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是首清浅的诗

2017-05-19 17:46张敏
美文 2017年10期
关键词:层层小屋妹妹

张敏

每年蒲公英盛开的季节,空气中都弥漫着童年的味道。闭眼轻触,时光在指尖倒流。

小时候,因父亲工作需要,全家离开了老家,过起了在外租房的日子。记忆中的房屋像一个小城堡,由黑色砖瓦堆砌而成,屋顶由边缘向中心隆起,呈三角形,屋外紧挨着三五间相似的小屋,半圆的落地窗,颇有几分西洋风范。母亲说,这里是外国人建的,曾住过一些日本高级官员。

关于日本官兵的事情,还有“电灯房”。它不同之处在于由两排18根立柱构成,分为上下两层,酷似帕特农神庙。儿时的我最爱去此地,看着柱子上的坑坑洼洼、勾勾画画,有种窥探永恒的感觉。母亲是不赞同我去这种地方的,她说这里是日本军官枪毙中国人的地方,晦气。

记忆中的“电灯房”和“南蛮人”生活在一起。混杂着川音的外省人时常出来游荡。不论是哪里的人,迫于生计,总能让人甘愿背井离乡。远方的山一层叠着一层,犹如层层屏障,裹住了一方水土,也裹住了父亲和母亲。

父亲每天都起早扒黑,用低廉的价钱出卖自己劳力,黝黑的脸如同黄土地那么深厚。手掌如砂布般粗糙,轻轻一搓,后背就不痒了。母亲则挑着担,荷着锄,穿着浆洗次数太多而极硬的蓝布衣裳,在日光下从不停息地忙碌。小我一岁的妹妹天性活泼,给沉闷的小屋增添了几分生机。

我六岁那年,母亲生了怪病。医生说是“胎病”——胎儿生下后病就会好。母亲常不受控制地离开家,而后忘记回来的路。父亲说是“神经病”。

我忘不了在小朋友面前争得面红耳赤的自己,更忘不了像一张白纸的病房。

病床上的母亲,嘴扭七裂八地合着,旁边对称着两条深陷的弧线。母亲是爱笑的。父亲说,母亲是从石头缝子中被找到的,吃了不少苦。

后来进来一个男人,白大褂,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像风干了的橘皮,骇人的丑。他命令身旁的小护士从脚底给母亲打吊针。瓶里的药水一滴一滴地落下,顺着管道,经过针尖,我想象那些液体在母亲的体内畅游,如同打虫药使肚子不再疼一样,母亲也会不再难受吗?

病总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生。

母亲病的那段时间,恰又赶上收割季节。晚上,等我和妹妹睡熟后,父亲登上那辆二手自行车,花三个小时骑到五十里外的老家收割庄稼。漫长的山路我是熟悉的。父亲扛着担子,越过层层山岭。当蛐蛐最后一次叫声也停息时,鼻鼾声笼罩了整个村子。星月交加,日复一日。破晓时分,父亲骑着那辆吱唔作响的自行车,回到五十里之外的家,做早餐,照顾母亲,上班。

世人皆称人的潜力无穷,奈何体力有限。

睡眠时间每天维持在两个小时左右,一个月后,父亲成了半个盲人。

我开始洗衣、做饭、照看妹妹。傍晚,父亲从医院回来了,妹妹大叫着飞奔过去。父亲弯着腰,眯着眼,用力地伸手摸着:“哎……哎……爸在这。”扯着父亲衣角的我,瞥见他眼中满满的血丝。我们哀求父亲今天别回老家了,明天再回。父亲答应了,但终究还是回了。

第二天中午,天阴沉着,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小雨。学校门口聚集了层层家长。穿过层层人群,同班的小朋友武装得严严实实,换上了雨靴,一个个大手拉着小手,四散开来。妹妹翻动着眼,说:“爸,也会来的。”

我知道父亲不会来的。看着妹妹浸泡得发白的脚趾头,我拿出两个塑料袋,分别套在妹妹的脚上,四只小脚淌着雨水,踏着湿软的泥,朝家前行。

父亲给我们每人一元钱买方便面吃。妹妹只管啪嗒啪嗒踩稀泥,不小心扔掉了那一元钱。妹妹说,那个戳着十几层下颌的胖女人捡起来了。她眉毛扯得极细,脸上擦了白粉。我对她说,那一元钱是我们的,胖女人眉峰一竖,竖着兰花指,从那腥红阔大的嘴里吐出:“谁捡你钱了,谁家的小孩,张口就胡说!”

急中生智的我扯着她的裤角,说:“就是你。”她挣脱掉,我却栽在满是雨水的软泥上。临走时,她骂骂咧咧地把一元钱扔到地上。妹妹跪在地上,从泥堆里抠出一元钱,乐呵呵地说找到了。

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定有些微妙的情绪,只是它不属于那个年纪。

晚上,屋里有了初秋的寒意,我和妹挤在一个被窝里,长时间的淋雨,妹妹发起高烧,哭着喊着要母亲。我抱着她,抹掉滚烫的泪水,依偎着睡去。两米长宽的床,两个小脑袋挤在同一个枕头上,昏暗的灯光以不变的颜色撑到天亮。

梦中的圆木桌,有母亲烧的菜。四人灿烂地笑着,父亲的笑在灯光中皱成一团。我夹着菜,送到嘴边,刚要吃,却醒了。

醒来,圆桌上仅存的是那红色波纹纸面扩散开的纹路,凳子整齐地放在桌边,一成不变的是那灯光,我把身边的妹妹搂得更紧了,眼角滑下两行温热的泪,但没有一丁点儿的低泣声。

母亲生下小弟弟后,不到半年病就好了。夜里,父亲常蹲在院子的石阶上,样子望不清楚,只是嘴角的香烟显出一明一暗地红焰。之后的时间里,也会坐在圆木桌上吃饭,仅有的是碗筷碰撞,汤进喉咙,嘴抽面条的声音,再没多余的人声了。我时时瞅瞅父亲,看看母亲。他们只管敲自个儿的碗,吃自个儿的饭。父亲再沒抱着我,一个一个地数我的手指头、脚指头,也没让我坐在他腿上,给他找白头发。

也许,想要的温存,很浅。

十岁那年秋天,举家搬迁了。小屋前方的那棵百年梧桐,落了一地的枯叶。若在以前,枯叶是看不到的,母亲总会扫得干干净净。年幼的我沉浸在搬家的欢愉之中,未曾多看一眼小屋。

搬家后的一段时间,母亲东奔西跑,信仰了教义,彻夜不归或凌晨二三点回来都是常有的事。长久处于情感边缘的人总是那样脆弱,好似没有根基的亭台楼阁,一触就塌。父亲的脾气一天不如一天。无数个母亲出去的夜晚,父亲不再去找,也不再过问,只是坐在院中,像一座雕塑,任大雨铺天盖地,留下一深一浅的叹息。屋内墙上的菩萨目睹着外面的电闪雷鸣,回荡着母亲以头叩地的声音。

有时候会想,菩萨有灵吗?倒真的希望它能有灵。

回忆经常带着滤镜,让现实温上一度。我试着去想父亲当时的感受,在各种可能性里,将恐惧一点点推向内心,蚕食灵魂。我想制止这种折磨,但当时的我也只是想而已。多年以后,有了感情经历的我恍然知晓,不离不弃,何尝不是种感动?

这么多年过去了,辗转于学业和生活中的我,一直没有时间再次踏足小屋。如今,小屋已坍塌,在断壁残垣的裂纹中,恍然发觉,它从未淡出我的记忆。

猜你喜欢
层层小屋妹妹
我的妹妹不爱我
波比建小屋
山中小屋
我的妹妹 等
善良的人呵
带妹妹
女人味,层层绽放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层层深透 肌底的保湿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