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秀峰 陈士勇
(北京外国语大学 海外汉学中心,北京 100060;西南医科大学 思政部,四川 泸州 646000)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
——基于北京市31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 张秀峰 陈士勇
(北京外国语大学 海外汉学中心,北京 100060;西南医科大学 思政部,四川 泸州 646000)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近几年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而产生的教育模式,正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北京市31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课外实践活动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创业教育课程未能很好地融入教学体系、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同质化严重、创业环境不够完善、创新创业的兴趣还需进一步激发等问题。因此,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应当以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主轴,协同创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
北京市大学生 创新创业 创业教育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改革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正在开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为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而产生的教育模式,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育高校教育新理念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是也应看到,近些年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大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对于国外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盲从性。在此形势下,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剖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解决路径就显得尤为必要。
自1947年美国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以来,国外学术界关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文献研究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主要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关于创业教育的概念。有学者强调,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具有引导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指对于有创业兴趣的人所进行的教育,并且创业教育是通过重新整合创业活动、集合创业信息的方式来实现的;还有学者提出,每个人对待创业教育的看法不同,理解的方式也不同,但是,创业教育更多的是指能够激发创业者自身创业热情的教育。第二,关于创业教育的内容。有学者提出,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课程设置是否合适对于创业教育的有效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有学者从创业教学-学术创业计划、基于文本的创业教学资源、基于网络的创业教学资源、创业研究资源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创业教育的内容;还有学者把创业教育内容与创业文化相结合,提出创业文化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推动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动力。第三,关于创业教育的方法。有学者通过总结创业者的经典案例,提出创业教育在方法上应该有所创新和突破,这样才能使创业教育更有针对性;也有学者通过对创业者进行测试,提出每个创业者所接受的教育方法不同,所形成的思想不同,创业的结果也不同,因此,应该加强改进创业教育方法。第四,关于创业教育的评估。有学者通过总结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提出应该通过建立一个评估体系对创业教育的效果进行检验;也有学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国际视角研究创业教育的有效性,认为创业者所接受的教育对于其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有学者通过对创业者的调查,提出应该从提供的课程、教师发表的论文专著、对社区的影响、校友的功绩、创新、校友创办的公司以及与学者的接触等七个方面对创业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随着时间的发展,国外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创业教育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创业教育的方法和评估体系的架构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就国内而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国内对这项教育的研究时间较短,但是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概括来讲有四个方面:一是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国内大多数学者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都持肯定的态度,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二是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国内学者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应当“结合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及专业特点,在坚持创新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整合各类优势资源,积极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与服务体系,通过激发创业意识、培育创业精神、传授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强化创业实践,使一部分具有独立创业者人格的大学生毕业后参与创业,走创业型就业之路;使一部分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创业积极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和条件具备,选择创业,带动一批人就业;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具有创业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一番业绩”[1]。还有学者把创业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提出:“创业教育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未来发展任务的需要。”[2]三是关于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有学者从市场化的角度对高校创业教育进行了剖析认为,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存在“人为割裂”现象,也就是“将大学生创业就业纳入专题教学领域,人为割裂‘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可融合性,使得大学生片面地认为,要‘创业’就不能去‘就业’”。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的市场导向缺乏“专业支撑”,就是说“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而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创业活动用不上自己的‘专业’”。另外,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难以“有效接轨”[3]。还有学者认为,随着创业教育的逐步深入,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创业教育内涵与价值的缺失、创业教育实施得不完善、创业教育社会系统环境不成熟等三个方面。四是关于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国内学者通过分析和总结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有学者通过梳理和总结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当从重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培育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和营造宽松的创业教育环境、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和进行科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开展高校创业教育。也有学者提出,面对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及瓶颈,“必须站在全过程的角度,形成以氛围营造为起点,以教育为核心,以体验为重点,以实战为导向的全过程服务体系;必须整合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等各种资源,共同投入,有机结合,打造社会化服务机制。”[4]综上所述,伴随“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日益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状况,我们选取北京市31所高校进行“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调查”,调研了北京高校在校生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及建议等,共回收有效问卷897份,调查对象中女生499人,占55.6%;男生398人,占44.4%。
本次调查的高校既包括本科院校也包括高职(专科)院校,涵盖了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其他部门所属高校、市属高校;从学生的学历层次来看,说明学历的884名被访者中(有13人没有说明学历情况),本科在读有725人,占82.01%,研究生在读53名,占6%,大专在读的有106人,占11.99%。
在本次调查中,除了发放问卷,我们还对部分被调查者进行了深访,深访主要围绕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现状、学生对当前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需求以及感受(包括教师是否符合其需求)、高校创业教育有关的课外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学生对其效果的评价、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见与建议等主题。在此次实证调查中,为了获得丰富生动的资料,我们较多采用开放式问题进行询问,让被访者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被访者认为大学阶段需要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教育:897名高校被访者中仅48人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不需要教育,占5.35%;有837名被访者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教育,占93.31%;另外有12人没有回答该问题。创业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创业精神是能够通过教育获得的,创业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创业激情也是可以通过教育激发的。彼得·德鲁克曾经有一段著名的言论:“创业不是魔法,也不神秘,它与基因没有任何关系;创业是一种训练,而就像任何训练一样,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它。”[5]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进一步验证了当前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
高校所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是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知识的平台,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调查发现,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与安排上,创业教育课程以针对个别专业的管理类等课程为主,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工业企业管理、商业产权、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等管理类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工商管理等相关院系开设的,其中选课者多为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有少部分对此有兴趣的跨专业的学生选课。此外,还有针对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的职业规划等课程,例如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个人理财、证券模拟、心理健康及生涯发展课等。Solomon 等学者曾指出,美国大学在早期开展创业教育时,大学创业课程的设计原则和主要内容只是教授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商业和管理知识的员工[6]。可见,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正处于这个初级阶段,还需要借助后发优势,尽快转型升级。有75%的被访学生认为,当前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开设的课程更注重理论,能够实际参与操作的内容太少,感觉“理论化太强,不切实际”。
2.课外实践活动
除相关课程外,北京市高校还举办创业讲座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且多以课外实践和竞赛的形式开展,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商务谈判模拟大赛、国际企业管理大赛、创业大赛、GMA模拟创业比赛、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现代企业经营决策模拟等,以及全国范围的挑战杯等。除学期中的比赛等活动,寒暑假期也是学生参与实践的好机会,北京市高校假期实践活动较多,包括暑期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创业团队、创业参观等。
讲座成为学生获取创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接近90%的被访学生对创业教育讲座的热情非常高。学校邀请相关专家开办讲座,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当前市场前沿信息,而且在互动中与学生分享创业中相关的经历、体会、建议,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创业讲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信息和创业信息,让学生与真实的创业信息零距离接触,获取他人的经验,学到课本之外的知识。创业讲座的举办,给了学生创业的希望,不仅让他们敢于创业,也知道如何去创业。
课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创业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业兴趣并提高了学生的创业能力。从课外活动开展效果的调查情况来看,有63%的被访者认为课外活动的开展效果相对较好,他们认为,真枪实战去创业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没有时间也没有财力,一些模拟活动和比赛能够让他们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能够没有风险地去动手实践,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另外,课外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到自己心里所想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提前进入模拟的社会角色;此外,课外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还能够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切身体会到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对以后真正走向社会有很大帮助。有30%的被访学生认为,当前在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的课外实践活动要更立足于当下的社会环境,及时跟进当前的市场形势和热点问题,多组织一些更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创新创业活动。有90%以上的被访者认为,通过参与创业相关的课外活动,自己经历了从不喜欢、不了解到喜欢、了解创新创业,甚至计划在毕业后实践创业的一个过程。
1.创业教育课程未能很好地融入教学体系中,学校重视不够
从调查反馈情况来看,有56%的被访学生认为,自己所在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和重要意义认识不深,高校创业教育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且主要通过讲座、创业竞赛等“业余教育”的形式来进行。此外,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也非常薄弱。调查发现,有87%的被访者反映在本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不能满足学生的切实需要。从事创业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大多没有经历过创业实践,没有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主要是来自从事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或者是管理学科的教师,而且教学内容大多理论性过强,教学模式僵化,课程内容少,涉猎面太窄,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使有些学生想创新创业却不知道从何做起。对比分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比较早的欧美国家大学我们会发现,大学创业教育教师素质越好,越能促使学生理性地思考和对待创业,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越好,同时还可减少其毕业后盲目创业的冲动。创业活动与一般商业活动不同,是一种多层次重叠、多维度交织、多要素并存的复杂现象*参见李静薇:《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研究》,南开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内容实践性不强是调查中反映的最主要的问题。事实上,高校实际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并不多,主要是管理类等相关课程,或者采用选修课的形式,不能有效发挥其自身作用。课堂内容主要是单纯的理论讲授,存在形式化、虚拟化、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部分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并没有提高到一定水平,更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对创业教育课程关心和支持不够。
2.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同质化严重,实效性不足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创新创业主题的相关实践机会是对未来创业的重要经历之一。实践的过程不仅仅是课堂获取知识的应用,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接触外界切身体验,才能掌握前沿的知识与信息。创新创业是经验性很强的活动,而实践教学活动最能体现这一属性,所以成为相关教育的重要载体[7]。调查中发现,有47%的被访者认为实践环节相对薄弱,虽然在一些讲座中获取了相关的知识,但在实践过程中解决的实际问题较少,实践活动频率较低,甚至没有实际做的机会,使得创业教育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从深访中发现,目前在高校中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存在同质化现象,类型单一,形式雷同,并没有根据各自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特点设计个性化的实践教学。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实践环节做得不好,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就没有机会将获取的前沿市场信息在实践中加以验证。42%的被访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中最多被采用的如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缺乏持续性,创新成果往往比赛之后就被束之高阁,并没有在市场中加以转化利用。这里面有学校的原因,也有社会支持机制的原因,同时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如挑战杯比赛获奖可以给学生考研加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是为了加分而参加比赛,目的性太强。
3.学校对创新创业的有效支撑比较欠缺,创业环境不够完善
有接近70%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支撑比较欠缺。虽然近几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措施,社会也在不断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氛围,但是总体而言,很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导致可操作性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当前创新创业的有效支撑不足,尚未形成有效推进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体制和制度环境。高校学生在创业中物质和资金支持是最关键的因素,有31%的被访者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没有资金、场地等物资支持;有43%的被访者认为,由于没有足够支持,很多有志向创业的同学失去了创业的兴趣;有85%的被访者建议学校为创新创业团队单独制定有效的支持和扶持措施。
4.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还需进一步激发
调查中发现,有接近40%的被访者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不高。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及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女生占的比例更高,这反映出传统观念对社会分工的影响,很多女生习惯将“稳定而体面”的工作作为求职的首选,无形中扼杀了一部分具有优秀潜质的女性创业者。从社会整体来看,我国女企业家占企业家总人数的不到1/5,而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比例高达1/4-1/3,且呈不断上升趋势[8]。调查还发现:有39%的被访者有创业的兴趣,但是没有明确的创业方向,没有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小事做起,急功近利;还有一些已经在创业道路上的大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出发点不实际,没有详细的落实计划,最终很难坚持下来。有87%的被访者仍然将求职作为主要的就业方式,而且把就业方向局限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根据专业找工作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模式,甚至有27%的被访者从未考虑过通过创业来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空间。
1.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主轴,构建科学系统的培养计划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以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为出发点。高校要把创业教育与专业、学科优势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勇气。首先,创新和改进创业教育课程。解决教育问题依赖于课程的建构,发展创业教育首先要考虑创业教育的课程。创新上课形式,开设虚拟创业课程等。在课程教育中,大学生期望的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1)教学内容需要全面、深入,有较高的创新思想融入,除了理论知识外,应介绍基本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政策,要有专业系统的创业流程讲解。(2)提高课程知识与实际的吻合度,结合知识与经验开展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市场经济的配对。(3)进行案例讲解与分析,进行全方位的创业指导。(4)课程教学中增加实地考察内容,并且以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交流。(5)丰富授课方式,可以开设虚拟创业课程,让学生进行试创业。其次,开展课外实践。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对于创业的渴望。如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专业技能竞赛、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等。高校应大力建设实践基地,加强创业模拟训练及相关比赛活动,根据学生的特长分组,开发相应软件或建立模拟系统使学生能够在校园内进行模拟培训;组织社团活动创立小型平台比赛,给一些有创业想法的同学一个平台去展示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创业指导中应实施导师制,导师由专职教师或外聘专家担任,主要是创造条件,提供与创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活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导师“一对一”指导模式,条件不足的可以从“一对多”到“一对一”逐步过渡。
2.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勿以创业成败起伏来简单衡量创业教育的成效”,创业教育的成效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是促进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社会上经常有机构或者媒体以多少学生组成创业团队、取得多少融资、注册了几家公司等统计数据来评价创业教育的成效,对此,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将其形象地比喻为“记工分”,他认为这种评价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据调查,82%的被访学生认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学习,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的创业意识,提升了就业创业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创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构建合理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促使高校摒弃急功近利的观念,循序渐进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从学生的角度构建创业教育效果考核指标体系,我们从课题考核、教学效果、创业状况三个维度,建立12个指标,构建一个5分的评分标准体系(见下页表格)。建议高校采用此标准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测评,在测评中,测评主体是学生,由学生在每学年结束时对这12个方面进行打分。
3.协同创新,构建多元政策支持保障体系
近年来,国外创新研究者普遍认识到, 创新创业系统的建立应该更关注大学机构、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方面代表性的理论是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教授所提出的三螺旋理论[9]。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做好统筹和协调工作,对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从政策、财政、技术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引导和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健康发展。构建长期的创业帮扶工程,强化教育与政策之间的紧密衔接。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休学两年创业,然后返回学校继续读书,同时,休学创业的两年时间也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教育支持,比如配备专门的行业导师和学业导师。实际上,学生有过创业经历后,加上导师的指导,返回学校再次接受教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表
4.借鉴国外教育模式,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系统的课程体系是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最主要、最有效的形式,建议高校建立选修、必修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对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考察和分析发现,国外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属于一种流程化的模式,对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中国的创业教育不能照搬西方经验,要根植中国的本土特点和本民族文化,制定适合我们自己发展道路的创业教育体系。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更应该及时调整,找到大学生愿意接受创业教育的契合点,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平台,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有效指导。
[1]鲁学军 王增国等:《全面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方法研究》,载《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年第13期。
[2]赵春华:《创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载体》,载《教育探索》,2008年第4期。
[3]万荣根 曲小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5期。
[4]桑大伟 谢富纪:《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载《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4期。
[5]Drucker. P. 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New York:Harper & Row,1985.
[6]Solomon GT et al. A Historical Examination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Simulation and Gaming, 1994,(3).
[7]马奇柯:《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载《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3期。
[8]邓子娟:《国内近10年女性创业研究述评》,载《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第1期。
[9]刘文君:《美国现行教学督导系统及其特征》,载《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责任编辑:王俊华)
2017-02-23
张秀峰,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高等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 陈士勇,西南医科大学思政部讲师,博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本文系西南医科大学2016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实证研究——以西南医科大学为例”(课题编号:西南医大教[2016]48号)、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课题编号:CSZ16033)、四川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课题编号:SWFZ16-Y-40)、西南医科大学校级重点项目“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机制研究”(课题编号:西南医大校[2016]47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