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碧瑶+张璐+师倩
【摘 要】新闻评论课程作为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独立思考、逻辑表达等能力的重要课程,在近几年的新闻教学及实践影响中逐渐式微。通过240份问卷调查和对部分学生访谈,结合新闻评论教学的实际经验,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评论特点、能力培养需求,试图探究新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的改变措施,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评论教学;案例库
在以往的新闻评论教学研究中,对于教学方法的改变有所涉及而大多的讨论仍然没有跳出传统的新闻评论框架。在当今的新闻评论课堂上,随着传媒生态环境的改变教师应该着重加强学生的哪方面素质,学生应该着重锻炼哪方面能力,如何突破传统媒介发展困局学习新闻评论等问题分析不够深入透彻,解决方案不够切实可行。本文着重加强应用型分析,跳出教师个人感受范畴,探究宏观教学规划以及可以普遍应用的教学改变。除了文献法以外,本文还采用了访谈及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共发放240份问卷,面向本地新闻传播学本科在读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29份。
媒介融合的概念,是在不完全否认传统媒介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建设和传播技术,强调各种媒介的功能一体化。新闻评论兼具权威性与大众性,既要建立一定的理性分析高度,又要贴近受众达到一定的效果,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讨论当下新闻教育及新闻评论现状更具现实意义。要探究如今新闻评论教学的方式方法,首先就要明白新闻评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顺着时间轴线去分析和看待新闻评论。
一、新闻评论的传统烙印
新闻媒介是新闻评论的物质依托。报纸曾是新闻评论的重要阵地,从新闻事业开始阶段的官方邸报到商业报刊时代,作为一种阅读习惯存在于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构建着价值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出现之前,新闻评论是报纸新闻体裁,它是现代报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报纸适应社會需要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孕育,形成相对固定的体裁形式。对于“哪个媒介载体的新闻评论更可信”这个问题,问卷显示,排名第一的为报纸(占60.26%),第二为专业新闻网站及APP。作为传统媒介的典型代表,报纸仍然能让受众感觉到被传播的信息是否是主流的,是否是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并在议程设置上具有一定力量。
传统新闻评论模式和学生的距离感大,不管是学生,还是社会大众,接触的电视、网络评论更加丰富。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由于环境制约及个人媒介使用习惯,问卷中显示,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资源的比例已经高达90%以上。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各种媒介载体的评论也以各自的传播方式、传播特点,丰富完善着评论的个性特征,然而新闻评论教学中对新闻评论的解读,包括案例的使用等,仍是带着明显的传统媒体烙印。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的新特征
(一)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一个新词“infotainment”这是信息(information)和娱乐(entertainment)的结合,意为“信息娱乐化”或“在娱乐中接受信息”。新闻评论传播环境的显著变化, 使过去长期居于强势地位的传统评论(即编辑部评论)为主体的评论受到了巨大挑战与冲击。在各类新媒体的发展中,不断涌现了大量风格各异、体裁模糊的新型评论,获得了全新的生存发展空间,从原本主流的偏时政的传统型,逐渐吸取涵盖了经济、文化、娱乐等领域。评论模式向多元化转变,注重问题探讨和服务型评论,轻松活泼、不拘一格的创新形式的评论也不断出现。
以《人民日报》为例,作为比较严肃的官方媒体,其微博新闻评论不失俏皮之感。《人民日报》账号在微博上整体风格比较活跃,拥有5074万粉丝(截至2017年3月7日),在各个官方微博账号中也是名列前茅,不仅拥有众多粉丝,还具有很好的用户互动性。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官微新闻评论尝试通过构建“协商式对话”来增加与受众的沟通。这一话语方式的转向,或者说传播方式的转变体现了《人民日报》新闻评论尊重多元表达,重视民间诉求渠道并致力于扩充公共言论空间的言论创新,取得了较好的互动效果和传播效果。
除了遵循内容为重的规律,还需从媒介发展的角度了解其变化和新特征。这样,不论是新闻评论教学还是新闻评论写作,才能真正了解实践变化发展中的新闻评论。
(二)判断新闻事实更加不易
新闻评论有一个重要特征,即以新闻事实为依托,而当下新闻环境中,“真相”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曹林提出,对于新闻事实,评论写作者“要比读者知道的更多”,相比成熟的评论撰稿人拥有较多的“内幕消息”。而在当今信息源丰富繁杂的环境中,对新闻评论学习者来说,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一步——准确判断新闻事实是更现实的挑战。
现在,每天每分钟都有数以千计的文章在互联网上发布出来,信息的爆炸是一把双刃剑,在越来越多的信息流当中,虚假新闻泛滥,并且极具隐蔽性地藏匿于新闻事实中间。很多社会新闻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曝光进而引发舆论,这是新闻评论最主要的跟进时间,但评论写作者,常常会在新闻事实的核实上陷入困局,或者出现由于新闻事实没有再次落实,而发出一些有失偏颇的评论文章或话语。
两家著名社交媒体,Facebook和 Twitter就加入了一个“反假新闻联盟” ——First Draft Coalition。它由超过 30 家的新闻和科技公司组成,主要是打击假新闻和提高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质量。
(三)时效性要求更高
随着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不仅仅是对新闻报道,对新闻评论类的意见性体裁的时效性也要求越来越高。在保证真实性基础上做到较好的时效性,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才能在媒介融合时代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现在,微信公众号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平台,专业的新闻评论公众号如“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对于一些社会热议新闻的评论发表大致在2天之内。比如说,3月28日下午开始在自媒体上开始传播的“护士怒斥医护”事件,“吐槽青年”的评论发表在3月30日,基本同步于专业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跟进速度,普遍早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报道。
三、新背景、新特征下新闻评论教学的改变措施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论是新闻评论载体还是新闻评论本身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如果脱离了现实的新闻评论接收阅读环境去讨论或者开展新闻评论教学,就是把新闻评论架空到理想状态去教学,是脱离了实际。结合当今媒介环境现状,新闻评论的教学应该有所改变。
(一)案例使用及案例库建设
不仅仅是从新闻理论上进行系统的学习,更需要结合当代案例。
评论本身就十分忌讳从概念到概念,没有逻辑推演,没有贴合时事,言之无物的写作方式。马少华也推崇案例教学,他在2005年出版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系列教材《新闻评论》不到一年后,出版配套教材《新闻评论案例——思维训练与实战分析》,是新闻评论教学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但在这一点上普遍做得还不够。从问卷上可以看到,在新闻评论的学习过程中,有49.78%的学生更适应案例教学,44.54%的学生选择交互式教学,3.93%的人适应传统式教学,适应自学的人占1.75%。由此可见,学生们的选择还是更倾向于案例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
教材由于其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些案例陈旧,虽然评论本身经典,具有可分析性,但却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教学指导意义不够。其实早在2000年前后,包括新闻学教育在内的我国教育界普遍开始采用西方较为成熟的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近几年信息快速、爆炸式传播,成熟、经典又不失时效性的新闻评论案例库缺失,导致教学案例使用随意化,表面化现象比较严重,案例教学的作用无法完全发挥。新闻评论课程建设电子化、云储存,更具时效性的案例库需求不断增加。
(二)多学科、多课程交叉开展新闻评论教学
新闻评论是基于一定的通识基础的教学,也就是说除了基本新闻理论知识和技巧上的写作手法之外,学生要具有全面的综合知识积累。
在媒介融合时代,高校开设新闻评论课程,要关切新闻评论写作所需的一系列綜合能力。通过多学科、多课程的交叉融合、相互提高来进一步完善新时期的新闻评论教学。
多学科交叉:大数据分析、新媒体技术、数字出版等课程。大数据分析课程培养更强的信息搜索能力,在信息时代这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有着重要意义;新媒体技术和数字出版课程,可以丰富新闻评论的展现方式,新闻评论在不断发展中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具体展现方式的多样化,媒介的多样化、同一媒介的表现方式多样化,这是新闻内容与新闻表现技术结合的很好契机。近年来,以H5或数字出版软件展示的新闻评论类作品让人耳目一新,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领域。
多课程交叉:媒介素养、媒介伦理、传播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融合教学,进一步提升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新闻评论所要求的综合能力。对整体新闻评论传播可以从宏观上进行把握,看问题更加深刻,在了解受众了解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做一名全面的、符合新媒体时代要求的新闻评论人才。
由此可见,新闻评论教学应该从大传播的角度入手,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提炼和斟酌。通过全方位交叉融合学习,加强培养学生评论写作的深度,影响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培养理性富有逻辑的思辨能力,更是对当今学子有重要意义。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写作评论的习惯
“克服写评论的心理障碍的方法就是写评论本身”,在学生之前的印象中,新闻评论是新闻写作中较为严肃、严谨的文体,作为新闻文体中为数不多可以表达自身观点的文体之一,新闻评论却让大多数新闻学子敬而远之。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评论变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然而此“评论”非彼“评论”。新闻专业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能够在课堂的系统学习和课后的练习、完善后,对社会事件等发表逻辑清晰、语言准确、立意新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评论。
我们一般的评论教学,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除了要了解熟悉课本中的评论写作“技术”之外,还需要有三种非技术准备:一多读书,二多写作,三多看新闻。曹林还曾提到,可以多在微博上进行讨论,演练自己的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表意见、逻辑思考、逐渐成文的能力。
(四)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对新闻评论教学的重视
马少华曾表示,他始终把新闻评论教学看作是帮助他人提高表达观点的能力。一方面,新闻评论课程本身为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但在近几年有部分院校取消或削减课程设置,或将新闻评论课程与新闻写作课程合二为一。新闻评论教学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新闻评论教学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自身观点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很多学生对新闻事件没有态度,或者是不知道自己应该持什么观点。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及大量的案例了解,加深思考问题的深度、转变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完善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并且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新环境更适于观点的发布与交流。新闻评论在媒介融合环境中,已经走下高高在上的神坛,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媒介文化,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能够实现受众与传者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使传播活动真正建立在人们彼此交流的基础之上。
新闻评论需要培养写作者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在通识素养及基本的逻辑性等方面,不仅要通过新闻评论课堂培养,更是融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积累。任何新闻评论课堂都无法快速将学生培养成评论写作大师,但在学校及教师能够有作为的范围内,应结合新形式、运用新思想展开教学。培养新闻专业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结合学生特长、兴趣领域,发展为具有kol(key opinion leader)潜力的新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振业.新闻评论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曾建雄.转型期新闻评论功能的拓展与内容形式创新[J].国际新闻界,2012(12).
[4]董天策,梁辰曦,夏侯命波.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J].国际新闻界,2013(9).
[5]杨新敏.新闻评论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6]丁法章.新闻评论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曹林.时评写作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