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勋
摘要:《弗兰肯斯坦》是英國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也是哥特式小说的经典之作。从创作之初到如今,成为诸多科幻小说的蓝本,也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激烈讨论。本文将结合文本,通过阐释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与怪物二者形象之间的关系,来把握作者对“人性”的理解。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怪物;人性;罪恶
一、“造物主”与被创造者
弗兰肯斯坦生活在一个父慈母爱的大家庭,祖上多年担任地方高官,他身边有挚友科勒威尔,有伊丽莎白天使般温柔的微笑,他本该有幸福的生活。然而他并不因此感到满足,他在偶然中对自然科学与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开创一条全新的道路,探索未知的力量,向世界展示创造的秘密”,而这种对创造与人体构造的热爱也促使他相信他发现了生命的起源,而且能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而他所谓的伟大追求是在试图违背上帝创造人类的法则,他看似在进行一件很伟大的事业,通过无性繁殖创造生命,其实他做这件事的根源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实现自己的荣誉感。在他看来“在其他领域搞研究的人,你只能和前人走的一样远;可是在科学领域,你的探索永远充满了发现与惊奇……这使我在大学里赢得了更高的声誉和尊敬。”弗兰肯斯坦处在这样一种高大自满的处境中浑然不知,却还如数家珍得炫耀自己在化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勃勃雄心,并以为人类的事业努力和献身为由创造出一个面相丑陋到连自己都不忍面对的怪物,打破了上帝造人的铁律,致使他家破人亡,一步步沉沦,最后在悲哀中去世。主人公的悲惨经历与结局似乎也暗含着作者对人类行为的一种疑虑与反思:那种“比任何一个可居住的星球都更神奇、更美丽,它出产的物品,它所具有的特色,都是无可比拟的,因为那些美妙的现象毫无疑问处于尚未被发现的偏远之地”是否值得人类去发现,这种西方文明式的大发现、大冒险精神是否值得提倡,人类一直深感着迷的科学是否会反过来伤害人类自己,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无疑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人性的贪婪,人性的不知足会伤害人类自己。
被创造者,即这个怪物被创造伊始就因为其丑陋的外表而被他“父亲”抛弃,在寻找父亲的途中它再次被人类攻击、厌恶,它感到孤单、寂寞,并控诉人类的残暴。而当它再次遇到善良、美好的‘阿加莎一家时,它又被这家人的温馨所打动,被女孩美好的外表,老人慈祥的面容所吸引。他渴望接近这一家人,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它为这家人砍柴火,为他们寻找根茎和坚果,它希望用自己善良的行动来使自己和人类保持身份的齐平,从而人类能够不顾它的外表丑陋而接纳它。然而这一切假象的美好都随着它被老人的儿女发现而打破,它终于还是被这家人赶了出来,它终究还是孤独,寂寞。 自认为只要可以和人类沟通,并对它们抱有善良的举止,人类并不会排斥、厌弃他,然而这仅仅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不管怎样毕竟人怪殊途,最终让他逐步成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作者通过怪物一步步走向沉沦这一不争的事实,意在向我们阐释人性的复杂,世间万物的复杂,任何一切都是相对而并非绝对,人类虽有慈祥美丽的外表,但是他也有骄傲自满时的不自量力,仇恨难掩时的嫉妒非常。难怪怪物会不住的感叹:“难道人类真的如此强大、高尚、崇高,而同时又如此邪恶和卑鄙”?它在已经确信自己是怪物身份的情况下并没有及时悔悟,而是不知悔改的去接触人类,想要为人类所接纳,这也是作者有意借怪物的错误行为来说明人类想要充分地认识自己并不容易。
二、名义上的“父与子”
那么怎么来定义弗兰肯斯坦与怪物二者的关系呢?怪物曾向弗兰肯斯坦陈述道:“后来我想起一件事,从你的日记中得知你是我的父亲,给与我生命的人,没有比你更适合的人了”。可见怪物是认弗兰肯斯坦为自己的父亲的。而弗兰肯斯坦怎么样认为呢,“一个新的物种将奉我为创造者,从而赞美我,很多快乐和优秀的生灵也会感谢我给了他们生命。没有任何一位父亲比我更值得享有孩子们全心全意的感激”。由此也可看出来弗是很期待他将要创造的生命的,而且称它为自己的孩子。所以将弗与怪物的关系定义为父子可谓合情但非合理。弗如果单纯是厌恶怪物丑陋的外貌,那么在创造它当初他是完全有理由撕毁这个面目可憎的家伙,但是他并没有这样,而是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自己创造的新生命的到来,而当他真正创造出这个家伙时又一次次的躲避它。可见弗虽然当初意气奋发地要造人,但当他意识到无性生殖破坏了上帝创造万物的规则,却从内心产生了极度的恐惧。弗的创造打破了人类的伦理规范,也即破坏了人在社会上得以立足的生存规则。
文中怪物不断的控诉弗兰肯斯坦,没有对他尽到该尽的责任。不难让我们联想到玛丽自己的身世。父亲葛德文忙于自己的政治事业而对玛丽的教育不闻不问,玛丽受到后母的不公平待遇,父亲也表示沉默,后来直接将她寄养到别人家里。父亲的这种养而不教的行为,与弗兰肯斯坦创造怪物却弃之不顾的行为简直如出一辙。玛丽借此批判了这种不正常的人伦关系。当然作者也并非单纯的以此来发泄自己的心头之恨。弗创造人的无性繁殖行为也暗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无奈。作者刚出生11天母亲就因生育她而去世,而自己的女儿也在出生不久后夭折,种种不幸的行为使得作者对人生抱有若干怀疑,那么小说中的无性繁殖被看作是作者对这些生活中种种缺憾的一种挽回与弥补也无可厚非。然而这种非正常的人伦关系并不是人类得以快乐幸福的阶梯。它会打破社会规范,破坏我们原有的快乐与幸福。
三、罪恶的根源与传承
何为罪恶的根源?根据《旧约圣经》创世纪的记载,因为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命令,偷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犯下了过错,失去了上帝的宠爱,被逐出伊甸园,此后人类与神得以沟通的灵性消失,他们的生命形式堕落、败坏,这种失去灵性控制的自我意志,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性。这样的人一起步便会犯罪得罪神,使自身有犯罪的倾向与性情,因此原罪是说灵性消失,完美的人从此堕落,罪行传承下来。而文中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与他的创造的怪物形象无疑是对原罪的由来及传承作出的完美诠释:弗家道殷实,家庭和睦,又学业有成,这可以说是得到了上帝的无限恩宠,他应当好好把握机会,珍惜家人,幸福的生活足矣。然而他对自己已有的一切并不能满足,他抛却家人,抛却朋友,独自一人花费数年时间去实现自己的雄心与报复—造人,这无疑干犯了上帝造人的法则,神由此对他的庇护得以收回,于是他也因为自己的无性繁殖而焦虑,噩梦缠身,精神恍惚。然而上帝对他的报复并没有停止,他的恶在自己创造的怪物身上得以传承与体现。怪物一次次地接近人类希望得到人类的爱护与接纳,但当人类一次次地抛却,反对它时,怪物的恶性得以展现,它杀了弗兰肯斯坦的儿子、女佣、新婚妻子,这血淋淋的一幕可以看作是上帝对弗兰肯斯坦骄傲自大的报复。怪物在文中多次以撒旦自比,如在第十章中,怪物自喻为“堕落的天使”,在第十五章中怪物认为“撒旦和我更相似”,在第十六章章中怪物更是痛苦地陈述:“我就像撒旦一样,心中有一座地狱”,由此可以看出恶随时充斥这这个人造的怪人。
那么怪物何以变成一个“堕落的天使”呢?当然和弗兰肯斯坦一样,是由于骄傲自满,是因为贪婪的欲望。细读怪物的遭遇我们就可得知,它本性是善良的,它愿意看到人类温柔的笑,会被人类的温馨画面所感动,会偷偷帮助人类解决困难,然而它也在人生这个迷途中越陷越深,它似乎忘记了它是一个无性繁殖的人造的怪物,它在实践中慢慢获得感官功能,逐渐学会用语言来交流情感,通过读书不断地了解了人类的生存法则,它对自己的由来表示怀疑,同时又欣羡人类的美好,他看得越多,越想得到人类的保护和善待,然而这个看似小小的愿望最终未能成行,它曾无奈的感叹:“我无法描述那些想法给我带来的痛苦。我想抛弃这些想法,可随着知识的增长,我的悲伤也更加沉重。哎!我多希望我还待在原来的树林里,除了饥渴、冷热外一无所知”!然而这一切已经回不到过去,它知识越多,他不被人所接纳的嫉妒之情愈重、想要得到更多的贪婪之心也就愈重,最终酿成了这一桩桩惨案。怪物的之所以堕落的根本原因就是其有生以来的潜伏在内心中的恶性,这种恶被现实一步步激发,最终本性暴露,因此从某种情况下来说,怪物这一形象就是对弗兰肯斯坦恶的传承与体现,就是弗兰肯斯坦自己!由此看出违背上帝的命令即被视为罪恶的根源,而本文中弗兰肯斯坦不顾上帝创造人类的法则而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创造出一个身体高大,面目狰狞的怪人也被看作是罪恶的根源。这也可以理解怪人为什么一次有一次的称弗兰肯斯坦为亚当,而自己是撒旦。在这个层面来看怪物是弗兰肯斯坦的影子,他表面上为了人类的进步事业努力,其实因为自己的自大狂妄和自以为是让罪恶蔓延,最终累及他的亲人朋友,使它成为一个罪人。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人性的美好,而且弗和怪物也多次表现出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弗喜欢伊丽莎白甜美的笑,她的安慰,嘱托也一次次伴随弗渡过难关,抚慰他受伤的心灵;怪物在众人都遗弃它的同时对阿加莎的微笑心生爱慕,在它受到打击,落寞孤独时也是人类的善良让它重拾信心。然而文中主人公越追求人性的美好,他们所受到的打击也越大,当心中的恶慢慢释放,他们也终究抵挡不住贪婪的欲望而一步步逃离现实,步入深渊,因此,作者在文中对美好人性的描述和向往与其说是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毋宁说是为了反衬主人公面对欲望发泄时所呈现出来的罪恶。由此作者也向我们表达了其对人性的理解:人性是贪婪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人性中的罪恶释放出来时,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人类在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時,应该有所节制,有所约束,不要让贪婪、自大不住地膨胀。作者的这种对人性的理解与忧虑不仅对18、19世欧洲资产阶级所体现出来的狂飙突进与骄傲自恃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也为现今人类想要征服自然,为所欲为的行为敲响了警钟。
参考文献:
[1]人造人的故事[M].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7(第一版).
[2]弗兰肯斯坦[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1.(第一版).
[3]金铖.重构普罗米修斯文化—再读《弗兰肯斯坦》[J].吉林大学文学院,2011,1(6).
[4]刘瑞.试论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三个悖论[J].吉林大学文学院,2013,6.
[5]霍晓珊,李定清.《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对身份的寻求[J].襄樊学院学报,2007,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