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胆忠心的虎将刘述刚

2017-05-20 20:49施冰红
党史纵览 2017年5期
关键词:新四军敌人红军

施冰红

他从大别山深处走出来,17岁参加革命,多次身负重伤,短短4年间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红四方面军高级将领。红军时期,他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苏家埠、七里坪战斗,枣阳、新集突围,三千里转战川陕、万源保卫战,两过雪山,三过草地,铸就了他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高贵品质;抗战时期,当民族需要的时候,他不计个人名利,號召家乡热血男儿参加新四军,并历任六合县县总队长、津浦路东江北指挥部独立二团团长等职,参加了反顽、反“扫荡”斗争,为巩固仪征、六合地区的民主政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内战烽火再起,他听从党的召唤,毅然以久病之身,随新四军三师北上东北,血战3年,用生命为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献……他就是金寨籍传奇将领刘述刚。

从红军战士到副军长

1910年9月11日,刘述刚出生于大别山深处金寨县斑竹园镇河湾村一户贫农家庭。全家13口仅靠父亲刘作立租种地主的贫瘠山田为生,一年忙到头,全家人都填不饱肚子。刘述刚自然没钱上学,9岁就去给人家放牛,14岁那年被父亲送去学裁缝。

此时的斑竹园,是商城县农民运动的活动中心、鄂豫皖地区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之一。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1927年6月,17岁的刘述刚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3月,参加了苏维埃农民自卫军。1929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同年5月,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夏节起义,并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九十七团四连的一名战士。此时,他改名为刘世模。

放下木尺、针线,扛起大刀、钢枪,总要有段适应的日子。然而生性倔强的刘述刚,凭着自己心思缜密、善于观察、作战勇敢的特长,当兵不到一个月,就得到上级5块大洋的奖励。在随后攻克商城县城的战斗中,他初次展露了自己对战争艺术的悟性。

这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大雪纷飞,群山披银,红三十二师突袭商城县城,刘述刚冒着枪林弹雨,冲在队伍的最前列,他和战友一起,砸碎铁锁,打开县衙牢房,把关押的穷人放了出来。被解救出来的许多穷人随即加入了红军。

1931年4月25日,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期间,时任十一师三十三团二营六连连长的刘述刚,随部进攻六安县独山镇。是役红军歼敌1个多团,缴枪1000多支,并迫使国民党军当日全部退出皖西革命根据地。战后统计战果,六连伤亡最小,毙敌最多。

1931年9月,刘述刚所在的三十三团奉命直插潢川县仁和集、南亚港、北亚港等地。南亚港附近驻有国民党二师汤恩伯部、十二师曾万钟部和部分地方反动武装,并修筑有防御工事。24日拂晓,二营营长王泽先率领全营和机枪连一个排部署在南亚港到北街路东一座丘陵山冈上。刘述刚率六连在右翼。战斗打响后,王泽先被一颗子弹打中胸部,他随即命令刘述刚代他指挥。此时,国民党军和反动会道门红枪会成员夺得了红军一面旗帜,正得意忘形,如蜂子出笼似的向红军阵地拥来。危急关头,营部号兵吹起冲锋号,刘述刚率领全营战士步枪、机枪一齐射击,手榴弹如冰雹一样砸向敌人,打得敌人嗷嗷喊叫。红军指战员端起上好刺刀的步枪,冲向敌人,敌人来不及反抗,拼命往回跑。刘述刚果断命令:四连抢占南亚港北街围子,不让敌人跑掉;五连立即占领街东北的小山头,控制到潢川城去的大路;六连和机枪连支援四连的进攻。战斗一直到下午5点钟才结束,全营共缴获50多支枪和几十箱子弹,还有不少梭镖、大刀,并歼灭敌十二师一个团和地方红枪会。南亚港、北亚港、仁和集大片苏区得到恢复。

1932年3月底,苏家埠战役打响。此时刘述刚已是二营营长,连日征战的他尽管十分疲惫,但在做战斗动员时,他仍然鼓励大家说:“同志们,仗打拼的就是一口气。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能取得胜利!”3月31日,敌四十六师师长岳盛宣率两个团和一个手枪队孤注一掷,急来增援被围的苏家埠和韩摆渡之国民党军。红三十三团首先迎战敌人。一营佯攻马家庵,敌人果然中计,叫嚣着:“活捉红军!”漫山遍野追过来。刘述刚率领二营,已埋伏在小河南岸的树林里等候多时。见到敌军一进入伏击范围,各连立即同时开火,子弹如雨,手榴弹如雷,在敌阵中倾泻爆炸。紧接着,刘述刚和全营战士如猛虎下山,刺刀、大刀一起上,在河沟里同敌军绞杀到一起。二营的这股杀气,最终让岳盛宣崩溃了,带着护卫匆忙逃回六安县城,再也不敢出城门一步。战斗从上午10点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血战5个小时,仅三十三团就俘虏敌军200多人,缴获步枪200余支、驳壳枪100余支,还有大批子弹。三十三团因作战能攻善守,屡建奇功,被鄂豫皖中共中央分局军事委员会授予“共产国际团”红旗。

同年5月,红四方面军转战至有“敌人堡垒”之称的麻城。敌人据城死守,红军久攻不克,数万大军被敌人拖在麻城一带。这时,刘述刚提出攻打靠山店,为红军赢得制高点的建议,此方案被上级批准。为确保奇袭的突然性和隐蔽性,刘述刚带着两个连,在险峻的山岭间急行军40多公里,在下半夜潜到敌人据点前,俘虏了两名哨兵。刘述刚让一个年纪大的俘虏带队,把正在熟睡的敌营长、副营长从床上抓起来,然后悄悄进入敌士兵睡的大房间,抱走挂在墙上的枪。“红军来了,缴枪不杀!”睡梦中惊醒的敌士兵,只能束手就擒。战斗不费一枪一炮,未伤一兵一卒,俘虏国民党军一个营。

麻城战役期间,红军舍弃了当地人常走的捷径,逢山开道,硬是辟出一条进攻路线。三十三团进到距离敌人阵地不到200米的时候,刘述刚下命令:不许说话,不许吸烟,动作要轻。两军越来越近,对面敌人的说话声都能听到了。敌哨兵的手电灯光一遍又一遍地扫过荆棘丛生的山坡,始终没发现埋伏在那里的红军。凌晨4点,总攻开始,余家湾山头顿时枪炮声大作,喊杀声震耳欲聋,红军战士迅猛扑向敌人阵地,边跑边扫射,子弹、手榴弹穿过密林飞向敌军。敌军被突如其来的进攻惊得丧魂落魄,来不及穿衣裤就仓皇奔逃。慌乱中,在红军战士“缴枪不杀!”“红军优待俘虏!”的喊声中,两个营的敌人向红军缴械投降。还有一个营的敌军,摆出战斗队形向三十三团一营围攻上来,离一营的阵地越来越近。危急时刻,刘述刚率部队从一营的右侧迅速直插过去,拦在了敌人前面,指战员们亮出刺刀,与敌军展开肉搏。敌众惊恐万状,狼狈逃窜。敌主力被击溃后,敌指挥所被压缩在狭小的山沟里,刘述刚带着战士们一起冲锋,活捉了敌四师十旅旅长杨杰。红十一师政委李先念了解最后的战况后,夸道:“还是三十三团打得好,打得猛。”

就是凭着这股能打善打、打得好打得猛的作风,刘述刚先后被任命为红四军连长、营长,第十一师三十三团副团长、团长,第十二师师长,红四军副军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

1936年4月翻过雪山后,红军继续向西疾进。在藏族地区,许多红军战士患上伤寒病,时任红四军副军长的刘述刚也因积劳成疾病倒了。他发着高烧,昏迷不醒,危在旦夕,被红军战士们抬着艰难行进。幸运的是,经过随红四方面军行动的中央红军医院院长傅连暲的精心治疗,他最终脱离了险境。此时,红四方面军进行整编,战事不多,按照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建议,刘述刚病愈后即到红军大学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他的军事理论和文化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刘述刚的履历表里,记录着这样一段话:“1936年春入红大高级班学习,后由红大转至抗大,到38年3月卒业。1938年3月请长假回家9个月。”其间发生“红大风波”事件,他受到不公正待遇。在“处分”一栏中,写着:“1937年,因反张国焘斗争,党内被开除党籍,后党中央宣布取消处分,恢复党籍。”

百战名将再出山

1938年底的一天,大别山深处金寨县的一个小村落,倒马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带着多处枪伤的刘述刚坐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此时,他已改回本名,隐居在家乡金寨快9个月了。虽然和乡亲们一样过着清贫的日子,然而他却没有平民百姓的那份平静与轻松,戎马多年养成的战争敏锐性,让他始终关注着全国战局。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合作明朗化,他昔日的战友大部改编为八路军,而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在中共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中,坚持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成立一个军,并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于大江南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0月12日,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与中共中央达成协议,宣布将南方8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作为一名曾指挥千军万马的战将,此时刘述刚的血在奔腾,心在跳动,他多么想重上战场,与日本侵略者一较高下啊!

正在这时,村口出现几个人,他们拦住一个孩子,似乎要找村里的什么人。刘述刚站起来,向他们望去,来人顺着孩子指的方向冲着他大步走来。

是谁?是谁能到这大别山深处的小山村,来寻找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红军战将?透过清晨的薄雾,他努力辨认着,远远看去,来人似乎是李先念。

“世模!”

“哎呀,先念!果然是你!”

“快跟我走吧!”

“到哪儿去?”

“回部队,到新四军。”

“打鬼子!”刘述刚二话没说,连夜就跟李先念到了新四军四支队。

原来,新四军刚成立不久,急需大批有经验的干部。当知道红四方面军的这位老战友正在家乡养病后,李先念就亲自出马,把这员赫赫战将请到了新四军。李先念明白刘述刚心中最大的疙瘩,当即向中央报告:“刘世模(刘述刚)同志已病愈归队。”中革军委复电:“欢迎刘世模(刘述刚)同志归队。”

战时无需多言,一来一往两封电报,刘述刚重新跃马疆场。这位当年在鄂豫皖和川北叱咤风云的战将,到新四军不久,即表现出不同凡响的组织能力和超人的影响力。利用自己在家乡的威望,刘述刚短期内就号召了1000多人参军。对当时不过万人的新四军来说,这是一股重要的生力军。这些刚放下锄头的农家子弟,在刘述刚的带领下,厉兵秣马,抓紧战前训练,短短几个月,就成为了颇有战斗力的抗日战士。

1940年,在新四军活动的苏北地区,各地纷纷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根据中原局和津浦路东省委的指示,采取主力部队地方化和主力部队选调有作战经验的干部充实到地方武装的方法,加强县、区武装的领导和建设。此时,刘述刚正在从事训练干部的工作。他以一个个亲身经历的战例,向学员们传授如何组织部队、如何攻、怎样守。随着一期期训练班开学、结业,经过训练的指挥员充实到一线部队,使一线部队的组织、指挥、作战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1940年初,刘述刚接到命令到六合县组织部队,巩固新生的抗日政權。他毫不犹豫,放下刚刚熟悉的工作,满腔热情地奔赴新的战斗岗位。

牛刀小试大刀会

此时的江北重镇六合县,成立了县常备总团(又称“县独立团”),下辖3个连,后扩充到5个连,有300余人、100余支枪。团政委由六合县委书记黄国华兼任,刘述刚担任团长。

因为毗邻南京,六合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直接威胁着侵华日军大本营和汪伪统治中心所在地南京的安全。1940年5月,日军从苏南调渡边、大竹两部与六合、来安两县的日、伪军计千余兵力,于14日分别从程桥、雷宫、施宫分3路对六合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竹镇进行“扫荡”。

新成立的县常备团,人员新、装备差,很多战士手中还拿着土枪、大刀。双方实力悬殊。这仗怎么打?久经沙场的刘述刚,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强敌,决定不能与敌人硬拼,而要用“麻雀战”袭扰敌人,阻滞敌人的进攻势头。

他把部队分成三五人一个个小组,声东击西,这里打几枪,那里甩几颗手榴弹,让敌人搞不清哪里才是进攻的目标。待到敌人筋疲力尽之时,15日上午10时许,刘述刚命令所有“麻雀小组”重新集中,于竹镇南五里墩阻击敌人。

终于到了硬碰硬的时候。敌人的前锋是伪军,刘述刚决定先拿这些“二鬼子”开刀,枪支弹药不够,难不倒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他。照例把敌人放近到30米内,一排枪打过去,先撂倒十几个;等敌人近前了,他一跃而起:“同志们,杀鬼子!”战士们早就听说刘述刚当年“不怕死”的威名,团长都杀出去了,自己怎么能落后?于是,一团人举着大刀、梭镖,嗷嗷叫地冲进敌阵。

伪军平时欺负老百姓惯了,哪见过这种白刃战的架势。顶了不到10分钟,就仓皇而逃。刘述刚的这次“亮剑”,为县委、县政府和竹镇群众安全撤退赢得了时间,他也带着部队从容突围。

竹镇阻击战打出了独立团的威名。于是,除掉当地地主武装侯香远的任务,也交给了刘述刚。

仪征、六合边界侯家营的恶霸地主侯香远,控制着23个联合会组成的大刀会,打着自卫保家的旗号,称霸一方,欺压贫苦农民,打击革命群众,敌视抗日力量,成为国民党顽固派的别动队。早在1939年8月,侯就指使大刀会在仪征、六合地区围攻新四军江南支队四团参谋陈击冲率领的侦察班,并将陈杀害。

1940年3月19日,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部集中8个团的兵力围攻半塔集地区。半塔集新四军第五支队留守机关及部队仅有1000余人,情况十分危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和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闻讯,当即令半塔集部队固守待援,并令在仪、六地区活动的苏皖支队和江北第五支队东援,挺进纵队西援。接到命令后苏皖支队主力日夜兼程,在王店集、莲塘一带,猛击韩德勤部的第十九、二十团,和其他驰援部队一起,粉碎了顽军3000余人的围攻。

乘苏皖支队北上追击敌人残部之机,侯香远纠集大刀会千余人,进攻仪征月塘抗日游击队,并策划进攻留守四合大井赵的苏皖支队政治部。苏皖支队闻讯后,派一个连星夜赶回,击溃围攻的大刀会。

侯香远罪行累累,时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独立二团团长的刘述刚早就想割掉这个毒瘤。7月初,侯香远与其大刀会的师爷合谋,集中2000余人向驻东沟的独立二团一个连队发起进攻。东沟区委书记张维、区长秦超及独立二团的连长考虑到大刀会会员多数是被胁迫与受蒙骗的农民群众,为避免伤及无辜,命令连队和区分队主动撤出。

此时,刘述刚率另一个连队到达东沟奶山东面。当时他们并不知大刀会已占领东沟,即吹号和驻东沟的连队联络。侯香远听到号声,妄称这是新四军发动进攻的冲锋号,蛊惑大刀会会员冲向奶山。

刘述刚对他们一再宣传告诫和退让,仍无济于事。在最后退到了奶山顶无法继续退让的情况下,刘述刚决定,要打掉这伙地主武装的气焰。部队一个反冲锋,就击毙了几个大刀会大头目,其余的见势不妙,赶紧跑了。刘述刚率部乘胜摧毁大刀会老窝侯家营祠堂,缴获步枪20余支,大刀千余把。侯香远带着师爷和少数顽固分子逃跑,投靠仪征日伪。

刘述刚深知,大部分大刀会的成员其实都是受蒙蔽的穷苦农民,无非是为了混口饭吃,在当地有个靠山,才走错了路。刘述刚利用胜利的余威,對大刀会成员展开强大的政治宣传。很快,大伙认清了侯香远的狰狞面目,纷纷退会,顷刻间侯香远苦心经营的联庄会、大刀会土崩瓦解。

打跑侯香远,清除其反动武装既为地方群众除了一大祸害,也为东沟区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等工作开展清除了大障碍。独立团在刘述刚的率领下,经过战火的锤炼,成为新四军在津浦路东的一支劲旅。

1943年底,刘述刚被累累战伤及肺结核折磨得筋疲力尽,经常发烧、反复咯血。在组织再三劝说、张云逸亲自下令下,他才转入休养。他的职务由饶守坤接任。

久病之身赴东北

1945年,抗战胜利后,内战烽火再起。为了崇高的信念和人民的利益,刘述刚听从党的召唤,毅然以久病之身随新四军北上东北,参与了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大决战。

在东北期间,刘述刚先后任辽吉五分区副司令、辽吉一分区司令员、辽吉军区保安第二旅旅长、辽吉纵队独立第二师师长、东北军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二十师师长。期间,他组建部队,协助建立地方政权,巩固后方根据地;他率部参加了新民、公主屯、打虎山等战斗和著名的两次四平战役。由于他机敏、沉着的指挥,屡战屡胜。1948年3月,在“四打四平”时,刘述刚于指挥岗位上突然大口咯血,被强行抬下火线。从此,他进入长期的修养阶段,悲壮辉煌的军事生涯画上了句号。

1952年,刘述刚在武汉病逝。他用自己的高风亮节,彰显了对革命的赤胆忠心;他用功勋卓著的战绩,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他用自己战斗的一生,描绘出一幅壮丽的人生画卷;他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照亮了后人前进的道路。

(责任编辑:吴玫)

猜你喜欢
新四军敌人红军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新四军与新中国”征文与研讨活动参考题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十送红军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向百家图书馆赠送《新四军全书》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