈利来源。三是加强同业业务信息支撑体系建设。依托信息共享、大数据应用等技术,将分散的手工线下操作统一为集中的系统线上操作,实现同业业务的全口径集中管理。四是建立健全前中后台分设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大同业业务授信、定价、限额管理等的内部监督检查,实现部门、岗位间的有效制衡。

建章立制、多管齐下,持续规范同业业务操作流程。一是规范同业业务授信用信管理,禁止无授信额度或超授信额度同业交易,將同一客户的表内及表外、信贷及非标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统一限额管理。二是严格基础资产审查,明确类信贷同业业务的基础资产准入条件、贷款投向、期限、利率等要求,杜绝开展以监管明令禁止的基础资产为标的物的同业业务。三是加强交易存续期间交易对手风险状况的动态监控,评估结果作为同业交易授信发起、额度切分、额度调剂等操作的重要依据。四是建立有效的同业新产品开发和审批流程,将新产品审批作为和授信审批、准入审批、财务审批等同等重要的管理审批流程,纳入全流程风险管理。

转变理念、改进措施,完善同业业务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加强同业业务风险的监测预警。关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异常波动,及时识别潜在风险,控制风险敞口,防止风险溢出和交叉感染。二是摈弃单一法人视角的同业风险管理方法,探索建立对金融集团的信用风险综合管控体系,约束同业业务的集中度风险。三是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实时监测同业资金运用中的流动性风险。定期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防止自身流动性松紧与市场资金价格波动反向的情况发生。

(作者单位:国开行研究院)

猜你喜欢
负债资产监管
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浅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创新
资产组减值额确定方法探讨
136家房企负债直逼5万亿万科、绿地和保利负债均超3000亿
报告
监管交通
世界名著诞生趣闻四则
合理负债能够加快医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