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斌
摘要:稻水象甲是一种鞘翅目象科昆虫,能随水流进行传播,波及范围广,对水稻生产造成巨大的威胁。对稻水象甲进行普查和防控要坚持“早发现、早防治、早扑灭”的原则。文章介绍了稻水象甲的特性进行普查和防控技术要点,为稻水象甲的防控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稻水象甲;普查;防控;技术
稻水象甲属于鞘翅目象甲科,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属国家二类检疫性害虫。2015年4月25日笔者所在的合川区首次在三汇镇响水村八社发现稻水象甲疫情。为加强对稻水象甲疫情的监测和防控,阻止疫情的发生和蔓延,确保水稻的安全生产,必须做好稻水象甲的普查和防治工作。
1 稻水象甲的特性
1.1体型特征
稻水象甲成虫体长大约3毫米,体壁呈黑褐色,上有灰绿色的鳞片。喙很长,几乎与前胸背板等长,呈扁圆筒形。前胸背板宽且突出,鞘翅上端有瘤突,从背板中间部分至末端有黑色鳞片。稻水象甲的卵呈圆柱形,白色,长约0.8毫米左右。幼虫呈新月形,白色,头部褐色,无足。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根系上作土茧化蛹,蛹呈白色,大小和形状接近成虫。
1.2危害症状
稻水象甲主要危害水稻、白茅、稗、芦苇、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杂草及其他植物。成虫沿着水稻的叶脉从正面啃食叶片叶肉,被虫侵害过的叶片仅剩透明的下表皮,并在叶面上生成白色的长约30毫米,宽0.5左右的长条状斑纹,斑纹形状规则。低龄幼虫咬食水稻根部,蛀蚀根部呈空洞状,高龄幼虫在根外部咬食,拔起植可见碎断根,时间长的被咬食的根部变黑腐烂。被稻水象甲侵害的植株普遍出现倒伏问题,因根部受侵害造成植株吸收能力减弱、植物矮小,导致作物严重减产,严重时导致地块减产50~70%。
1.3发生规律
稻水象甲是半水生的昆仲,一年一代,卵和幼虫大多生活在水下,成虫生活在水上。成虫多在稻草、稻茬或杂草内越冬,成虫在三月下旬出土,四月下旬进入秧苗对秧叶造成危害,五月大量迁入水稻田中并开始产卵。五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卵产于水下的叶鞘内,六月中旬卵开始大量孵化,幼虫盛行,幼虫期大约一个月,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为成蛹期,六月下旬越冬成虫大量死亡,七月中旬为羽化期。成虫多在稻田四周寻找杂草取食,以备越冬。成虫寿命约70天左右,雌虫寿命约150天。稻水象甲耐饥饿、耐高温,繁殖能力特别强,一只成虫可产卵50多粒。稻水象甲传播速度很快,能飞、会游泳,能借助水流和气流进行传播。
2 稻水象甲的普查
2.1普查时间及范围
普查分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集中在四月的中旬到五月中旬,以秧田和稻水象甲的越冬场所为主;第二个阶段集中在六月份,以本田为主;第三个阶段集中在七月份,集中在稻田和附近区域。普查的重点是发生疫情的村社及相邻近发生区村社或从发生地引进的稻秧和河流灌區稻田及周边杂草,以及公路、铁路沿线,特别是迎风山坡、山垅稻田。
2.2普查方法
对稻水象甲的普查主要采取踏青和详查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是踏青。踏青是对水稻田块进行逐块检查,在检查过程中,要全面无死角,偏僻的山区也不能掉以轻心,排查过程中要做好统计和记录。通过全面排查确定是否存在稻水象甲的危害症状或疑似害虫。其次是详查。在发现稻水象甲的疑似虫害或症状后,要进行详细排查。在距离田埂1米左右的范围内进行取样,调查成虫取样的每个取样点要不少于20穴,以便于统计成虫数量;对幼虫的每个取样点不少于5穴,记录统计秧苗根部幼虫数量,明确统计、记录虫害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再次是采样和送检。在发现害虫后进行标本采样时,要注意用高温杀死或放入毒瓶内将害虫杀死,放入采样试管内送入农技站进行鉴定。注意不能携带活虫,防止虫害经人携带传播。
3 稻水象甲的防控
3.1化学防治
四月下旬至五月下旬,可对秧田进行成虫防治,对秧田四周的杂草要同时进行喷药防治。插秧期7-15天内,对本田及附近田埂、沟渠边杂草喷药防治一次,防治对象以成虫为主,兼治幼虫。7月上中旬新一代成虫羽化后,对大田及附近田埂、沟渠边杂草也要进行喷药防治。喷洒药物可选用亩用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4g/亩、或5% 锐劲特60ml、或20%三唑磷100ml兑水50公斤等进行叶面喷雾。由于在叶面防治成虫时,害虫钻进水里,甚至钻进泥里,药液接触不到虫体,杀虫效果很差。因此,可用五倍的药量兑水进行均匀泼洒,杀灭水中的成虫。
3.2农业防治
虫害发生区严禁串换秧苗,坚持“只灌不排、遇水防溢”的原则,杜绝因田水退入沟、渠、河流造成害虫向下游扩散。在收割水稻时,将稻草(含脱粒时打断的部分、稻茬、田边杂草就地焚毁,同时在半月内灭茬翻耕。对疫情发生区的稻谷要就地进行加工,就地烧毁谷壳,杀灭象甲成虫。
3.3检疫措施
首先要加强宣传,提高了人们对稻水象甲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主动阻截其传播蔓延。其次,要加强监测,严禁从疫情区带入能传播虫害的物品,对来自疫区的交通工具、材料等要严格检疫,对疫情发生区的稻谷、秧苗、稻草等禁止外运,规范检疫程序,强化检疫措施,截断传播蔓延途径。再次,重点检测邻近发生区的村社或从发生地引进过稻秧的地方、交通要道及附近区域。通过灯光诱集或查看叶片取食斑、网扑等方式,加强对水稻、白茅、芦苇、狗尾草、稗草变种等寄主植物的监测。要高度重视稻水象甲的普查和防控工作,坚持“早发现、早防治、早扑灭”的原则,综合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参考文献:
[1]何春兰,何军.稻水象甲普查与防控技术措施.四川农业科技,2013(9):40-41
[2]闫东林,周建辉,刘刚.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控措施.科学种养,2012(6):31-32
[3]郑文华. 稻水象甲的习性与防控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4,(19):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