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这些名人“家书抵万金”

2017-05-19 08:29纪双城
环球时报 2017-05-19
关键词:信札拜伦佳士得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话在英国拍卖市场上,一样能得到体现。英国历史名人的书信从来都不会在拍卖行的叫卖中遭到冷遇。像英国首相丘吉尔的7封情书1994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中,就拍出7.68万英镑。伦敦苏富比拍卖公司2009年则将著名诗人拜伦的书信集以27.7万英镑的高价售出,打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书信集的世界纪录。在英国的主要拍卖行,名人信札很少会出现在日常拍卖活动中,年均拍价涨幅,普遍会超过一成。不过这样的涨幅比例,对于一些特殊的名人信札来说,还是过于保守了。

评判名人信札的价值,除了信函的真实性、品相外,如果信封、信笺、邮戳、邮票等要素齐备,其价值要远高于“光板信”。另外,信件内容是礼仪性还是私密性,年代是否久远等都影响价格。英国诗人拜伦的亲笔信札以高价拍出,按照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师希顿的解释,当时被拍卖的藏品包含71页完整的书信及片断,深入展示了拜伦从1808年至1821年期间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其中一些有关浪漫、宗教和其爱犬死亡的作品从未被发表过。在伦敦拍卖行执业的专业人士科比斯表示,拜伦的手稿被高价拍出,不仅让人们再次领略这位作家的才华,更重要的是通过合法商业途径知道它们的下落,今后有据可查。

英国的名人信札收藏和拍卖市场还看重一些特别的“附加要素”,如通信对象是名人,或所叙述事件与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因为历史价值高的信札不像其他艺术收藏品那样常见,很多收藏者一旦拥有,往往毕生都不舍得转手售出。像来自上世纪初泰坦尼克幸存者的一封看似普通的信件,起拍价就上千英镑,因为这样的信件已经不再是写给一个普通的亲友,而是在记录一段历史。

历史名人在重要历史时刻手书的信函更是价值连城。比如,毛泽东在1937年写给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希望在抗日战争中得到英国帮助的信件,就曾被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拍卖。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袖同西方政界人士最早的交流。有报道称,艾德礼对毛泽东这封表达友好态度的信件印象深刻。艾德礼担任英国首相后,英国成为1949年后首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艾德礼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同毛泽东会面的西方最高级别政界人物。这封罕见的信件最初估价约为12万至18万美元,最终以9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在拍卖会上被转手。这类信札中最出名的,还有哥伦布发现美洲西印度群岛后,为争取政治和金钱支持,写给西班牙女王伊丽莎白的一封信。这封珍贵的信1991年在伦敦佳士得曾创出44万美元的名人书信成交价格纪录。

不过,在英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并非所有名人书信都能顺利拍卖成交。一些现代或当代名人的书信,由于具有私密性,原作者或其后代并不愿意公开,假如有研究者或传记作家想从中找到“爆料”,很可能损坏名人的声誉,引发争议,有些藏品最后不得不撤拍,甚至引发纠纷。例如,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书信,就因为其遗孀和社会党的强烈反对,最终被拍卖公司撤拍。

再比如,2007年伦敦佳士得宣布,将圣雄甘地生命中最后时期的一封亲笔信撤出拍卖名录,直接出售给印度政府。这封6页长的书信,原来先是被拍卖行估价1.2万英镑,但印度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迫使这封信的所有者经过再三考虑,最终直接卖给印度政府。

对此,科比斯表示,一些珍贵书信确实会惊动政府,但由官方收藏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这样的收藏品往往会在公共的展览地点让更多人领略。▲

猜你喜欢
信札拜伦佳士得
收藏界的“绝后”之作
野外,心中的一方“静”土
旧时信札
检验钻石
名人书信拍卖为何逆势上扬?
伦敦和纽约苏富比、佳士得现当代艺术成交比例分析
拜伦拧巴的情感世界
惠勒与电风扇
名人信札收藏热
佳士得上海玩起当代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