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透视镜
通过一轮、二轮的复习,面对日益临近的高考,同学们还缺什么?笔者认为在最后的阶段,同学们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缺少的不是解题技巧,而是综合性思维的能力。
比如“河西走廊城市与交通之间的关系”,是描述成“城市聚落沿交通线分布”还是“交通线连接着城市聚落”?从分布形态上来说,其实这两种表达方式都是没有问题的,但两者的实质却不同,这里面有一个因果的逻辑问题:如果是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交通线(铁路、公路),那就应该表述为“交通线连接着城市聚落”;如果是先有交通线(铁路、公路),后有城市(聚落),那就应该表述为“城市聚落沿交通线分布”。
二、破解困局刀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同学们对概念理解不全,对原理不熟悉。破解这一困局的方法就是回归概念和基本原理,体会其实质,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
1. 梳理内容脉络,提高综合能力
回归基础不是简单地把归纳好的东西重新背一遍,而是要尝试去梳理、归纳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如果把教辅上的或者老师归纳好的知识结构背一遍,你将永远也不会清楚里面的道理;但如果是你自己归纳、梳理的知识,就算只有50%是正确的,那你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了联系,提升了能力。
2. 巧做题、多思考,建立学习理念
在高考的冲刺阶段,如何用好时间进行高效的复习呢?同学们在心理上要做到沉着冷静,要树立“做十道题不如想通一道题”的学习理念。
(高考题)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玫瑰花生产国。读图1,完成1~3题。
1. 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 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 地形较平 B. 降水较丰沛
C. 气温较高 D. 土壤较肥沃
2. 哥伦比亚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采用( )
A. 公路运输 B. 铁路运输
C. 航空运输 D. 海洋运输
3. 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玫瑰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玫瑰花市场的优势在于( )
A. 运费低 B. 热量足 C. 技术高 D. 品种全
参考答案:1.C 2.C 3.A
从做题的角度来讲,这几道题的难度不是很大。但如果同学们对这几道题进行思考,就可以悟到高考题的命题规则,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思考分析
首先,同学们要明确题目想考什么,也就是题目的立意是什么,由此,笔者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所考的是产业活动,那么这些产业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怎样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答案:获取经济效益;通过降低生产成本的手段来实现;紧扣时间、空间的地理学科特征。)
其次,所给的文字和地图给了同学们哪些有用的信息?
(1)文字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为:
①时间:每年的2月14日;②空间:从哥伦比亚进口鲜切玫瑰花;③墨西哥跟哥伦比亚之间有竞争。
(2)通过图中信息,同学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再次,同学们能否变换设问的角度呢?如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条件有哪些?为什么鲜切玫瑰花运输采用空运?经过这么一改,参考答案就不同了。(答案:海拔高、纬度低,气候湿润、变化小,适宜鲜切玫瑰花生长;地价低;劳动力廉价。鲜切玫瑰花需要保鲜;鲜切玫瑰花的附加值高。)
三、重温经典题
1. 梳理、联系、延伸基本概念
由于目前的考试题大多考查某个地理现象的成因与影响,导致同学们出现只背“原因与影响”的情况,最后的结果是同学们不知道概念是什么,但能背出一些与这一概念(地理现象、地理事物)有关的成因与影响。比如“洪水”这一概念,许多同学说不清什么叫作洪水,但能说出几点洪水的危害和产生洪水的原因。如此,就会存在两个缺陷:一是背不全;二是不理解,容易张冠李戴,不会应用,在答题上表现为千篇一律。如在回答有关华北平原多洪水的原因时是这几点,而在回答南方地区多洪水的原因时也是这几点,在回答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发生洪水的原因时还是这几点。尽管能蒙上几分,但同學们要想获得高分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同学们能从“洪水”的概念出发,进行梳理后,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一步:理清洪水的概念
通俗地说,“洪水”就是河(湖)水满出河(湖)床的现象。这样一来,很自然地带出另外两个概念:“枯水”和“丰水”,并将“洪水”与“丰水”进行了概念的比较。
第二步:从概念出发,梳理成因和影响
也就是自我提问两个问题:第一,水为什么会满溢出来(成因)?第二,水满溢出来以后会怎么样(影响)?
第三步:概念的联系拓展
洪水属于自然灾害的一种,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当某一自然现象(存在)对人类有利时,就称其为自然资源;而当它对人类有害时,则称其为自然灾害。
2. 把握核心概念,梳理知识结构
以模块3第一章为例(湘教版)。第一步:在课本找出该章节的主要概念;第二步:抓住核心概念;第三步:构建概念之间的联系;第四步:将概念分类打包;第五步:连接、延伸、扩展概念。
3. 抓住核心知识,进行延伸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也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如果找准一个点,就可以把自然地理的主要核心内容联系在一起,这个点就是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的意义在于通过各个环节联系了各大圈层,产生了多种天气现象,塑造了地面形态,进行了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实现了水资源的更新。如图3所示:endprint
4. 结合区域应用的发散性联想
同学们要学会联想,并且要尝试联想,培养一种发散性的联想思维。比如针对“太阳辐射”这一概念,同学们可以做如图4的发散性联想:
在这里,笔者将这些联想归纳如下:
(1)原因联想。由太阳辐射联想到纬度、海拔、云量等影响因素。
(2)分布联想。由影响因素分别联想到与之对应的典型地区:海南、西藏、新疆。
(3)综合联想。由新疆联想到昼夜温差大,由此联想到该区域的综合特征。
(4)同质联想。联想到类似的气候——地中海气候。
(5)异质联想。联想到温差小、气候温和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6)比较联想。联想到三种气候下的农业特征的比较。
通过一个点(一个概念)进行发散性联想,就可以从一个区域跨到另一个区域,把原本似乎毫不相干的地理事物联系在一起。
5. 形成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尺度格局观
地理有一个特有的学科特征,就是时间与空间的尺度格局。看上去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尺度下所展示出来的地理事物也许是截然不同的。
如向斜与背斜。如图5所示,一般教辅上都描述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种说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没有考虑空间的尺度问题。如果同学们对图5的这组向斜、背斜赋予不同的尺度,那地形特征就完全不一样了。
(1)当尺度为10km~102km时,可以描述为山和谷。
(2)当尺度为103km时,应该描述为高原和盆地。
(3)当尺度为104km时,描述为海洋和陆地比较恰当。
另一个例子就是很多同学区分不出“海陆风”和“季风”这两个概念,认为它们俩是同一回事。形成海陆风和季风的地理原理确实是相同的,它们都涉及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它们的不同在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不同,从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如图6所示,这是两个不同尺度系统的嵌套,季风环流是海陆风的背景。
有了尺度的概念后,同学们就能理解台风的路径了。台风是一个尺度较小的天气系统,它被放置在尺度大得多的季风环流中,它运动的方式就是自身沿逆時针转动,同时又被东南季风从海洋带向陆地,有点类似于河流中的一个漩涡的运动方式。
6. 每日必看地图
地图的重要性在于高考地理试卷中肯定会出现地图,如果同学们不能准确地判断所给的地图,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得再好都会美中不足。同学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地图必须天天看。地图是背不出来的,而是一种“看多了就脸熟”的感觉。
(2)像用词典一样用好地图。如果方法不当,即使你每天看地图也不一定能对试题做出准确的判断,但如果我们把地图册当成一本词典,随时查阅,效果就会很好。比如在最后阶段看书或者做题的过程中,碰到不熟悉的地名或地理事物时,想办法在地图上找到它,在找的过程中,你会对地图越来越熟。endprint
求学·文科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