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福霞
(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子宫肌瘤是当前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类型,临床统计显示[1],20%以上的育龄期妇女会病发子宫肌瘤,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而子宫黏膜下大肌瘤则是一种常见的一种子宫肌瘤类型,其肌瘤位置位于女性子宫黏膜以下,对女性子宫附近器官亦会形成压迫,因此患者包块类疼痛相较其他子宫肌瘤患者更加严重。本次研究将研究子宫黏膜下大肌瘤患者接受宫腔镜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差异,具体如下。
本次研究中70例子宫黏膜下大肌瘤患者入院时间均为2016年1月~2017年1月,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35例)患者年龄由低至高25岁~46岁,平均(31.4±2.7)岁,病程由短及长2~26个月,平均(10.2±0.7)个月;对照组(35例)患者,年龄由低至高25岁~45岁,平均(31.8±2.4)岁,病程由短及长2~25个月,平均(10.5±0.8)个月。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上述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并建立气腹,于腹部选择穿刺点后穿刺置入腹腔镜镜头,于患者腹腔肌壁注入事先准备好的垂体后叶素(6U),使用单极电凝钩切开肌瘤组织并深入瘤核,使用大抓钳分离肌瘤,使用旋切器切开肌瘤成条状,取出患者身体后清洗患者腹腔,缝合皮肤。
观察组患者接受宫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术前接受米索前列醇(200ug)放置于阴道,静脉麻醉后于患者膀胱注入葡萄糖溶液(300~500ml)。医生在宫腔镜指导下切开有蒂黏膜下的肌瘤包膜,为患者静脉滴注宫缩素(10~20U),于肿瘤外围对肿瘤组织进行切片并持续钳出;针对无蒂黏膜下肌瘤患者,医生在切开包膜后直接将肿瘤组织切成碎片;针对内突壁间肌瘤患者,医生在B超监视下对肿瘤组织进行深度切割后取出。肿瘤组织切除完成后医生对患者创面进行电凝止血,将导尿管置入患者宫腔内并对球囊注入0.9%氯化钠溶液,压迫止血。
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抗炎、抗宫缩治疗。
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宫腔黏连率。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宫腔黏连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结果对比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发生率最高的良性肿瘤,产生该肿瘤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的雌性激素分泌过度[2]。子宫肌瘤在一定程度下会发生病变,特别是以年龄较大的女性增生肉瘤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及时接受治疗对子宫肌瘤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宫腔镜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均是当前临床针对子宫肌瘤患者的常用手术方案,但子宫黏膜下大肌瘤患者相较于其他子宫肌瘤疾病,其手术难度更高,一旦肿瘤组织切除不完全则很容易产生紫宫初雪、子宫壁穿孔以及术后宫腔黏连等并发症[3]。与腹腔镜手术相比,宫腔镜手术的微创成都更高,其手术过程主要在腹腔及阴道内完成,对患者腹腔内组织影响更少,也不会产生腹部手术疤痕。同时宫腔镜手术操作基本不会涉及到患者子宫肌层,因此也不会影响患者后续妊娠。宫腔镜手术也不需要腹腔镜手术中对缝合技术的高要求,因此其手术操作更加简单安全。但需要注意的是,宫腔镜手术过程中医生应尽量结合超声监视结果进行,如此更加便于确定电切的具体位置以及深度,避免手术操作不当对患者子宫组织造成损害[4]。最终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宫腔黏连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大肌瘤患者效果相较于腹腔镜手术更好,患者恢复速度更快且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余婷婷.宫腔镜、腹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大肌瘤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4,54(42):89-90.
[2] 段 华.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宫腔镜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6,32(2):123-126.
[3] 王 莉.宫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9):1657-1658.
[4] 庄 元.观察比较宫腔镜、腹腔镜下治疗子宫黏膜下大肌瘤的手术效果[J].当代医学,2016,22(2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