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翠枝
(鹤岗市特殊教育中心 黑龙江鹤岗 154104)
摘要:智障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和行为的障碍,严重影响着智障儿童正常的教育、训练。本文通过强化法、模仿疗法、小脑平衡训练、游戏疗法等方法对智障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和行为塑造。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訓练模式大大改善了学生的行为问题。让残疾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爱生命、会生活、能生存的“三生”教育。
关键词:成长评价;调整目标;游戏矫正;行为干预
智障儿童特别是中重度智障儿童普遍存在着多样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着智障儿童正常的教育、训练。如果这些心理、行为障碍得不到有效的预防与矫正,将成为智障儿童发展以及日后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之一。
对于这些障碍的矫正,社会、家庭、学校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低龄儿童来说更是举足轻重。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培养目标
通常残疾孩子一入校,教师就急着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及文化知识的教育。结果却适得其反,这种急进的方式造成学生不愿进教室,或者进了教室也会哭闹不休,还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生活,教师也苦不堪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心理行为障碍的矫正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列入重点目标之一,并根据学生的智残程度、年龄差异和进校时间把行为矫正、生活学习习惯养成、基础知识教育当成学生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几大阶段性目标。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要把孤僻、情绪多变、打骂人等心理行为障碍简单的归纳为精神、医学、智力、思想品德或生理疾病等问题,也不能忽视胆小、爱哭、说话不清等心理行为表现,认为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自然而然的消失,而应该重视并矫正早期的一些不良心理行为表现。如:当某个孩子三番五次的打人、屡教不改地说谎后,先别急着情不自禁的恨铁不成钢而狠狠地数落,毫不留情的批评……而要静下心来想想,造成这些同学的行为的原因是什么,要对症下药。实践证明,调整目标,重视心理行为障碍的预防与矫正是符合中重度智障孩子教育的实际要求的。
二、采用成长性评价,减少挫败带来的压力
智障儿童需要的是轻松愉悦的环境和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不是充满挑战的气氛和随时可能失败的压力。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无意中会给学生施加了这样的压力:班级贴着红旗榜,嘴里说的是“看谁坐得最好”“你看某某多棒”墙上贴的也是教师挑选出来的最佳作品……那些程度较重的孩子基本得不到表现的机会,而是经常处于挨批,向人看齐的困境。经过分析,我认为,这种气氛不利于智障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改变方式坚持采用成长性评价,并具体做好几点改进:如在布置教师时,在红旗榜旁边一定要增设进步栏等,在组织课堂纪律时把“看谁坐得最好”改成“相信大家都能做得很好”,“你也能做好”等等;在表彰优秀的同时不能忘了其他待进步的同学,一阶段后,我们发现,这些措施不仅没有挫伤那些表现优秀的同学的积极性,而且激发起全体同学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灵活变换形式,干预不良行为
1、正强化策略。所谓正强化是之当学生出现所期望目标行为,或者符合要求的良好的行为时,要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张XX对物质奖励非常感兴趣,所以在对他实施矫正惰性行为的过程中,就用了正强化。例:语文课上,该生上课很认真,读书声音很响亮,但是一听到要写字,他就会不正眼看老师,假装没听见,实际是想逃避。这时,老师先叫他的名字,再明确地告诉他,现在要写字了,写多少,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如果你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老师就给你XX东西,他会很快地完成作业。经过多次强化,学习任务和奖励一一对应,每次都兑现,该生基本能完成书面作业。
2.、现场模仿疗法。根据老师的观察,华X对同伴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但不能辨别同伴的行为是好是坏。抓住这一特点,老师在课堂上高度地关注他,一旦发现他有行为问题出现,及时的给他找个榜样,并告诉他,现在应该向XXX那样,然后把正确的行为要求说一遍,让他在真实的环境中,在即时的情境中模仿、练习,从而获得正确的行为。
3、调整教学方案。王XX属于重度智障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非常有限,平时做事分心,容易受干扰。为了延长其在课堂上有效学习的时间,首先对他的教学方案进行再设计,调整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学习活动的形式,每间隔10分钟,安排1次学生能参与的活动,有游戏,有表演,动静结合,既满足了孩子自身的需要,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又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争取家长的配合。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都非常关注,尤其是母亲。老师定期与家长沟通,互相交流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训练的方法,与家长达成一致。多看孩子的成功之处,多鼓励,多表扬,孩子的进步,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共同的认可。
四、游戏矫正相结合,心理行为障碍逐渐消退
智障孩子长大后同样要走向社会,社会性交往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但是他们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缺少同龄的玩伴,很少有几个人一起做游戏的经验,这是导致他们不会玩、懒得参与集体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行为研究专家认为: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空间,容易产生性格上的缺陷。因此学生来到特教学校,他们就有了年龄智龄相近的伙伴,我们就充分发挥了这个群体的优势,让他们尽量玩。“捏泥巴”也行,能玩一些“过家家”之类的社会性游戏更好。因此,我们调整了课程安排,在入学之初,尽量多安排一些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一切资源,让学生从课外玩到课内玩,从单个玩到集体玩。在玩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以“领导者”身份自居,过多地干预游戏活动的进程,不抑制智障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
当然,对于一些相对“顽固”的心理行为障碍,要求教师更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的现状,客观分析其心理行为障碍的形成原因,科学选择矫正心理行为障碍的方法,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并共同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案,与家长、生活管理老师等共同实施。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们一起分析现状、查找原因、总结经验,争取把智障孩子的每一个心理行为障碍消灭在萌芽之中,消灭在步入社会之前。
通过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爱生”是一个闪光的教育理念,爱还得有智慧,还得讲究方法、讲究艺术,像医生一样,光有治好病人的朴素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智障儿童健康地成长,让他们长大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应以人为本,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努力使那些看似比较顽固的心理症结、行为障碍逐渐消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分担着孩子们成长的烦恼,也享受着孩子们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胡振泰.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与康复课程标准. 天津教育出版社
[2]吴海生 蔡来舟.实用语言治疗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