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中
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存在注意力不易集中、好奇心强等特点,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走神、答问文不对题、理解问题困难等现象。为了让学生数学学习效率高,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玩里学、趣里练、乐中长才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情境激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习的过程变得有趣、生动,使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更浓。
比如,有只猴子在果树林采了100根香蕉堆成一堆,猴子家离香蕉堆50米,猴子打算把香蕉背回家,每次最多能背50根。可是猴子嘴馋,每走1米要吃1根香蕉,问猴子最多能背回家几根香蕉?教师将抽象的数学题变成了生活中的事件,有助于学生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故事激趣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经常被高斯、“数学魔术家”沙贡塔娜等人的故事所吸引。但他們感兴趣的是故事情节发展本身,而没想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道理。如果教师能融入数学故事,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突破教学难点。
比如,采蘑菇的故事:清晨,甲、乙、丙、丁4个小朋友走进森林采蘑菇。9时的时候,他们准备往回走。走出森林之前,各人数了数篮子里的蘑菇,4个人加起来总共有72只。但甲采的蘑菇有一半能吃。在往回走的路上,甲把有毒的蘑菇全都丢了;乙的篮子底坏了,漏下2只,被丙拾起来放在篮子里。这时,他们3个人的蘑菇数正好相等。而丁在出森林的路上又采了一些,使篮子里的蘑菇数增加了一倍。走出森林后,他们坐下来,又每人各自数了数篮子里的蘑菇。这次,大家的数目都相等。算算看,他们准备往回走出森林时,各人篮子里有多少蘑菇?走出森林后,又有多少蘑菇?在故事的激发下,学生们结合相关知识展开了研究,有的动手画图,有的摆小棒,由此获得了新的知识和体验。
三、游戏激趣
做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数学教学也可以引入游戏。学生在欢快的游戏环节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在复习“乘法口诀”时,设计算得数12的游戏,让学生任意选择4个数来比赛算得数12。游戏前教师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谁第一个算出来就是优胜者,大家为他鼓掌。”这时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不甘落后。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了一道又一道算式。下课铃响了,学生都不愿意下课,还一个劲地说:“老师,还有一种……”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初步的竞争意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平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竞赛游戏,如投篮比赛、接龙比赛等。利用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触手可及的,在心理上缩短与数学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邵东县佘田桥镇龙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