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邯
摘要:随着互联网将人们带入大数据时代,人类也已经进入了信息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时期——互动媒体时代。互动媒体也称为新媒体,从2009年微博的横空出世到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新媒体已经一步步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世界范围内,FACE BOOK,推特也都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新媒体以数量众多、活跃性高的普通用户群为主体,通过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和文化特质,代表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心声,传播着短小精悍的时代最强音,将世界带入了“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新媒体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公共事件较过去而言极易被放大化,新型的政治情绪表达方式也因此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之上,表情包作为一种活跃在社交软件上的新生事物在新媒体的群体政治表达中占有一个何样的地位因此引发了作者的思考。本文参考传播学和符号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总结,进而分析表情包这一新生事物在网络自媒体中与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的结合,重新审视现代新媒介中的政治參与和政治表达。
关键词:表情; 网络自媒体;符号学;政治表达
表情包本质上属于一种流行文化。依托于社交和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交流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由最早的文字沟通到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符号、emoji表情、表情包,逐步演变为日益多元化的表情文化,人们也逐渐使用一些自制的、流行元素图片来进行沟通。这类图片以搞笑居多,且构图夸张,通过收藏和分享此类图片,人们可以以此获得趣味,同时展现自己的“机智”和幽默,以此获得人们认可,实现心理上的满足。随着表情包的产生和发展、流行,表情包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关于表达的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作为新媒介的网络自媒体当中,视觉性的一瞬间的符号正在逐渐取代说理性的“长篇大论”。这正是本文讨论的前提。
一、网络自媒体为表情包和政治参与的结合所提供的土壤及其流行性分析
人们往往可以通过比较发现,同一个人的网络角色比现实角色更为夸张、极端、情绪化甚至激进。现实中,人们被限制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来表现自我,个体性被淹没在社会性当中,因为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完善和成熟,制式的群体表达往往会淹没代表个性的自我表达,这在某种意义上对个体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人们在网上通过匿名登录可以扮演各种可能自我,这些自我跟他们的理想更为接近并且不受现实影响,而且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表现来进行情绪宣泄,从而带来更大的自我接受,反而对现实进行反馈,尽管这种角色分化也许会造成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分裂。
究其原因,情境塑造角色,角色决定了规范。网络世界有一套独立的,或外显或内隐的规则,模拟和虚拟塑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现实——依托于社会现实而存在但是却独立于现实社会的规则。人们可以在网络和新媒介中表达更为理想的自我。这是我们进行与网络相关研究所必须参考到的前提。
凯瑟琳·杰米逊在分析当代社会政治修辞的演变轨迹时发现,视觉修辞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公共话语空间构建的主要修辞手段。因为“戏剧性的、易溶性的、视觉性的瞬间正在取代建立在记忆认知机制上的文字符号。”①强烈的图像表征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过于强烈,人们几乎已经适应了图像符号在网络自媒体中的存在,“太长不看”几乎已成为浮动网络中的现实。发朋友圈可以没有文字,但是却不能没有图像。表情包在当代网络叙事系统中就占据了这样一个“视觉修辞”的作用。
表情包与政治参与的结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表情包释义的丰富性、浮动性与不确定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围绕图像来构造并争夺自身话语陈述的合法资格,因此极易被用来参与讨论存在敏感领域的政治问题。其夸张和趣味性的构图使得其传播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这使得二者的结合如图滚雪球一般起到了双向增益的作用。
二、表情包与政治参与结合的案例两则——“FB表情包大战”和帝吧抢占FB事件
表情包作为政治表达的发声是近期才进入人们的视线当中的。
案例一:2016年1月,韩女团TWICE成员周子瑜被艺人黄安在微博上举报台独,导致大陆掀起抵制周子瑜的舆论巨浪。随着事件的持续升温,随后周子瑜发布视频为此前的风波道歉。知名艺人林更新转发了此道歉视频,并称其“道歉太突然,没来得及背稿。”激进的台湾网友和大陆网友们在林更新的FB下开始了口水大战。争论的主题从“保护林更新”到“简体字与繁体字之争”、“台湾的历史知识”及“台湾的地位”等话题均有涉猎。因大量使用独具特色的表情包,这场口水战被网友们戏称“FB表情包大战”。这也是表情包和政治参与在公共视野下的首次结合。
案例二:2016年1月20日,据说有2000万中国年轻人开始了一场翻墙的“网络远征”,目的地为的FB中苹果日报、三立新闻网、蔡英文等知名台独分子的公共主页。与以往的水帖和刷屏不同的是,此次活动以两岸关系为中心,以表情包和诗歌为主要表达手段,表现出了高度的组织性,数量让人叹为观止,内容让人忍俊不禁。这次活动的组织方为百度贴吧的李毅吧②——俗称帝吧,不少国内知名论坛(天涯、豆瓣、A站、B站、果壳网、知乎)和观光游客也参与其中。并在多家网络平台进行直播。仅斗鱼直播间,在线观看的人数就已经超过了10万人。区别于之前的“FB表情包大战”,被命名为“帝吧出征FB事件”是一次更为知名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以表情包为主要表达手段,就两岸关系为主要讨论范围的新媒体下的群体活动,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尽管缺乏明确的政治方案和主张,最后随着参与和围观人数的不断增多,许多表情包已经丧失了具体的内容,沦为了纯粹的恶搞,但是此次事件区别于“FB表情包大战”有了更为明显的政治参与意图和政治情绪表达。甚至一开始民进党的官方主页还对翻墙而来的“远征军”表示了欢迎,随着争论中心的转移,瑞典与挪威和在FB上的官方主页也就争论的话题中心发表了关于一个中国的声明。最后由于参与人数和回复的急剧增加,官方不得不做出了删除所有回复并封禁了评论功能的举措。
三、表情包作为网络自媒体的图像符号的政治学意义
约翰·费斯将传播定义为“借助讯息而进行的社会互动”,在此基础上,他对传播学进行了学派上的划分,并将这两派命名为过程学派(process school)和符号学派(semiotic school),前者将误解视为传播的失败,而后者则“不把误解看成传播失败的必然证明”。本文正是基于符号学派的进路,对新媒体视野下的图像符号在网络公共事件中的政治作用进行分析。
就权力部门的实践来看,中国各级政府部门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与媒体和公众沟通。然而随着新媒介的发展,我们已经走入了哈贝马斯所说的在协商中寻求共识的时代,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是,网络平台区别于传统平台所体现出的对话性。
图像工具在政治传播中较文字工具更具符号性,其意义需要通过特定的语境才能够被解读,因此具备隐藏的攻击性和说服性。同时有利于将受众拉入传播方的价值观和语境中来取得优势。因此区别于單纯的游说和攻击,更能形成一种身份认同的联结。
按照符号学的研究,符号对世界和内容的切分是任意武断的,是“无理据性的”(immotive),不同的文化会切分出不同的语义场,文化就是一个大的符号系统。③表情包作为图像符号区别于单纯的图像,需要特殊的语境才能被解读。例如频繁出现在“FB表情包大战”的“茶叶蛋”④,是作为一个梗才能被理解,才能使人体会到其中的幽默和讽刺。因此表情包作为一种图像符号,被解读和使用的前提就是基于共通的文化符号系统。其一是众所周知且能在表情包中被用来表意的公共事件,其二是人类在表达情绪方面所共通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这与传统的传播学上的图像符号所突出的特色——例如强烈的色彩、夸张的构图、贴近生活现实易于被理解所不同,表情包作为一种符号所产生的意义就是建立“密码”,掌握“钥匙”的人才能够体会其中的意义。因此,是高度契合新媒介双向沟通的特色因而具备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表情包作为一种符号的政治意义也得以显现——讽刺、游说与联结。
这在内容上或许与刊登在传统媒体上的漫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表情包不同于漫画这一单向度的宣传手段,表情包的传播途径是多向度的,由主动的收藏和使用所自我筛选、构筑出的社会通用的、具备强大生命力表意系统。尽管其作为叙事系统所体现出的荒诞、夸张、搞笑使其并不具备官方宣传的意义,但是作为自下而上的表意工具,它的政治意义体现依托于新媒体上相关的网络公共事件。
并且作为媒介的一种,网络自媒体作为公共平台存在关键字屏蔽机制。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奎尔曾指出: “这种框架意味着媒介组织也是社会机构。在不同程度的自愿和明确承诺下,这种社会机构履行着直接赢利目标之外的特定重要公共任务。无论媒介有没有承认这点,在开放社会中的民意通常都会期待( 整体) 媒介在信息、宣传与文化上为公共利益服务。”⑤表情包作为图像的一种,恰好规避了网络上的敏感词屏蔽机制,因此也多与某些政治话题产生联系。例如“不交450谁也保不了你”、“大字报表情包”等。这些在文字上或许显得有些政治紧张度的话题,在表情包这一滑稽而荒诞的表意系统中,因被先天打上了不正式的标签而显得无所顾忌。因此,值得考虑的并不是表情吧能否作为政治参与的表意工具——在自上而下的政治活动中无需我们的考虑,需要思考的是表情包和政治参与的结合究竟是具有民族情怀的爱国行为还是娱乐至上的消费主义。
四、表情包在政治参与中的正负影响
1、 强大的号召力构筑了群体优势
我们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表情包通过强大的感染力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些群体活动当中。原本的表意手段到了最后变成了“斗图”和接力。在新媒介这一高度平等和自由的平台当中,人人都具有发言权,围观和关注构建了公共空间的发言优势。充满张力的表情包因其夸张、荒诞和幽默的特色使得越来越多围观的人也参与到其中。
2、 加强身份认同与联结,形成短暂的情感共同体
两岸关系可以算得上是极为特殊的政治话题。因为事件的参与方之间既存在对立——一个中国和台独观念上的差别,又存在共通——同文同种,无法辨别的血脉渊源。因此,表情包作为图像符号,在这两次群体事件中所表达出来的并不是其最为突出的反讽和幽默,而是其在符号系统中作为表意工具被理解所前置的身份认同和联结,使得参与其中的两岸同胞在争吵和口水战中反而达成了情感共同体,“吵出了感情来”。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待某些发生在自下而上的、说服性远高过对抗性的政治表达中,图像符号比文字叙述更加具备生命力与张力。
3、 加剧群体极化,放大政治不满
需要我们警醒的是,表情包作为新媒介下的衍生事物和政治参与的结合会通过群体极化来放大政策不满。社会比较模型认为群体成员会极力将群体的观念表达的比群体真实的感受还要极端一点,以获得同伴的关注。而群体极化仅仅只是群体盲思(group-think)这一思维方式的一种结果。群体盲思这一概念由贾尼斯(Irving Ja-nis.1982)创造,用以指决策群体具有过滤掉不中意的观点使其保持一致,尤其是让它与领导的见解一致的倾向。⑥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近些年对春晚的抨击和批判。春节联欢晚会本身就是针对一般大众的娱乐联欢节目,因其大众性的要求,所以本身并不是具有高层次艺术和审美标准的节目,近些年网上众口一词的差评就是群体极化的体现——评价人的艺术水平和鉴赏标准未必超出了春晚的水平,但是在群体盲思的思维方式下,形形色色的人几乎发出了相同的声音,仿佛有人在群体的背后用指挥棒发动了总攻的信号。
表情包在政治表达当中极易放大群体极化,这是由其高度夸张和讽刺的特色和其流行性所决定的。谎言说够100遍就变成了真理,许多人在参与到图像符号的接力当中时并没有经过大脑理性而慎重的思考,作为政治情绪宣泄的结果往往会在无意识中造成政治文化传播上的影响。“Taiwanese”这种调侃在表情包里面看多了,即使是理智而慎重的人也会怀疑在现实中该言论的真实性,更何况网络群体中的理性总是少见而稀缺的品质。
4、 有意义的集会向无意义的狂欢的转化
俄国文学家巴赫金在分析《拉伯雷》的狂欢节时指出“狂欢节的特性是人们抽离出原来的自我,在一个看似自由的环境中获得一种短暂的集体认同和没有异化的解放状态。”纯粹的节日情绪仅仅表达了一种情感宣泄。因此有意识的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到了最后极易演化成为政治情绪发泄的狂欢。即使表情包大战在最初是抱着加强两岸理解与沟通,到了最后都演变成了水帖、刷屏和斗图。并不是所有参与到其中的人对两岸关系的发展都抱着强烈的政治意图和政治诉求,而是通过参与到这样的公共事件当中获得乐趣和政治情绪上的宣泄,来获得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
因此在事件落幕之后我们重新用理智来审视这两件事,无论怀抱着怎样的情怀和政治诉求,都无法掩盖事件本身水帖和刷屏的性质,更何况翻墙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犯罪的灰色边缘⑦。考虑到其出发点和正面效果我们姑且还能称其为有意义的集会,然而综合评判其结果和回复的平均质量,我们不无遗憾的发现,对于更多的人更像是无意义的狂欢。
五、小结
表情包的流行本身就是一种包含着自我否定与肯定的双重矛盾——它体现了现代人类在网络群体中寻求肯定的脆弱和自我表达的强烈诉求。笔者认为,这一新生事物和政治表达的结合是需要被高度重视的。新媒介不仅仅是放大了群体性公共事件的放大镜,更是我们剥离社会现象去发现社会群体症结所在的显微镜。表情包作为政治表达的手段进入我们的视野所体现的并不是目不暇接的网络文化,而是其作为政治宣泄背后所体现出的对政治参与的强烈诉求。舆论真正可怕之处并不是其作为评判体系的价值——因为毫无价值,没有比舆论更不理智的语言了——真正可怕的是舆论作为公共声音其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表情包与政治参与的结合背后的群体无意识和其体现出的脆弱的群体价值观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警醒的存在。正如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⑧两次表情包大战所中心的两岸问题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系统不过是大海之中的两滴水,然而放到作为新媒介的网络自媒体中,经由表情包的化学反应,就引发了水入油锅一般的反应。我们需要警醒的并不是水,甚至不是油锅,而是让我们一想到就心若油烹的政治发泄的宿疾在网络自媒体的时代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又会在潜移默化中通過网络新媒体对社会现实作出怎样的二次作用和再反馈呢?这正是本文所未能细细讨论的。
理论纵横
新媒介下的特殊符号及其政治表达
[注释]
①杜,FB上的“表情包”圣战:图像的生产与传播史政治参与还是狂欢?,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6.01.24
② 帝吧,原名百度李毅吧,也叫帝吧、D吧、D8,被网友戏称为百度卢浮宫,是百度贴吧人气最旺盛的贴吧,有超过2000万的用户。
③李红,董天策;符号学分析: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的新路径 ;新闻大学,2012年第一期
④ 14年误传的台北美食学院教授高志斌“大陆人民吃不起茶叶蛋”的言论曾引发轩然大波成为网络焦点红极一时。
⑤ [荷] 丹尼斯·麦奎尔著: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155 页。
⑥ 【美】社会心理学 第8版 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 乐国安 张志勇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01 P463。
【美】心理学与生活 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 王甦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0 P486。
⑦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5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互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下列信息:……”境外网页上的言论不属国内管辖范畴,一旦浏览到了,那就已经违反了这条规定。第20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有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个人可以并处 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以并处1.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⑧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01 P1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