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莉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小学
【摘 要】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慢慢地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入课堂之中,这就实现了学生学习地位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学习中,教师要能够以学生作为中心,创设自主的探究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进而让学生“亲近”语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自主探究 策略
语文课程必须要能够关注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握住语文学习,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以及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进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引导学生创设出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亲近语文,爱上语文。
一、合理想象,形成自主探究思维
小学生的好奇心都是非常强的,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这样的心理,培养学生一个“敢”字,积极的鼓励学生合理的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之中发现语文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三袋麦子》这样一篇文章的时候,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你看到这个题目会想到什么?麦子是怎么种出来的呢?这三袋麦子是干什么用的呢?之后,教师带着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分析文章。在这篇文章教授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发挥想象,以“第二年土地爷爷又给了( )( )( )每人一袋面粉”开头,续写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围绕文本,合理的展开想象,进而慢慢形成自主探究的思维。
二、留心观察,奠定自主探究基础
所谓观察,顾名思义就是观看,洞察,观察能力是学生发展过程中一项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充分地给予学生观察的世界,让学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进行主动的知识学习。例如,在教学《九寨沟》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呈现关于九寨沟的美丽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尽情的观察,欣赏,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给每一个图片都起一个充满意境美的名字。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一起品味美、领悟美、分享美,奠定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畅所欲言,创设自主探究氛围
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能够慢慢地形成合理性的思维,在学生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达,来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而展开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地将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有效空间。教师可以分:点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交流说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来和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学生进行评议生字字音是否读准,语句是否通顺流利。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说:你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之后教师可以让小组讨论,思考:你们想想,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通过学生的思考以及表达,很好的完成了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自主探究空间中很好的提升了自身素养。
四、质难问疑,拓展自主探究空间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的重要。”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的引导学生只解决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思考之上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探究充满深度,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首先,教师要能够鼓励学生提问。小学生本来就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喜欢问为什么,也就是说,教师需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来保证学生提出问题的自由和安全。在课堂之中,教师要和谐师生关系,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批判精神,让学生敢于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
其次,教师要启发学生提问。小學阶段的学生都是形象性思维,对于文本阅读很难深入其中,在理解上难免浅显,所提的问题会经常停留在字面上。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能够循循诱导,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思维,深入文本探究,拓宽自主探究空间。此外,教师要能够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需要认真的看待学生所提出来的任何一个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进行相应的评价,评价不能只是看问题本身是否具有价值,更要看学生是否展开了独立的思考,是否能够积极提出,从学生的思考过程入手,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进而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合理的想象,留心观察生活,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质难问疑,不断的拓展探究的空间。此外,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开展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让学生亲近语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彩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J】.学周刊,2015(16)
【2】王丽.浅谈小学语文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培养【J】.学周刊,2013(18)
【3】米丽英.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