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芳芳
桃花源里人家
——徽州传统民居的文化与艺术
文/曹芳芳
魏晋以来,北方战乱频仍,世族南迁,位于安徽省南部山区的徽州成为人们乱世避祸的“世外桃源”。古徽州一府六县,境内山清水秀,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形成了崇文重教的儒家文化氛围。明清徽商富甲天下,以雄厚的资金在故里造宅第、修祠堂、建牌坊,遗留下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徽派民居群落,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百余件(套)与徽州传统民居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物,这些文物大部分甄选自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少量来自于广东省博物馆的珍藏。展览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天地有道 心归自然”,主要展示了徽州民居与村落所处的大环境、选址规划与营造理念;第二单元“神工意匠 徽州三雕”,展示木、砖、石“三雕”艺术,展品重现了徽州传统民居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与文化艺术,体现了良好的生态文明,综合展示了徽州古建筑的魅力。
图1 徽州古村落的优秀代表—宏村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古老的徽州在青山绿水、旧城古村间,似一卷水墨画静谧的躺在历史长河中,却又时常呈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春风里。如此的人间美景离不开自然力量的神奇造化,更离不开古徽州人千年的调和与营造。
徽州人崇尚自然,在规划建设家园时,就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为愿景,大处着眼山川形势,小处致力移景于室,这里的人家粉墙黛瓦、云树烟芦、平静祥和、氤氲古意。
一、山水天成
徽州地区四面群山屏列,溪水回环,黄山、齐云山群峰耸立,新安江、阊江波流清沏,这里山水天成、风景如画。千年前,北方士族躲避战乱,辗转至此,这片世外桃源般的土地让他们停下了脚步。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对她产生了恋慕之情,用文字和图画记录下这人间仙境的不变沧桑。
图2 氤氲古村(黟县摄影筹备委员会供图)
图3 清 丁俊 黄山图册 33.2cm×27.2cm×8 安徽博物院藏
二、无梦到徽州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从这句描绘古徽州地形的谚语中,不难体会徽州先民在筑城结村时选址的艰难。然而,古徽州人正是在这峰峦掩映、川谷崎岖的地理环境中,察山川之势,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枕山环水,尊重天地之造化,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创造性的构建起古徽州“画里乡村”的别样风情,成就“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千古佳话。
图5 明 《歙县双桥郑氏家谱》之郑村十二景图 34cm×26cm×10 安徽博物院藏
图6 清 吴鲁衡制圆形有盖罗盘 直径14.2cm 安徽博物院藏
三、幽境别筑
古徽州人尊崇儒学,认为自然与人息息相通,和谐一致。他们在居所的方寸之间,也不愿舍弃来自于自然的馈赠。天井是徽州民居设计的“核心”,阳光、空气、雨水通过这屋顶上的一阙,实现了人与上天的交会。自然生灵同样没有因为门窗的关合而割断与人的交流,它们被雕刻在徽州人在室内目所能及的所有地方。古徽州人冀望时时处处“闻鸟音、见翠屏”,他们对于自然的热情来自心灵的向往。
图7 徽州古窗
图8 徽州天井
1.建筑构件
自然题材的建筑构件在徽州古民居中随处可见,远山近石、河川溪流、青松翠竹、花鸟鱼虫均被借景于室内,雕刻于房梁、门窗之上。独坐屋内,远视空蒙山色,近观丛丛花木,日月星辰、草木鸟兽、花香虫鸣、溪水潺潺,交织成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妙境,自然之趣不需多言。
图9 清 木雕鱼纹雀替2件 长42cm 宽19.8cm 高17cm 安徽博物院藏
图10 明 荷鹭图砖雕 长31cm 宽18cm 厚7cm 安徽博物院藏
2.家居陈设
在徽州人的床前案头,同样能够感受到他们亲近自然的渴望。他们对于喜爱的艺术以及艺术散发出的美的氛围,有着感受自然、师法自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审美追求。不论是家具摆件,还是文玩清供,多借名山胜水之景、田园自然之趣,为自己构建起一方平和、宁静、恬淡、纯朴的“别境”。
图11 清 鱼荷随形歙砚 长24.5cm 宽19.4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3.厅堂复原
徽州厅堂中,或举行家庭祭祀、喜庆活动,或会见宾朋、长幼教谕,更是日常家庭生活的主要场所。它不仅具有强烈的实用功能,其端正、平稳的对称式布局,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稳定、和谐的感觉,而且体现了徽州人遵循儒学中庸的原则、追求道家天人合一的境界。
图12 清 红木太师椅 长56cm 宽65cm 高104.5cm 安徽博物院藏
图13 清 木雕龙凤嵌玉桃小屏 宽15.3cm 高25.5cm广东省博物馆藏
徽州“三雕”艺术特色鲜明,各逞俊逸。木雕撑栱、雀替、梁柁等建筑构件,功能虽同,形态有异,图案造型丰富多彩。石雕多用于建筑物的基座、柱础、漏窗等外部装饰。砖雕多用以装饰门楼门罩,题材广泛,山水、人物、园景、花鸟小品,异彩纷呈。
徽州古建筑及其“三雕”技艺是传统文化背景下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代表了中国明清民间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一、徽州木雕
徽州古建筑为木结构,梁柁、撑栱、雀替、窗扇、栏杆等,皆以木雕装饰。撑栱、雀替采用圆雕技法,立体造型,内容丰富。梁柁是梁与枋结合之构件,画面有限,木雕艺人在“方寸之间”刻画了一幕幕生动的戏剧场景。窗栏板、隔扇以平面几何构图,纹样千变万化,浮雕与镂空结合,山水花鸟、草木虫鱼,生意盎然。居室之内,朝夕相对,犹如置身艺术殿堂。
1.梁柁
俗称为“元宝”,其由唐宋时期建筑的间柱演变而来。是置于梁与枋结合处、使二者共同承重的建筑构件。梁柁面积有限,造型敦实。就建筑构件而言,其实为“方寸之间”。但雕刻艺人却往往能在此狭小的空间上刻画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案或一幕幕戏剧场景,因此小小的梁柁,往往会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图14 清 木雕动物梁柁1对 长47cm 宽24cm 安徽博物院藏
2.撑拱
撑拱常用于建筑物外檐的梁、枋柱节点下,为梁、枋悬挑部位的支点,属“出挑”构件。一般梁柱结合用独木圆雕,以狮兽造型为多,而在枋柱结合部位则用琵琶撑、卷草撑等浮雕或浅浮雕撑拱。其样式为斜杆件或三角形实木件两类,故亦称为“牛腿”。
图15 木雕九世同居撑栱右侧
图15 木雕九世同居撑栱左侧
图16 清 彩绘镂雕狮子撑栱1对 长86cm 宽26.5cm 高16cm 安徽博物院藏
3、雀替
雀替在《营造法式》中叫绰幕枋,因“绰”“雀”谐音,故名。明清雀替在梁柱节点处使用,借以增大榫卯搭接长度和缩小梁间净跨距离,不仅是古代建筑力学的进步,而且与其他构件共同构成了传统建筑的整体视觉效果。徽州古建中雀替多采用浮雕与透雕技法,表现出精湛的装饰效果。
图17 清 木雕凤登高枝雀替1对 长27cm 宽9cm 高13cm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藏
4.窗栏板
窗栏板是徽州民居特有的装饰物,又称遮羞板,罩在厅堂两侧内室对着天井的窗外。它既不影响采光,又可以遮挡视线和从天井方向飘落的斜风细雨。因其正好与人视线平齐,故徽商对此处的装饰特别重视,可谓精雕细刻,往往是整幢屋宇中木雕工艺最精彩之处。
图18 清 郭子仪贺寿窗栏板2件 长94cm 高68cm 厚8cm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藏
5.门窗
徽州民居中的门窗在建筑中不仅起着隔断、装饰空间的功能,而且装饰给人以美的享受,由于门窗是徽州民居中的“脸面”,因而它们往往是木雕装饰比较精彩之处。徽州民居门窗的装饰风格和装饰纹样也是徽州文化观念和经济情况的反映。
图19 清 清代隔扇门 长293cm 宽50cm(此为单件尺寸) 共8件安徽博物院藏
图20 清 饮中八仙隔扇窗6件 长34.5cm 高104.5cm 厚5cm(此为单件尺寸)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
二、徽州砖雕
徽州砖雕多用以装饰民居门楼、门罩。其题材广泛,山水、人物、园景、花鸟小品,异彩纷呈。门楼、门罩是建筑的入口,精美装饰具有立体审美效果。很多砖雕是系列组雕,题材有民间传说、戏剧人物、地方风俗、山水楼台等。砖雕中的小品也精美绝伦,内容不仅有传说故事、山水园景,还有反映世俗生活的场景。
图21 清 云鹤砖雕 长40cm 宽30cm 厚8cm安徽博物院藏
图22 清 百子图砖雕 长38cm 宽27.3cm 厚7.7cm安徽博物院藏
图23 清 九世忠臣砖雕7件 总长205cm 宽22cm(单件长约29cm 宽约22cm)安徽博物院藏
三、徽州石雕
徽州石雕题材受材质所限,不及木雕和砖雕丰富,主要为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由于石质材料耐久,适合用于建筑的外部装饰,多用在牌坊和建筑物的基座、柱础、横梁、栏板、漏窗等构件上,实用与美观兼得。徽州石雕以浮雕和圆雕技法最为常见,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
1.门楼构件
门楼是一家一户的总甬道,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上有各种雕饰图案。门楼的高低大小、砖瓦材质、彩绘文字、和左邻右舍关系都有规定,须与身份相符。
图24 明 石雕如意水浪纹门楼构件1对 长27cm 宽16cm 厚6cm 安徽博物院藏
图25 明 石雕松鹿纹门楼梆础 长40cm 宽34cm 厚15cm 安徽博物院藏
2.梆础
梆础是用在墙根以及柱根与地面相接的部分,因容易受潮腐烂,所以徽州建筑的墙根与柱根都以石头建造,上面往往有精细的吉祥图案雕刻。
3.柱础
柱础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多用于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的底端与台基之间。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图26 明 四象方形石柱础 长42cm 宽42cm 高33.5cm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藏
图27 明 石雕夔龙纹漏窗 长84cm 宽47cm 厚6cm 安徽博物院藏
4.漏窗
漏窗又名花窗、花墙洞。它不仅起着调节空气、光线的作用,还联系着院墙内外,使平板的墙面灵动起来,使屋内屋外、院内院外形成了一种闭而不绝、绝而不断的境界。石雕漏窗的雕刻题材十分广泛,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美术形式,蕴含了民居主人的吉祥企盼。
(本文作者为广东省博物馆馆员)
责编/唐 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