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出土报告,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而历史上第一个食花的文人骚客就是屈原。他留下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楚辞名句,给后世留下了“花洁,食花者更洁”的千秋念想。
主食粥面菜,一个不能少
菊花大约是我国第一种纳入食谱的花卉。按照古人的观点,菊花能够清火而且助长生机,按照魏文帝曹丕的说法就是“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可以食用也能泡水还能做酒,总之值得一吃。
这种对菊花的偏好一直持续了千年,宋代名臣司马光曾做《晚食菊羹》诗,诗云:“哺啜有余味,芬馥逾秋兰。”不仅能做羹汤原料,菊花还能下饭。北宋史学家王禹偁酷爱吃“甘菊冷淘”,也就是甘菊过水面,为此他还做诗称赞此面“芳香敌兰荪”,也就是比香草还香。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一书中说,用盐水把菊花焯一下,然后跟饭一起煮,味道绝佳,长期吃还能明目祛毒。
历史一再证明,吃货的视野是不断增长的,很快古人们的视野就从菊花扩大到更多的花色品种上来,按照《五杂俎》的说法,“卢怀慎作竹粉汤,蔺先生作兰香粥,刘禹锡作菊苗齑”,这是唐代有名的三种名吃。文人吃的是花香,而一代女皇武则天吃花则吃得比较霸气,她喜欢让宫女采百种鲜花,和上糯米,捣碎了蒸花糕。
北宋时最流行的是书法家郑文宝创造的“云英面”,也就是百合花莲花混合面。
顺带说一句,上文提到的《山家清供》一书堪称古人吃花的秘籍,里面不仅记录了梅花如何制作暗香粥,还记录了南宋高宗吴皇后喜欢吃的“梅花齑”,即用姜、椒、茴等各种作料跟梅花一起搅拌捣碎,成为浆糊状的小菜。仅《山家清供》中记载的宋代用来做菜的花卉就有菊花、梅花、荷花、桂花、松花、栀子花、凤仙花、玫瑰、月季、牡丹、茉莉花、杜鹃花以及马兰花等多种,算是吃出了水平吃出了高度。
除了能做菜,宋代还流行用花朵制造各种饮料,除了酿酒之外,街市上还有暗香汤(梅花)、天香汤(桂花)、茉莉汤等饮料向路人售卖,做法是用花朵熬煮,加配作料,主要是用来生津止渴、防暑消夏。
锅中花的那一味甜,那一抹香
从唐代开始,花朵开始成为面食的内馅,进而成为甜食的不二之选。宋代诗人杨万里喜欢蘸糖吃梅花,公然宣称听到有梅花吃,哈喇子可以从嘴边流到腿上,他曾作诗大谈梅花的吃法:“吾人何用餐烟火,揉碎梅花和蜜霜。”南宋周密所著《武林旧事》一书中,仅花朵制成的“果子”(甜点)一项就有琥珀蜜、玉屑糕等42种。
到了明代,对花朵食品的制作工艺更上一层楼,当时流行花膏、花酱。花膏是把桂花、兰花、玫瑰花等花朵捣碎,用蜜糖腌制,形成稠状物。花酱工艺与花膏类似,不过加的是盐、卤、油诸品,当然,最后还是要加糖。
除了甜品担当,花朵的烹制工艺从宋代发展到明清,还极大地了丰富了油炸的方法。宋人烹制牡丹花就要下锅裹面油炸,栀子花也需要拖油煎炸。拖油煎炸也就是用稀面糊裹住花朵,放到油锅内炸透,吃起来香酥可口。清代成书的《调鼎集》记载,玉兰花瓣、芍药花瓣、茉莉花叶都适合这种做法,该书还记录了“玫瑰卷酥”的做法:“玫瑰加洋糖、脂油丁,包油面作卷,脂油炸酥。”(脂油即动物油)
到了明清时代,花朵的内馅功能也进一步发扬光大。清人王士雄所著《随息居饮食谱》载,对桂花“盐渍糖收”,作为饼馅香美可口。至于饺子包子馄饨,均可以花为内馅。
明清还流行一种印饼,即把花朵捣碎为泥加糖,以模具制作出来的小饼,也就是现代流行的鲜花饼的原型,當时就出现了玫瑰印饼、菊花印饼等等。
即使到了明清时期,菊花仍旧是百花中的食材王者,清末慈禧太后附庸风雅,喜好食用菊花火锅,具体做法是在火锅内兑入鸡汤,煮沸后取白菊花瓣净洗,撕成丝撒入锅中。待菊花清香渗入汤内,将生肉片、生鱼片等入锅涮熟,取出后蘸料汁食用。取鲜鱼和鲜肉的鲜味,再缀上菊花自带的那股清香。
花朵菜肴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如今各地还保留了不少传统花卉名菜,比如鲁菜中的桂花丸子、粤菜中的菊花凤骨、京菜中的芙蓉鸡片以及上海菜中的荷花栗子等等。
花味之外的魂魄
古代文人骚客们对花朵的喜好,首先是美丽的颜值,其次是清香的花味。这种对于花朵的食用只是表象,本质上仍是知识分子们对美好之物的向往、对崇高品格坚守的一种精神寄托。梅兰竹菊号称四友,比的便是品格,是操守。食谱中的百花,芳香艳丽喻的是知识分子的才学,岁寒绽放喻的是知识分子的气节。
菊花因为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高洁才香飘千年,梅花有杨万里“点蜜如霜新可口”的暗香才脍炙人口。无论做花也好,做人也罢,穷则淡然自守,达则锦绣天下,这花朵才算吃得有滋有味,才能吃出咱们中国人祖传的那份精气神。
(责编: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