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菊红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自主学习的理念被逐渐的推广。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能否在这一阶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从小学抓起。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学生正式学习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更深远的可能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弱,学习主要是被动进行的,学习兴趣低下。小学数学相对于小学其他科目而言难度较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是摆在当前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积极的进行教学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方法进行总结。
1 课堂导入创新,激发预习兴趣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能否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设计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阶段要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新课堂导入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第一,设定竞赛目标。教师可以将本课时将要进行竞赛的做法提前告诉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长方体”相关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内容进行竞赛方式的课前导入。课堂导入时可以这样进行:“这一节课我们将要进行长方形的作品制作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又快又好的完成作品”。同时,也可以设置问题悬念,因为,在课程导入中设置悬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引导自主学习的目的。
2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探究
小学的数学课程是小学阶段开设的课程中相对较难科目,针对小学数学的学习,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极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根据问题进行主动探究,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的分析问题,进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千克”相关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首先拿出一个南瓜和一个苹果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重,这时学生凭借日常的生活经验能够有效的做出判断;接着拿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苹果让学生进行判断时,学生凭借肉眼难以判定,接着就想到用称量的办法,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课题,让学生自主的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重量,进而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3 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小学学习阶段,学生是否能够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着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效果。由于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大都不太会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予以指导,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中将学习方法进行尝试运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会中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以掌握的旧知识为基础,积极的探索新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完善相关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的知识主动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学会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
4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可以促使学生将书本上的间接经验直接转化成直接经验,促使学生取得较高的学习效果。小学数学的内容在整个数学教学体系中属于初级阶段,相对来讲比较简单直观,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得学生体验学习中的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三角形”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或者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物体来进行三角形的构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制作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完成自主学习。
除此之外,数学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学生自主实践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学习“元、角、分”相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买东西来认识圆角分之间的换算。这样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有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 结语
新时期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充当者引导者的角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里特点,通过设定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甘肅省文县尖山小学)
青苹果·高一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