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媛 青岛科技大学
中国的山水画有着厚重的文化沉淀,画家们通过种种手法表现,向后人传递着情感、意境与气韵。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较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画风迭变,画派繁兴,画家们既吸纳了前人的笔墨技法,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所提的四位明清画家分别是奠定“南北宗论”的董其昌、董氏的好友赵左、“海阳四家”之一的查士标以及“清六家”之一的王原祁。
该洒金笺本山水图册(见图1)纵48厘米,宽68厘米(×7)。
图1 明董其昌洒金笺本山水图册
本册共七页,每页多临古人笔意写自己胸中的江南秀美风光。所绘江南山水丘壑,或以倪瓒笔意写出古媚静谧之意,或以米家山水的横点皴表现云雨微茫之趣。坡石上丛树、树干以湿笔略勾,叶以浓淡的润笔横点,渲染出江南秀润风光。董其昌的此册山水画图绘峰峦重叠,林木葱郁,屋舍点缀其间。构图紧密,兼用平远与深远法,讲究开合起伏。干笔、湿墨并用,青绿、浅降结合,多种画法融合。格调清秀精致,高逸淡雅。画家运笔疏淡,用墨细润,具秀逸清幽之气韵。
董其昌作画追求写意,使磅礴如虹的山水更富浪漫色彩,他亦擅长书法、诗文,常绘后题以诗文。因此,他的作品诗、书、画相映成趣,极具特色,是文人画追求意境的典范。
明赵左纸本墨笔山水图册(见图2)纵40厘米,横53.5厘米(×24)。
图2 明赵左纸本墨笔山水图册
此十二页山水,乃赵左平时习作,画不落款,只盖“文度”“赵左”等小章。对开则是董其昌的题诗、观语。所画山水多江南风景,风格近似倪黄,清润飘逸。他创作的墨笔山水图册,景物大多较为繁复,画烟岚云雾流动于层峦叠嶂、坡谷幽溪涧,并以斜径、溪桥、房屋、树木,掩映穿插。在笔墨方面,或用浓、湿、浅、淡的墨色染出山峦向背,同时渍出浮动的白云;或作浅绛设色,与笔墨的运用相融。赵左善于烘染,在树木等的刻画上立体感强,风格细润,他主张要得所画物象之势,应取势布景交错而不繁乱。
赵左与董其昌有着长期的书画交往,是翰墨挚友。《论画绝句十二首》中有“隐君赵左僧珂雪,每替香光应接忙。泾渭淄渑终有别,漫因题字概收藏”之载,由此可知,他也是董其昌的重要代笔人之一,从侧面反映了赵左在绘画上的功力确实不凡。
清查士标纸本设色山水册(见图3、图4)纵20.8厘米,横15.9厘米。
图3 清查士标纸本设色山水册(一)
图4 清查士标纸本设色山水册(二)
此图册墨笔或设色共十二开,画有树石远岫、草亭茂树、松岩涧泉、溪边垂钓、小桥行人、坐听秋风等。图册的第七幅,图中繁复的景致由近及远逐层推进,扩展了画面的进深空间。近景表现杂木、小桥、行人、屋宇等细碎物象而为“散状”。远景表现山峦起伏,林木苍郁,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景象。图中山石的形体,先以线勾出轮廓,再以侧锋作疏朗而清晰的竖式皴擦,然后以清淡古朴的墨色晕染。树叶的表现方法丰富,或以长短线条表现,或以笔尖戳点,形态灵活多变。此图笔法疏简,用墨恬淡,风神懒散之趣溢于笔端。
图册的第十幅,图前部分绘疏林缓坡、浅水平岑、一河两岸的景致。近景的树木株叶秀整,四面出枝;远景的山峦起伏绵延,扩展了左右空间。画中景物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笔墨疏简,风神闲散,意境荒寒。书法布白稀疏,线条粗细对比明显,运笔变化笔锋,粗笔凝重,细笔灵活。
清王原祁纸本墨笔山水图轴(见图5)纵84.3厘米,横46.7厘米。
此图轴用平远法写山峦之连绵起伏,坡石回旋。山势巍峨横卧于整个画面,高崖峻壑,云树丛林,充满其间。山道弯曲盘绕,亭落草舍,依势修建于深壑中。整图草木葱茏,溪流从岩石间涌下,形成近处所环抱的一湾清水。山麓间小路弯弯,几簇重叠交柯的大树掩映着溪水旁的水榭草堂,十分幽静。此图用笔变化多端,有尖笔,有秃锋,或用干笔皴擦,或用湿笔披麻,笔势潇洒,墨色苍润。作品气闲神定、稳健工整、笔墨纯熟。受董其昌、黄公望等前人的影响,他强调笔笔有出处,着重笔墨意蕴和严谨的布局,构图与造景参悟古法,形成古拙醇厚的画风。
清王原祁纸本青绿山水图中堂(见图6)纵129.3厘米,横79.3厘米。
图5 清王原祁纸本墨笔山水图轴
图6 清王原祁纸本青绿山水图中堂
这幅画近写山脚下起伏错落的坡石上,几棵高大的松树风姿秀挺,湖水平似镜面,山峦随势层层远去,若隐若现。远景是连绵的山岭,危崖峭壁巨卵林立。溪水两岸,坡石堆叠,树木丛生。峰势回转,山腰弥漫着烟岚,不见谷底,画面较为分散,但吻含自如,整图不见人影,处处寂然无声,却意境空旷。整幅画面由水面、山峦、云海、房屋、茅舍、水榭等构成节奏鲜明、变化丰富又相互照应的大景观,既具温和秀雅之致,又具苍茫辽远之势。画中山石干湿并用,设青绿之色,以大小披麻皴画出,笔法松脱而又坚实,山石叠加繁密,但又整体而不显堆积,画面表现出一片青翠明丽的景象。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六幅馆藏明清山水画,这六幅山水画各有特色,彰显了明清时期我国山水画的繁荣,笔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些饱含作者情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