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2017-05-18 15:35黎振亚
戏剧之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制图结构设计服装

【摘 要】本文分析了《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路和措施:艺术和技术相结合、市场和教学相结合,建立课程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程衔接,强调理解和实践的灵活的教学方式,推进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创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工程能力等是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提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74-03

服装不仅是御寒保暖的穿戴物,也是思想的形象、文化的表征,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中国服装产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门类和产业链,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服装出口国,服装教育也在国内高校中蓬勃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西方经济的萎缩和消费者的成熟,中国的服装产业正经历痛苦的缩减和转型升级,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专业的核心专业课,隶属服装造型、结构、工艺三大设计之一,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国内高校的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款式造型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间的重要承接,它承担着服装高品质艺术表现和技术实现的双重重任。服装结构研究,服装内外造型的结构组成,块面分割,形状与尺度吻合,服装与人体、内外层服装间的空间配置等等,是服装内在质量和气质的重要体现。为了适应服装产业发展,改变服装设计毕业生纸上谈兵与设计平庸的状况,变服装“中国制造”为“中国设计”,变“服装出口大国”为“服装强国”,服装结构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存在重艺术轻技术,重舞台效果轻市场的观念。我国服装高等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最初由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派生转化而得,以感性思维为主,从而形成了重艺术轻技术、重大赛舞台效果轻市场的观念和现象。后来,纺织类院校有了工程类服装专业教育,以理性思维为主,虽重工程技术但又缺乏足够艺术造型能力的培养。这两种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相互割裂,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都与人才市场需求相分离,造成了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欠缺,毕业生转行普遍,服装产业发展和高教发展遭遇瓶颈。

近年来,随着中外服装教育的交流,面对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部分高校开始认识到割裂艺术与技术教育、分离课堂与市场所带来的弊端,着手调整教学计划,分别加重技术或艺术课程份量;我国成立了服装技术委员会,重新修改服装赛事的评判标准,但固守旧观念的现象依然普遍。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课程安排不够合理,课程衔接不够完善。《服装结构设计》是涵盖人体工学、美学、材料学、工艺学、心理学等的综合性学科,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繁多,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学生学习任务重、平面和立体之间的转化理解困难,实际运用更是变化多端:有感性的艺术造型转化成抽象的数据,又有严谨的数据组合与形状吻合,还有随心所欲的线条分布,除满足款式造型、人体活动之外,随着消费人群体型、个性需求、面料特征、加工工艺种类、加工工艺水平的变化,服装结构设计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生要学会随时切换理性和感性的思维,自由游走于美好的艺术造型和枯燥的数据之间,生动的情感流动和一丝不苟的结构设计制图完美结合,这可非一蹴而就的。

结构设计教学课程安排的问题有:1.学时普遍较少,不能深入、系统地教授服装结构知识和运用,尤其是实践时间得不到保证;2.同一时间开设的课程太多、课时太满,学生没有足够消化和实践的时间;3.结构类课程和相关工艺、立裁等课程开设的时间、教师安排不合理,课程间建立的有效联系较少;4.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安排不合理,没有建立清晰的结构设计思想,教学系统性不强,内在逻辑不清,原理讲解不透彻,实际灵活应用操作性差。不同课程的老师沟通较少,课程衔接有问题。

(三)服装结构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单纯的黑板演示或图书扫描投影讲解,已远远不能满足90后学生的需求和学习习惯,单纯的手工制版也不能满足现代服装产业的需要,现代教学手段和服装CAD辅助设计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改进不足。

(四)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制图不严谨,实践能力弱。艺术类的学生在这方面更突出,学生对结构设计课程认识不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对服装结构理解困难、对相对枯燥的制图过程没耐性且不够严谨,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切换的不适应,仅达到依样画葫芦的程度,实际变化能力远远不足。

(五)教师缺乏产业工作经历、工程能力不强,或艺术造型能力弱。服装结构设计既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不少艺术设计教师服装结构知识不足,无法将结构设计与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重设计轻工艺”的思想观念又使其不愿钻研服装结构,这无形中误导学生、形成恶性循环;教师缺少产业工作的经验,对于原理理解和实际变化运用把握不足、有限的制图范例,解决不了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工程系列化生产的要求;有的教师艺术造型能力不强,缺乏结构设计的意识,授课局限于传统的结构制图,死板生硬,线条没有艺术灵性,更谈不上设计,将结构课程上成纯粹的技术课,教学缺乏吸引力,易造成艺术类学生厌学,不利于学生完整设计意识的建立;甚至抱着老化的比例成衣经验方法,不学习改进,离以人为本、以人体为中心的结构设计思想渐行渐远。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转变教育观念,走艺术与技术结合、舞台和市场并重的道路。

服装结构设计是款式造型创意和气质得以完美体现的关键,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也是工艺设计的基础和保证,服装款式、结构和工艺设计三结合,服装设计教学才有质的飞跃。时装史上著名的设计大师巴兰夏加、阿玛尼、维奥尼特、三宅一生等无一不是技艺精湛的结构设计大师,风头很劲的约翰·加里亚诺等大牌前卫设计师也对结构设计有着深刻的理解:阿玛尼深受欢迎的灰色调高级时装得益于恰到好处的造型设计,难以模仿的结构设计充分展示了优雅气质,含蓄而丰富;巴兰夏加对结构设计的深入理解和对造型的苛求,讓人们对他的服装设计印象深刻,美丽的领肩部造型成为其标志;维奥尼特则是造型设计精益求精,结构设计技艺炉火纯青,著名的斜裁更是造就了轻盈灵动的天仙般的动人衣饰;三宅一生的褶皱设计、矩形裁剪方法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约翰·加利亚诺惊人的鬼才设计,在深入理解结构之上的“解构主义”手法是其拿手好戏。中国的大批设计师浮在款式设计的表面,绘画效果图但不能深入结构设计的内部,是设计受限的重要原因,也导致其服装成品走样、气质感弱,不能满足日益成熟的市场需要,从结构着手的服装创意设计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观念的转变正是行动转变的前提。

(二)调整《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课程安排和课程衔接。

1.调整课时,保证较系统深入展开课程教学的时间。同时段开设适量课程,以满足学生集中精力消化和实践。系统讲解、操作演示、效果展示是在课堂上进行,技能训练、创新设计实践、市场调查更多是安排在课后进行。艺术类学生习惯感性思维,个性活跃张扬,要学好更强调理性思维的服装结构设计,学会严谨、工整、蕴含美的造型的结构制图,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和亲手设计实践,这样才符合其思维和学习习惯,保障学习效果。

2.建立课程群,认真研究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授课教师。建立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包括《服装结构设计基础》《女装结构纸样设计》《男装结构设计》《童装结构设计》《针织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CAD》《工业制版与纸样放缩》等,安排好先后顺序、由浅入深、交替循环、螺旋上升。服装设计效果图、服装材料、服装设计基础等为前续课程;服装结构、工艺课程衔接上要讲究科学性、系统性,同一教师授课可保证课程教学的连贯、系统与高效;服装结构平面裁剪、立体裁剪、CAD教学安排要注意内在逻辑关联,相互支撑又相互深化,可安排在相邻的时间段开课,教师间的沟通协作尤其重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服装款式造型、结构、工艺设计课程可分解成由浅易到深难2~3个阶段,各阶段依次搭配组合安排在2~3个学期里开课。有足够师资和实验条件的学校可合并课程,安排模块化教学,与国际接轨。

服装结构教学内容要成系统,并涵盖主要的服装结构类型,如半身裙、裤、连衣裙、衬衫、套装、大衣等,不同类别服装选择典型的3~5种结构进行分析,变化较多且难度较大的领、袖、衣身等作专题讲授。基于利于接受有吸引力,在介绍人体特征、姿态和测量之后,可从具体服装引入结构设计而非孤立的结构设计教学。需要学生明确,服装设计效果图不是服装设计的结束,而仅是开始,面料设计、服装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乃至服装成品、服饰配套设计、展示设计,构成一个完整并逐渐深入的设计过程,服装设计师作为设计的灵魂人物需要用心控制整个过程,为最终的服装效果负责。虽然在现代服装设计公司和企业中,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人负责,但服装设计师仍需对各环节有较深入的了解,否则他的设计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浮在设计表面,设计意图传递很困难或设计的服装根本无法实现。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服装结构设计内容繁多,涉及理性与感性思维的交替,平面与立体造型的转化,难度较大,因此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理解,自主地深入学习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则是重要的催化剂。教学方式可利用讲授、立裁示范、制图示范、讨论、指导实验、单独辅导、答疑、课题研究、项目设计实践等。教学手段可灵活利用黑板、白纸、多媒体、人体模特、服装样品、网络课程等,详细的制图步骤、精确的尺寸搭配,随心流动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设计思维的流动,平面和立体的转化,带着深刻的穿透力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学生。教学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结构分析理解、工艺实现、根本原则、基本原理、变化方法缺一不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启发和传递最为重要。

1.利用黑板和墙上白纸手工制图进行教学,便于演示制图的步骤、讲解基本原理、呈现制图规范,初学者易接受,对其起步和夯实基础有重要意义。

2.利用白纸桌面制图演示,结构细节,曲线的微妙变化,线条的灵活性、弹性、感情色彩等一览无遗;精确的尺寸曲率搭配,随心流动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设计制图的思维和操作过程等,会在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学生。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往往有着最深的穿透力。

3.利用人体模特进行教学,平面与立体造型的转化尤为直观明了,对于体型特征的把握,服装与人体空间控制,服装在人体表面的浮量处理等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更简单,而“理解”是学习服装结构设计中最关键、最根本的。

4.利用服装样品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在课程之前很少从结构、工艺角度仔细查看服装,很多结构的形式、工艺的手法,如果仅仅进行语言叙述,学生容易觉得很陌生。有了服装样品就方便了,熟悉服装的特征,测量服装尺寸,观察分析服装的结构、工艺,感受服装松量的配置,理解结构的变化等,更易懂并印象深刻。

5.通过多媒体演示著名品牌和设计师的优秀作品,分析其结构设计,点评结构设计在其塑造和实现造型中的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结构设计的魅力和重要性,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好奇心;多媒体授课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生动,在展示不同结构对应的服装效果,服装平面制图的立体转化,结构原理实际应用的分步展示,某种结构手法获得的丰富款式实例展示,概念、数据表格、体态动态分析,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结构制图转化成一系列版样等等很方便,效率高且效果好。

6.加强服装CAD学习,强化电脑打版有别于手工打版的系统的思维方式,但对服装结构的理解最为重要和关键。服装CAD的应用在设计速度、精度、正确率、修正、存储、调用和管理方面都具有传统设计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给产业带来深刻的变革。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未来设计师的必由之路。

7.实际的操作通常会让艺术类学生跃跃欲试。学生通过平面和立体裁剪结合实验,亲身体验服装结构的原理,总结松量的放置,学习结构设计手法的综合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艺术的造型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数据上等,学生平面制图与立体造型间转化能力由此获得提升,逐渐适应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的切换,服装设计立体的思维习惯亦可逐渐养成。实践所带来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制图过程的忍耐力,自主学习的内动力。

(四)明确艺工结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调动学习主动性,加强实践能力。

综合性项目设计实践,让学生自行设计款式、结构、工艺,绘制成套款式平面图和结构制图,并通过假缝进行调整和效果检验,兴趣和成就感也可由此引发。课题研究则可对重要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省道的转移和消除应用,同款式但不同造型的服装结构制图,结构类似不同款式的结构制图等,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如何寻找处理结构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灵活处理结构问题的能力。工作室制、开放实验室也是保障学生实践的好手段。总之实践使学生加深结构造型理解,提升设计兴趣,重视运用结构知识为设计的深入和款式造型的实现服务,享受结构设计的乐趣。

服装人才网上招聘数据显示产业升级转型需要大量设计类高级人才:具备艺术和工程技术素养,人文与科学精神兼备,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学生努力的方向,目标之下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实践,结合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更早接触社会目标人群,面向市场需求。

(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艺术理论、艺术造型和工程技术能力。

目前的教学体系中,有艺术修养设计思维的、系统研究服装结构同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师是很缺乏的。服装结构设计既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将结构设计与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与工艺并重十分重要。鼓励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广泛涉猎美学、史论、设计学、工艺学、心理学、市场学等领域,逐步多元化知识体系;强化艺术造型能力,增强结构设计的意识,把结构设计提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来引导教学,沉下心研究结构设计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积累产业工作经验,提升原理理解和实际变化运用的把握,进而提升教学吸引力,甚至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带动起款式设计、工艺设计两头的教学,帮助学生整体设计意识的建立,最终提高服装设计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云华.红帮品牌驱动下的《服装结构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現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6(5).

[2]王秀莲.《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纺织,2014(3).

[3]王鸿霖.《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层思考[J].江西服装学院学报,2016(2).

[4]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理论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黎振亚(1973-),女,瑶,广西桂林人,工艺美术师,桂林理工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职业标准的《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JGZ131)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制图结构设计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无声手枪如何消音?
二向反射模型在土地覆被制图中的应用
BIM结构设计应用
某排水虹吸井结构设计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