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谏

2017-05-18 10:38唐梓昕
求学·素材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邹忌贝利七律

唐梓昕

“遥知此去栋梁材,无复清阴覆绿苔。只恐月明秋夜冷,误他千岁鹤归来。”好一首七律,让太守怆然有感,这显然是两位读书人惺惺相惜的结果。由此观之,说服的终点不在理,而在于使双方产生认同感。

无名客无疑是聪明的,一首七律,表达观点,表现情怀,称树为“栋梁材”,赞树之高风亮节,“月明秋夜冷”渲染凄清的氛围,一个“误”字,使人顿生人海孤鸿、无枝可依的悲苦,而 “停斧不伐”则建立在古树本身所寄托的情怀的基础上,经过无名客的艺术润色、加工,效果卓著。用诗语劝服他人,既委婉劝说,顾全对方面子,又充分考虑到太守内心的人文情怀,可谓对症下药。说服,说服,要得到“服”这个结果,一定要注意“说”的技巧呀。

《世说新语》中记载:“文帝(曹丕)常令东王(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东王应声使成诗……帝深有惭色。”被王士祯称为“仙才”的曹植,临危不惧,以手足昔日情谊为突破口,不仅完成了七步成诗的任务,还打消了魏文帝的杀意。同是以诗为媒介,无名客和曹植借此抒发感情,针对被说服人的弱点,达到了“服”的效果。由此观之,说服重在寻找突破口,即击破对方弱点。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本意是讽刺那些见风使舵的人,但在我看来,这何尝不是对那些说服力强的人的一种赞叹?当年,烛之武退秦师,他深谙秦穆公多疑重利的性格,便以秦国利益为由,用巧舌挽救郑国于水火之中,可谓雄辩之才。墨翟行十日十夜见公输盘,公输盘拜楚王,巧用比喻引楚王入套,解宋国之围。纵横家苏秦抓住六国统治者利益为上的特点,设妙喻,巧离间,合纵六国以抗秦,以一己之力敌万军之师。这些先秦谋士,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他们不畏强权的品格,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他们上可达日月,下可辩鬼神,深谙说服之道,抓住对方弱点,一击即中,通达“服”之妙境。

说服是球王贝利父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导,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佳话,是邹忌巧妙类比、以小见大的谏言,是无名客“只恐月明秋夜冷,误他千岁鹤归来”的情感。说服是针对各人特点的巧妙处理,进而获得自己期待的效果——依从。

【导师点评】

本文以“诗谏”为题,巧妙切题与点题,“谏”字可谓妙用,接着全文都围绕“说服之巧”来论证,中心突出。

全文的论据较充分,以曹植七步作诗说服魏文帝为例,以先秦谋士设妙喻,巧离间,合众六国以抗秦为例,这些例子与材料中无名氏的“诗谏”有异曲同工之美。为了强化论证,文章结尾采用略写之法,运用球王贝利之父、诸葛亮和邹忌等素材。本文道理充分,语言流利。

可惜的是,作者引例过于偏古,缺少当今的鲜活素材,这弱化了本文的說服力。文章收笔时给人产生“来不及了”之感,影响了文章的严谨性和表现力。

猜你喜欢
邹忌贝利七律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贝利戒烟
邹忌比美
七律·龙滩库湖景写
贝利妙答俄国斯记者
赵学敏书法作品
邹忌形象的另一面
七律·无题
下一个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