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今年两岁的机器人医生沃森,前不久第一次来中国“出诊”。而他的“哥哥”去年曾在美国一档知名智力竞赛节目中打败过人类冠军。拥有更强大脑的沃森医生,曾在印度为一名已无药可救的癌症晚期患者找到了诊断方案;在日本只花了10分钟就确诊了一例罕见白血病。这次在中国,作为现场5位资深人类主任医生的机器人助手,沃森医生在了解了一位患者包括其治疗史、分期特征、转移位点、危重病情况等一系列病理数据后,用不到10秒钟,在网络空间翻阅美国庞大数据库超过300份全球最权威医学杂志、200余种教科书,及1500多万页资料的关键信息后,随即在电脑屏幕上开出了一张详细的西医诊疗方案分析单,且与现场医生的判断完全一致。
科技发展到今天,人工智能使一切曾经的不可能发展成为可能,以前所有的生物体都通过自然选择进化,如今我们已经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机器深度学习、优选基因,开始人类疾病的救治。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说,人工智能(AI)是人类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革命,在生物学上也是一场非常重要的革命,会影响我们的生命和地球。在过去几十年中,很多东西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但现在,可能接下来的几代人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因为我们有了人工智能。
在今后一二十年里,人工智能医生能够替代人类医生吗?赫拉利认为,今天 AI 也在学习,并能和人类做得一样好,甚至比人类做得更好。当然,这一切也没那么简单。不是说明天一早所有的医生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们将遇到一些法律和技术问题,这会对人工智能医生产生很多的阻碍。我们要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要一次性解决。
但是人工智能,它到底能为人类医疗做什么?毋庸置疑,在沃森医生的案例中,现场医生都是业界翘楚,依据的是多年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沃森医生依据的则是搜索全球范围内相关病例的数据分析。也就是说,沃森依赖的是未到现场的所有与该病症相关的、全球有经验医生的分享案例之分析依据,用不到10秒就列出了与业界顶级专家一样的详细诊疗方案,其强大的记忆力和超快的反应力,及不知疲倦的学习能力,是任何一个人类医生所无法拥有的。
在全球,大数据与创新产品、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已成趋势,并已进入实质发展应用阶段。在中国,由于中央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推动,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智能医疗时代。但业界专家提醒,当前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精准治疗、智慧健康技术,而不是全盘引进使用他国经验技术。纵观这30年,中国医院超过90%的医疗设备都来自国外,这意味着超过90%的诊疗技术其实都依赖国外。今后30年,中国应该从拒绝医疗依赖、拒绝技术依赖、抢占医疗技术国际标准话语权做起。这一点,沃森医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立祥教授,及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统计实验室主任、2018流数据库国际标准制定者、柏睿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TO刘睿民对相关问题,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王立祥教授作为《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标准与指南的制定者、中国腹部心肺复苏的创始者及中华精准健康传播理念提出者,对如何促进精准医疗、精准数据、精准健康融合发展,他形象地比喻三者为“乘舟、架桥、达岸”的“過河说”:即精准医疗是方法手段(喻为“舟”),精准数据是基石路径(喻为“桥”),精准健康是目的目标(喻为“岸”);他强调三者组合、整合、融合,将促进人工智能精准健康的发展。
刘睿民是29年来中国首度在国际标准委员会独立提出技术提案并获通过的大数据领域、流数据库标准的制定者,曾任多家世界级跨国IT公司大中国区及亚太高管,回国前在硅谷Tandem公司师从图灵奖大神级得主Jim Gray,共同参与过国际最有影响力的数据库核心技术Tandem NonStop SQL/MP的内核编写。刘睿民最著名的观点是:大数据时代国家竞争发展优势,就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让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产品服务于社会。作为工信部的国际专家、国际数据库标准的主笔专家、分布式流数据库国际专利的拥有者,刘睿民代表中国代表团提交的大数据技术提案,获得了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全会决议通过。该提案的通过,说明中国核心大数据基础技术的发展正在赶超国际水平。
智能医疗靠大数据说话
该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医疗大数据应用趋势?
王立祥:目前,一部分人是看清了医疗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一部分人是顺应了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形势”,一部分人是把握了医疗大数据的发展“运势”;我认为对于医疗大数据而言,我们不只是“算数”,而要“识数”,最终要落实到“用数”上。当前尤应引导人们在“运”作成“势”上下功夫,要明白“猪不到风口上,永远也飞不起来”的道理。
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王立祥:面对我国医疗界的一些现象,比如大多医学指南照搬国外,应足以引起我们的深度思考。借鉴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与技术是必要的,但一定要结合中国的人种与民族、地域与环境、习惯与习性等特点,利用我国医学大数据的优势,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标准与指南。再比如在评估学术成果时,参照学习国际标准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一个国家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由SCI认定,那么很有可能一场针对这个国家的“医学战争”的序幕已经拉开(这30年医院>90%的医疗设备都是国外的,实则“医疗依赖”已形成),这对于拥有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尤应警醒。吁响应习总书记号令“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后30年绝不可再形成“健康依赖”!在激烈的不见硝烟的战争中,真正的核心技术市场换不来,花钱买不到,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和颠覆能力,才能把国人健康的未来发展命脉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国务院从国家层面推动医疗大数据的发展,从去年6月开始至今已有半年,这一领域现况如何?
王立祥:政府从国家层面运筹帷幄,一批有识之士在此领域积极探索尝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在我国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背景下,建立预防疾病全覆盖网络,为全国的亚健康人群提供卓有成效的健康指导;运用医疗大数据促进了现有医疗体制、模式与手段的变革,尤其在疾病的辅助诊疗及预防保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你是建议设立全国医疗健康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全国人口的健康档案数据库吗?
王立祥:这些都应逐步实施构建,充分发掘利用医学大数据的资源,建立全国医疗健康网络的平台及健康档案数据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比如我们最近颁布的《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标准与指南,倡导对于心脏骤停前的患者,利用医疗健康网络信息平台的人口健康档案数据库,落实“预识、预警、预防”的“三预”防针,以达到未病先治,防患未然,起死回生之目的;以此为配套的专业技术和产品研发就需要紧扣这一时代的主旋律。
打造医疗健康立体数据库
医疗大数据方面需要怎样的产品与技术突破?
王立祥:第一,需要专业的医疗大数据立体分析师,他们要懂得“算数、识数、用数”,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逐步实施持证上岗,为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第二,需要树立精准大数据立体观,大数据有长度、宽度和高度,我们一定要全方位立体地构建;第三,需要创造研发大数据的立体产品,用大数据技术紧贴医学,打造有标准带动、有核心技术支持、有行业准入的核心大数据医疗健康产品。
宏观政策方面,还需要怎样的推动?
王立祥:中央政府有了关于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的战略规划,但要真正落实,还要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医疗大数据应用网络体系。需要政策上给予大数据及医疗行业融合的引导和鼓励,需要鼓励一批真正有核心技术、最好能有争夺国际标准话语权实力的大数据企业,进入医疗行业,而不是使之成为炒作概念的土壤,当然这需要几方面的支持:
首先,需要一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来参与这项事业,比如健康数据分析师、健康数据监护师等。他们必须通过资格认证,才能准入。相关政府部门、专业学会,都应尽快展开这一重要环节的认证工作。其次,需要有相应的平台为基础。这个平台的建立必须三结合:政府牵头建立健康智慧社区、精准健康城市,引进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做产业支撑,使大数据支撑的精准健康成为支撑国民健康发展的大事业。第三,需要将上述几方面形成链环。因此必须政府牵头,不仅需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必要时还应释放政府资源予以支撑。
最后,必须有一个核心技术支撑的重要医疗健康产品。比如智能医生,像“沃森”一样的大数据分析治疗机器人,再结合我国海量的数据标本、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和广泛的临床经验,并与能解决海量数据、实时分析并能快速出结论的大数据公司联手,尽快形成学科、学术理论实践体系,未来很可能中国医疗界将领先世界一步,且在医疗界是极具战略意义的关键一步。
中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将有何独特之处?
王立祥:通常我们从医学角度阐述某个问题,必须做海量实验以确保理论的安全性。对西方医学标准和医疗技术从依赖,借鉴,到基本自主,“自主中国智造”是中国医疗大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谁掌握标准谁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我们中国医学博大精深,大数据时代,从数据拥有量级上,我们排在全球前列,现在就需要行业的精准分析技术,做出拥有自己特色的医疗规范、产品。
关于医疗大数据的分类共享,全体系的输入,现在最需要技术界做些什么?最需要医学界做些什么?
王立祥:现在的确很需要打造医疗健康立体数据系统。尤其是急诊救治部门,经常遇到的情况是,重症患者或突发急症患者来了,但陪护家人却说不清楚患者病情,患者自己也失去了表述能力,医生也对患者病史不了解。如果之前有各种健康數据帮助医生,则救治过程会顺畅许多。所以,医疗健康立体数据系统的建立,就相当于将医生救治患者的阵地前移,会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机器精准算法医疗是大趋势
在产品技术研发方面,目前有何新进展?
刘睿民:智慧医疗所需要的医疗机器人,它和普通机器人一样,其构造中有接受器,可以从人体温度、血压、血糖、心脏监控腕表,检测器、测步仪、运动装置实时抓取数据的变化值,也就是大家理解的各类健康数据。在人体运动的过程中,各类仪表会不断刷新数据,医疗机器人则会主动或被动抓取上述数据,并分析这些不断变化的数据,通过实时深度学习在网络空间翻阅查询全球最权威的医学杂志、教科书,以及各种与疾病救治相关的信息。我们都知道人体是个协调工作的精密系统,他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成长背景、基因传承都有关联,过去医生只针对单个病患诊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现在则可以预知患者可能的病患,提前加以防治。因此,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或其他实时跟踪个体生命体征的产品,即时获取患者的身体数据变化。如医疗界和科技界能联手研制,将使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做到精准健康、智慧医疗,这应该是老龄化社会来临前解决健康就医问题的最佳方案。
如果能够把血氧保护、脉搏、心率、气味的综合监测功能,加入到可穿戴医疗设备中,再综合可穿戴数据实时上传到医疗机构健康云上,就可以持续监控广大人群的生命体征,并关联这些人群在各级医疗机构的检测数据,让相关数据在医疗云端数据库中可及时查询到,这将具有非凡的预防医疗和健康维护的价值。
大数据处理技术如何为推进精准医疗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刘睿民:大数据正在衍生出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这无非是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更深入研究,和基于更大量数据的迅速读取、分析及矫正,以做出最准确判断。这些数据现在分散在各个领域,只要整合起来,就可以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最有力保障。
人工医疗将由机器精准算法医疗替代,人的经验将变成固化的机器算法和属性标签,这是一个大趋势。标签越多,医疗就越精准,最后变成固化在机器里的经验。未来,医生更可基于机器已有的经验,更进一步提供人工医疗服务。当那些大医院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变成机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通过云端数据库,可以为社区医院所用。当医疗经验变成标准,社区医生只需照做即可。我们的专家经验,就可以通过机器医生普惠到大众,这应该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普惠医疗。
从商业角度看,医疗大数据是否有非常大的投资空间?
刘睿民:产品与技术的研发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对医疗大数据进行过滤和处理。这是医疗大数据的基础,是非常值得投资的领域,空间巨大。
王立祥:我提出精准医疗+精准数据+精准健康的“三精”模式,并进行组合、整合、融合的“三合”理念;将有助于树立精准大数据立体观,建立精准大数据平台,开发精准医疗大数据产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健康大数据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