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刘星辰
杂项行情的前世今生
文/图:刘星辰
董沧门刻恭亲王龙凤田黄对章
明永乐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清雍正 藏金纸色戟尔彝炉
清雍正 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 (一对)
清乾隆 乾隆款御制铜胎画珐琅彩欧式仕女图鼻烟壶
明清铜器的称呼是约定俗成的,古玩行流行的断代是粗略的明早期、明晚期、明末清初、清早期、清中晚期几种分法,器型拙朴大方、纹饰简略、铜质精纯者视为明代制品,而将制作精美、纹饰复杂者看做是清代制品。而铜炉又是明清铜器中制作较为精细的一类,对铜质的要求较高,明清文献中记载着为去除铜所含杂质,采用多次精炼,多者10余次。明清铜器特别是铜炉市场行情的飙升,得益于王世襄先生旧藏铜炉的两次拍卖:2003年11月首次在中国嘉德上拍21件,2010年12月北京匡时再拍(少一件“深柳书堂”冲耳炉)。首次拍卖21件铜炉被上海一收藏家悉数拍得,这批铜炉是王世襄毕生所藏之物,大部分源自民国收藏名家,王世襄在《自珍集》中清晰记录了藏品来源。21件成交额1179.2万元,再拍时20件成交额达9844.8万元,7年间价格上涨超过8倍。清康熙“大清康熙年制燕台施氏精造”款马槽炉首次以89.1万元拍出,第二次拍至1456万元,价格上涨超过14倍。明崇祯“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冲天耳金片三足炉首次拍至 166.1万元,第二次拍至1512万元。清顺治“大清顺治年辛丑邺中比丘超格虔造供佛”冲天耳三足炉首拍拍至166.1万元,第二次拍至1176万元。从而引发了铜炉拍卖行情飙升,明清铜器特别是宫廷铜器价格高涨,精品动辄价超百万元,上千万元的成交品亦不鲜见。2011年12月西泠拍卖明代“涌泉”款铜鎏金兽耳炉,成交价达920万元。
市场上“宫廷御制”的品牌价值远远高于文人雅玩,因此,清代铜器实质在价格上已经市场化地分为宫廷御制和文人雅玩两类。现阶段明清宫廷铜器的价格已到千万元级别,与文人清赏铜器的行情对比强烈,文人清赏铜器价值认知有待提高。
明清之前的佛像多为高古佛像,即汉传佛像,而明清佛像多为藏传佛像。在佛像市场上,藏传佛像的收藏远好于汉传佛像,因为海内外藏家十分重视明清宫廷造像。明代宫廷造像始于永乐年间,这一时期,宫廷还设置了专属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专门负责铸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宫廷造像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
明清金铜佛像近年来在香港和内地拍卖市场屡创天价: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一件明铜药师佛坐像以110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当时内地拍卖市场佛像成交最高价;2006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凭借1.166亿港元的成交价轰动一时;佳士得2010春拍中,一件明宣德制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以7010万港元成交,为当年开了好头。同年,一件清康熙大成就者嘎巴拉铜像在北京翰海秋拍以1792万元成交;2011年,北京翰海春拍上也拍了大量佛像,其中有3件佛像成交价逾千万元人民币。北京保利在当年秋拍中推出“观自在中国佛教造像专场”,有63件拍品成交,成交总额高达7388.86万元,其中有两件达千万级别。
关于佛像的收藏,西泠拍卖唐伟君谈道:“随着国际上佛像受到大力追捧,国内佛像收藏也持续升温,而且收藏的年龄段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从地域上来看,最早收藏佛像的大多以北方大藏家为主,而如今许多江浙沪的年轻一代也不断涌入,对于那些珍稀的造像更是有志在必得之势。对于初入佛像的爱好者来说我觉得应从美学角度出发,不要过度地追求尺寸、年份、产地。不妨这次春拍可以来看下造像的预展,我们为行家、臧家以及造像爱好者都精心准备了精美的造像艺术品。这个月,中国古代汉传佛教造像选萃展在浙江博物馆开幕,西泠拍卖作为协办单位,也希望通过展览让社会公众通过展览对汉传佛教造像有所了解。”
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入中国。
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等。掐丝珐琅和镶嵌珐琅很久就在国内出现,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真正能在国内制作应是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将该地工匠俘虏押回制作,并将该技艺传入中原。至明代,永宣宫廷中开始广泛制作应用掐丝珐琅,之后的景泰时期最有名气,即人们俗说的“景泰蓝”。在内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中,景泰蓝最早露面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翰海拍卖行曾经在1995年春拍中推出过几件明代掐丝珐琅的炉与碗,当时的成交价格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这一时期的香港掐丝珐琅拍卖市场也处于同等价位水准。到了2002年,上海敬华、云南典藏这些拍卖行开始推出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的精品景泰蓝,不过价格仍维持在几十万元区间;同一时期香港地区的景泰蓝拍卖已有小规模爆发,出现了两件单价近千万港元的作品。
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的“明景泰御制掐丝珐琅缠枝番莲莲蓬盒”成交价为1057万港元,景泰蓝的黄金时期由此开始。2005年之后,以香港为交易中心,并极大地刺激内地市场,五六年间涌现出上百件单价数百万元、上千万元的成交记录。景泰蓝开始成为各大拍卖行的座上宾,成交价格之高令人侧目。其几乎一亮相拍卖会,便会引起举牌无数,屡屡刷新价格。在2005年6月落槌的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高17.2厘米,刻款“顾珏”的“清康熙高浮雕山水人物图景泰蓝笔筒”以1140万元成交;2008年佳士得春拍,“铜胎掐丝珐琅胡人像”成交价达6500多万元;在2008年的中贸圣佳春拍会中,一对“清乾隆掐丝珐琅多穆壶”以9072万元成交,刷新了中国珐琅器拍卖的世界纪录;而在2010年12月的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一对“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更是拍出了1.295亿港元。
铜器
金银琉璃珐琅器
漆器
佛像
(编辑/雷焕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