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佳
【基金项目】该文章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第六批学年课题《大班表演区中民俗资源发掘利用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23-02
本地位于吴越之地,江南水乡,文化底蕴浓厚,很多传统的民俗表演艺术都保留完整。《纲要》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作为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本土丰富的民俗资源来开展幼儿园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幼儿心中埋下传承的萌芽,体验家乡的传统艺术。所以笔者选取在本地传唱已久的宣卷表演,以此拓展大班表演游戏的内容。
正值端午将近,镇上节日氛围浓厚,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端午的物品。这为我们在幼儿园开展表演活动创设了大环境和大背景。《五月初五是端午》这首宣卷唱词简单工整,朗朗上口。易于大班幼儿很快地记忆和掌握。浓厚的节日氛围濡染着孩子们的耳目,孩子们在表演宣卷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加入生活中的经验,产生更多地创造性。新的表演内容激发了孩子的表演兴趣但在表演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表演内容单一,时间太短,演员缺乏激情以及创造性。
《五月初五是端午》是一首较短的宣卷,唱一遍只需要2分钟左右。小朋友学会了之后已经没有新鲜感。传统的宣卷表演是坐着进行的,只有简单的手上动作。小朋友表演时也只是单一地模仿,没有更多的创造。
2.观众审美疲劳,陷入观众不愿看,演员不想演的两难境地。
孩子们的表演热情逐渐弱化,台下的观众也开始注意力分散。小观众的说话打闹让舞台上的演员更加浮躁,演出难以维持。
3.演员的服装道具随意,全凭个人喜好,与内容不符
小演员花了很长的时间在化妆间进行准备工作,但表演中发现大部分孩子只是凭借个人喜好挑选材料来装扮自己,没有契合端午主题。很多与端午有关的材料都没有被选择。道具也是随意选择,在表演中没有起到作用,变成了孩子的玩具。
针对问题,笔者陷入思考“怎样调整让表演能够继续下去?”
1.规范表演流程,合理分配时间
明确前期表演准备时间为15—20分钟,化妆室放置时钟,到时间请主持人(小朋友)提醒演员到位。请海报组制作好节目单,主持人按顺序报幕。演员上台入口和下台出口张贴相应的标志。
2.丰富表演内容,提高表演能力
之前一直围绕宣卷《五月初五是端午》思考表演活动,导致思维比较狭隘,致使表演活动陷入枯燥无味的境地。跳出局限,放眼于同里浓厚的端午节日活动,让我豁然开朗——何不设计一次端午庆祝表演活动。我在节目单上加入了舞龙表演、打莲香舞蹈、同里童谣说唱等活动。此外,通过实地观摩以及视频学习让幼儿模仿练习表演技能。家长也对我们的表演活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本土节庆表演队的奶奶们亲自来班里指导孩子们。
3.适当改变表演的形式
之前幼儿一直以模仿表演为主,孩子单纯地模仿成人的动作、表情、唱腔,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成人化的表演也不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以及审美取向。所以适当改变表演的形式,鼓励幼儿从模仿表演向多样表演以及创造表演过渡,能够提高幼儿的表演积极性,同时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适当地变换观众群,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观众一直是小演员以及班里的幼儿充当,孩子们对于表演内容太过熟悉所以容易失去欣赏兴趣。适当地改变观众群,能够刺激小演员更加投入地演出,提高演出质量。请海报组的幼儿设计制作邀请函,向别班的幼兒以及教师家长发放邀请函,邀请他们来观赏演出。演出结束后,请观众在海报上留下评价和签名。利用空余时间与小演员们分享这些评价,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
5.扩充表演材料,合理选择道具
收集与表演内容相关的表演材料,将民俗表演的图片制作成画册放在化妆室供幼儿参考,提醒负责装扮的幼儿在打扮小演员的时候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材料。表演结束及时地把材料整理分类,损坏的表演材料拿到道具组进行修理。
秉承《纲要》精神,对幼儿的教育应从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入手;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的乡土资源。《指南》指出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因地制宜,将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渗透到幼儿的教育和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不仅要作为文化的传承人也要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新的呈现方式。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侯立梅.《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实践及思考》[J],2010(04)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