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的事实与寓意

2017-05-19 17:43华欣欣秦健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透明性绘画建筑

华欣欣 秦健

摘 要:以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所提出的“透明性”理论为基础,结合筱原一男建筑设计中的透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来阐述建筑中的透明性理论。通过对建筑实例的分析研究,找到一种解读现代建筑的视角,梳理出一种营造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展现出一种新的建筑概念,从而进一步促进透明性理论在建筑设计的研究及其运用。

关键词:透明性;绘画;建筑;空间秩序;筱原一男

一、关于诠释“透明性”的猜想

在阅读本书之前,对“透明性”的理解止于一种物理现象的透明。文章开始也提到 “透明性”(Transparency),“空间-时间”(space-time),“共时性”(simultaneity),“互渗”(interpenetration),“交叠”(superimposition),“矛盾”(ambivalence)这些词汇,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词汇,在当代建筑学的文本中通常被视作同义。有理论提出:“除了视觉特征之外,透明性还暗示着更多的含义,即拓展了空间秩序,透明性意味着同时对一系列不同的空间位置进行感知。在连续运动中,空间不仅在后退,也在变动。”

在评价乔伊斯所谓“冗余词汇粘合”或曰“乔伊斯隐语”的时候,莫霍里认为它“通过相互关系的富于创见的透明性因素,整合了彼此关联的部分,为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于是,作者提出在对透明性的概念进行剖析之前,需进行基本的概念区分:一种是指物质材料的属性,例如玻璃幕墙;另一种是指组织关系的属性。由此,作者提出了物理透明和现象透明这两个概念。

通过对作者研究出发点的解读,不妨提出对于透明性概念阐释的一个猜想:作者是否指建筑不是依赖于物质材料形式的存在,而是把建筑内涵以抽象形式表达,不寄望于单纯造型。

二、立体主义绘画中的透明性

整个研究过程始于对立体主义绘画作品的分析,主要对三组作品进行了对比。

首先,作者分析了塞尚晚期作品《圣维克多山》,他提出观察者通过画作响亮和浓稠的色块,得以分析出类似电影胶片的物理透明性。我由此联想到电影剪辑中的蒙太奇手法的运用,通过之前对作者意图的猜想,我认为蒙太奇通过对多个镜头的拼接以阐释桥段背后的情节正是现象透明性的体现。

书中选择毕加索的《单簧管乐师》和布拉克的《葡萄牙人》进行对比,两幅画都用类似于金字塔的图形代表了一个人物形象,而表现方式有所不同。我将两幅画同样进行去色处理和色阶调整,使画面线条感得以强化。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画作中的表现更强调主体形象,用加粗的线条加以界定,使主题更加清晰和稳定,另有毕加索的作品《弹曼陀林的女子》更清晰地体现出了这种主体观念;而布拉克的作品则线条更加复杂,观者需慢慢感受,在意识中将空间的层次区分出来,从而看到主体的形象。通过两幅立体主义画作的对比也分别诠释了对物理透明性和现象透明性的感悟。

为进一步说明两种透明性的不同,作者又对罗伯特·德劳内的《共时的窗子》和胡安·格里斯的《静物》进行对比。罗伯特·德劳内系统地在自己的画中运用窗户的意象,解构了颜色棱镜,光源多样,以色相进行界定和构成,来表现形式和空间之间的韵律美。而胡安·格里斯的画中则保持着明晰可辨的实物形体,采用了平铺直叙的富有质感的单色,有着严整的结构性。前者通过平面结构增强物质美感与后者强化立体主义空间的结构性也体现出物理透明性和现象透明性的魅力。

最后,作者对莫霍里·纳吉的《拉撒拉兹》和费尔南德·莱热的《三副面孔》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莫霍里的画作充满了平面元素和几何图形,他们通过交叠形成了黑白灰的色调,画面呈现倾斜和交叉,有着趋于单一的表现形式;而莱热的画作中同样有平面元素,却通过清晰的界定和垂直的排列呈现出了空间的表达,用实体与空白结合暗示了空间的延伸。前者强调了重叠,而后者强调了布局,分别体现了物理透明性的直观与现象透明性中空间层次的表达。

三、建筑设计中的透明性

繪画作品在二维平面上间接地表达空间,而建筑则是客观存在的三维空间表达。在建筑设计中,对于物理透明和现象透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师对材料和结构的执着。文章提出,物理透明是通过透明的材料实现,例如玻璃和塑料,直观地表现建筑内部;而现象透明则是通过界面属性实现。作者通过格罗皮乌斯的德绍包豪斯和勒·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两个实例证明两种透明性的存在。

包豪斯的建筑外观最明显的特点是玻璃幕墙的运用,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观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欧洲传统的建筑内部大多幽暗,很少有阳光,而格罗皮乌斯设计的房屋都有较大的窗户,在布局上对自然照明和通风有较多考虑,提倡行列式的布局。从图中可以看出,透明的玻璃幕墙将建筑空间内部的结构直观地展现出来,实现了物理透明性。

而柯布西耶的加歇住宅虽也运用玻璃材质保证室内采光,并且加入玻璃转角设计(图1),但对材质属性的运用重点与格罗皮乌斯不同。格罗皮乌斯在设计中注重玻璃的透明属性,通过大面积玻璃幕墙的透明属性使水平界面的楼板划分垂直层次,而柯布西耶更注重玻璃的平面属性。这种对材料选择和使用的方向态度正体现了现象透明性实现的复杂之处,而柯布西耶提出的建筑五要素为其实现提供了依据。这五要素分别为底层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屋顶花园、横向长窗。在加歇住宅的设计中,实现由柱体支撑,长窗与墙体几乎等高地划分里面,使得外部有虚实结合的审美效果,内部相对平面空间分割更加自由灵活。

从外观的分析走向内部结构的分析,图2是加歇住宅内部平面与立面的分割。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加歇住宅内部每个平面都不完整,都为了其他功能构件做了加法或减法,但是它们组合起来构成了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的完整性,显示出层状的内外部空间。建筑体量纵向切割的五个空间层次和横向切割的四个空间层次使得加歇别墅充满了空间维度上的矛盾。两种不同的参考系统将空间如魔方般切割,使得人们在空间中沿任何一种参考系统的方向前进时,都不得不注意到另一个不同的参考系统的存在,最终引发无穷无尽的动态解读,形成了建筑空间的透明性。

通过以上二者的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包豪斯校舍的构筑是基于材料的选择和特殊的构造而带来的视觉属性,对结构特征的考虑甚少,对复杂的空间秩序也关注甚少。而对于柯布西耶来讲,建筑是设计师对世界、对时代的深层结构的表达,而对建筑的体验,就是对这种蕴含于建筑中深层结构的认识。这个深层结构指的就是“空间秩序”,近似对“透明性”的定义。

分析到这里,可以印证第一部分对于“透明性”概念阐释的思想——作者旨在分析物理透明和现象透明的不同,使得建筑设计的类型逐渐明朗。材料属性的运用和表达跟空间秩序的创建和整合是对两种透明性的演绎。

四、筱原一男第3样式作品的透明性

筱原一男是对当地后世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其住宅设计实践旨在探索日本的传统建筑的创新,他试图把日本传统空间的原型通过抽象的手法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去。

筱原一男将其自身的作品按照思想的展开归纳为样式。“第1样式”是热衷于日本传统,并从中提取出“分割/连接”“正面性”的手法的时期。“第2样式”则转向在无机立方体外壳中加入名为“龟裂的空间”的强烈的垂直性空间。“第3样式”筱原提出了“裸形的事物”。“第4样式”即“激进的混沌”“现代·之后”“随机的噪音”。

筱原虽然在前两个样式中一直标榜着抽象化,但“第3样式”初期的这个住宅却标志了他向具体性的转向。被剥除了文化意义的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性中产生了空间及其错位,以此为主题,筱原提出了“裸形的事物”。在第3样式中,筱原将与当代都市情景的对话设定为主题。筱原前两个样式的作品显示出优雅和整体性,往往让人忽略结构和布局中存在的对立图式。因此,对立,作为支配筱原空间造形的根本原理,在第3样式中升华为筱原住宅设计的核心概念。这一“对立”概念存在于第3样式回应自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与前文现象透明中提出的“空间秩序”联系思考。

如果说阐释现象的透明性应抛开对材料美感的执着,那么筱原的作品更可视作“透明”的典型。第3样式关键词是“街巷”“错位”“裸形的空间”“野生”。第3样式时,筱原一男考虑的是室内与室外的关系,慢慢地从一个封闭的空间走向了城市。从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到,墙是墙,梁是梁,地面是地面,没有经过过分地处理,这就是他所提出的“裸形的空间”,对形态与结构不多作处理,令其有一个纯粹的表现。

以谷川的住宅为例(图3),该住宅建在一处高地森林中间的缓坡上,形状简单,类似谷仓,屋顶呈45度的斜坡状,室内的地面是裸露的泥土。选择在坡地上修建的住宅更需要考虑基地地形的影响,加之裸露的泥土地面的保留,我更倾向于把这个建筑形容成是自然的一部分,如一棵树一样有遮蔽功能的事物。在单纯的自然环境中建造住宅,与在钢铁森林中建造住宅本身就形成一种对立。而谷川住宅的设计弱化人为界面在自然环境中的突兀感,使得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和谐存在,不仅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场所精神”,也创建了空间秩序以达到一种现象的透明性。

五、思考和总结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理解以及列举实例论证,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思考的点:

(一)研究逻辑

《透明性》首先从语义的阐释开始,剖析出值得挖掘论证的切入点,即物理透明和现象透明;再从平面维度的立体主义画作比较分析出画家对空间层次的表达追求;最后引入三维的建筑设计中的实证分析。这样的研究逻辑值得我们学习,在确定好研究方向时,应从基本的概念区分开始,而不是一味地堆积材料以建立空中楼阁。先提出问题,做好概念理解,步步深入,便会接近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论证方法

《透明性》的论证中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在对立体主义画作比较时选择了三组:毕加索的《单簧管乐师》和布拉克的《葡萄牙人》,二者题材都是人物,风格都是立体主义,在抽象表达形式相同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进行对比;罗伯特·德劳内的《共时的窗子》和胡安·格里斯的《静物》,在构图和色彩上得以进行对比;而第三组莫霍里·纳吉的《拉撒拉兹》和费尔南德·莱热的《三副面孔》,将物理透明和现象透明的不同之处比前两组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后者以其对空间秩序的阐释更是与后文提到柯布西耶的建筑空间表达紧密联系。

在建筑方案对比的环节中,文章对包豪斯建筑和加歇住宅进行对比,在分析其结构、材料相似点的基础上研究其区别。虽然二者不同之处客观存在,但我认为这种类比是欠妥的。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需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严格意义上来讲,包豪斯建筑与加歇住宅的功能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设计,建筑内平面布置、外立面造型以及整个建筑走向都是不同的,所以我认为以这两例分析不似前文绘画作品选择谨慎。

此外,我认为可以将格罗皮乌斯住宅与加歇住宅对比,格罗皮乌斯对该住宅设计中的透明玻璃材质运用更体现出对住宅构造和审美功能的考虑,且在空间界面的划分上也可与加歇住宅进行类比。

(三)设计方法

“透明性”引人入胜的特质——“在事实和寓意之间,辩证的往返片刻不曾停歇”。这样的辩证关系正引导设计师对空间界面的反复推敲,这也是我以之为题的原因。通过阅读全文,我认为“事实”和“寓意”可代表诸多词语。从哲学角度来讲,可作“物质”和“意识”,“形式”和“内容”,物质材料的运用和界面构成空间的辩证关系得以体现;从设计角度,可作“直接”和“间接”,“表象空间”和“潜在空间”,在设计中体现了结构和材料的此消彼长,立体主义并不是简单的几何平面构成联系,而是有丰富层化结构的寓意存在。

显然,霍伊斯里也有相同的看法,他在评论和补遗中又反复提到“事实和寓意”以论证形式与界面的关系。这对我们在设计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有所帮助的。

(四)透明性之于室内设计

由于建筑和室内的不可分割,透明性的物质表达和现象表达在室内设计中也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在此提到将空间设计与哲学意味结合,筱原一男为代表的“Shinohara School”(筱原学派)正是如此。2014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筱原一男建筑回顾展,展厅的室内设计力求与筱原一男作品的精神内涵一致,在无隔断的白色空间内,筱原一男的住宅作品“白之家”和“横滨之家”的等比例平面图展现在地面(图4),观者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建筑大师用脚丈量、用实际放样修校尺度的工作模式,同时通过摄影、模型、语录、影像、文献等媒介领略其代表性作品。这种设计方式将闭合的展厅空间表现为无限延伸的空间的一部分,地上的平面图是在空间中界定了空间,置身其中,以抽象思维去感受立面抬升構成建筑,专业参观者对空间表达会深有体会,而非专业者也会感受到设计的趣味。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值得推敲的。

室内空间可以作为建筑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浓缩的建筑空间。以后也可以对现有室内设计作品进行类比分析,以达到对室内空间类型的深入研究,从而指导设计方向。

参考文献:

[1][美]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林佳琳.加歇别墅的透明性解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2 ,(14).

[3]李馨全.透明性理论及其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探析[D].青岛理工大学, 2012.

[4]康玉杰.透明性设计方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12.

[5]范尔蒴.空间透明性: 日本建筑的当代特征与传统文化渊源[D].中央美术学院, 2011.

[6]戴维.筱原一男的三种原空间和他的第一、第二样式[J].南方建筑, 2013,(05): 17-22.

作者简介:

华欣欣,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秦健,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通讯作者:张乘风,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室内环境设计、家具设计。

猜你喜欢
透明性绘画建筑
日本建筑师蛇形画廊展馆的透明性特征探析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网络安全审查中的透明性研究*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