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冰
【摘 要】民族化钢琴曲创作中的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不仅表现为五声性和弦的构成形态,而且还从更高的层面上表现为五声性和弦连接所造成的特色化和声进行。本文从不同的五声性和弦连接手法所造成的调性色彩变化的基础上,来探析民族化钢琴曲中的五声性和声进行对于音乐形象塑造的表现功能。
【关键词】民族化钢琴曲;五声性;和声进行;和弦连接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97-01
众所周知,和声的进行是指乐曲中的各种和弦形式围绕主和弦的连接方式。各种和弦形态不同的连接方式,就构成了乐曲的和声进行。因此,五声调式乐曲的和声进行必然是建立在五声性和弦基础上的。我国民族化钢琴曲当中包含有许多像“四度三音列”“五度四音列”这样汲取民间乐曲的特色化音列(音组)转化而成的分解和弦,它们在演奏中所形成的和弦化效果也足以彰显民族音乐特有的和声思维方式。
研究和声进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和弦的连接问题。就民族化钢琴曲的创作实践来说,和弦的连接分为“根音相同的连接”以及“根音不同的连接”这两种形态。由于根音总是处在调式音阶当中的某一个音级上,故而根音的变化足以表现出调式中和声功能的某种变化动向。以“根音相同的连接”为例,刘福安《采茶扑蝶》的103-108小节中,钢琴的右手部分相继出现了“羽-宫-商-徵”“羽-宫-商-羽”等不同的和弦形态,但是和弦的根音都落在了调式的主音A羽音上,这就有效地起到了明确调性的作用。而在这一系列同根音和弦连接的和弦进行当中,通过和弦内部音程的变化生动地刻画出姑娘们在采茶过程中与蝴蝶嬉戏的动作形式。然而,由同根音和弦连接进行所带来的调式稳定感又暗示我们,姑娘们在采茶时虽然同彩蝶嬉戏,但是其步伐仍是稳健的。
而且,除了调性色彩方面的考虑之外,民族化钢琴曲中也常常使用相同根音和弦的连接来实现各种各样的表现效果。比如贺绿汀先生在《牧童短笛》的30-32小节中,运用了包含三度音程的6组分解三和弦同根音进行的手法。这里的分解三和弦都是由一个根音及三度的双音和音构成的。但根音与作为双音和音的三音及五音之间并未形成三度叠置的关系。这是因为6组三度的双音和音是保持起伏式平行进行展开的,但6个根音却是保持同度连接进行展开的。这样一来,实际上就等于用根音的同度连接建立了一个作为“参照系”的平直旋律线。在这条参照性旋律线的映衬下,上方6组保持起伏式平行进行的三度双音和音的和声进行感实际上就被削弱了。相对来说,这种为西洋音乐所惯用的“三度平行进行”也被消解,显示出了一定的线性旋律起伏特征。所以说,贺绿汀先生在这里巧妙运用分解三和弦同根音进行的手法,成功地削弱了西洋音乐“三度平行进行”的和声进行感,反而彰显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线性发展特征。由此可见,在民族化钢琴曲中巧妙运用五声性同度根音连接的和声手法,能够达到别开生面的表现效果。
以上简要介绍了五声性和声进行中“根音相同的连接”形式,而在此之外的“根音不同的连接”手法也有着广泛的运用。比如黎英海先生的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中的5-7小节的左手部分,就采用了根音不同的和弦连接进行手法。在这里,作曲家采用的是分解和弦不同根音连接的形式,由“宫-宫-商”“羽-羽-宫”“徵-徵-羽”“角-角-徵”“商-商-角”构成的连续级进下行的分解和弦进行。而分解和弦的根音则经历了从调式导音、下属音、属音向主音商的递进,从而逐步呼应、明确了调性。而这种分解和弦的级进下行进行方式是为了模拟黄昏时分江面的夕阳最终沉入水中的景象,而分解和弦的根音从宫依次经历羽、徵、角,最后落到主音商音上,实现了近似完全终止的和声功能,在明确调性的同时也给人以相对完满的终止感。
在上例中,我们解析“根音不同的连接”手法时也涉及到了五声性和声进行的功能终止。下面再举一个更为明显的例子。在汪立三《兰花花》的结尾处,作曲家采用了“角-宫”“羽-角-羽”的兩个和弦,则是和弦根音由调式属音“角”递进为主音“羽”,实现了近似完全终止的和声功能,明确了调性。由此可见,同西洋音乐体系一样,民族化钢琴曲的五声性和弦进行依然能够构成一定的和声功能终止,从而发挥出造成调性色彩变化、明确调性等多方面的作用。
民族化钢琴曲创作中的五声性和弦进行,在围绕调式主和弦所展开的和弦连接方面表现出了较西洋音乐体系更为宽松、多样的手法和方式。如此多样化的和弦连接手法暨和声进行方式,在发挥功能终止、造成调性色彩变化以及明确调性等功能上,还能够借助调性色彩及音程方面的规律性变化,来达成别开生面的表现效果,进而能够从更深层面、更多角度来发挥塑造音乐形象、象征音乐情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桑桐.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的探讨[J].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0(01).
作者简介:
方 冰,泰山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五声纵合性和声手法在中国钢琴曲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60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