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倩怡
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应和处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给出的即时评价,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对话”。教师理答时,不但要做到内容具体、客观,还要注意语气诚恳、宽容,表情自然、亲切,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理答策略。
一、明知故问,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思维活跃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因为“跳跃”性解题而产生让其他同学看不懂或者听不懂的答案。理答时,我们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提供讲解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分析给大家听,如果学生讲得不是很具体,或者其他学生还有模糊的地方,我们可以明知故问,在追问中让学生说得更具体、明确,帮助其他同学弄明白。
1.追问中引导学生自己把解题方法补充完整
教学分数加减法时,教材中有一道习题:三种书原来各有120本,现在《动物王国》还剩,《植物世界》还剩,《地球故事》还剩。哪种书卖出的本数最多?尝试练习时,很多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先求每种书各卖出多少本,再进行比较,即120÷4x(4-1)=90(本),120÷3x(3-1)=80(本),120÷5x(5-2)=72(本),90>80>72,答:动物王国卖出的本数最多。理答时,我先肯定这种解法正确,再问学生有没有其他方法。甲学生说:“我用通分方法进行解答。和的公分母是60,=,=,=,<<,答:《动物王国》卖出的本数最多。”他回答后,我问:“对这种解法,哪位同学有补充或者有疑问的?”乙学生问:“比较分数后,为什么分数越小,卖出的本数越多呢?”我接着明知故问地对甲学生说:“是啊,为什么分数比较的结果小,卖出的本数反而多呢?你能对大家说说吗?”甲学生回答说:“比较时,表示《地球故事》的分数最大,说明剩下的本数最多,换句话说就是卖得最少;表示《动物王国》的分数最小,说明剩下的本数最少,换句话说就是卖得最多。”最后,我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原来的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从而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追问中引导学生自己把解题方法详细分析
教学百分数时,教材中有一道习题:甲乙两种衬衣的原价相同,换季时,甲种衬衣按四折销售,乙种衬衣按五折销售,王叔叔用108元购买这两种衬衣各一件。这两种衬衣原价每件是多少元?很多学生是用方程解答的,因为甲种衬衣的40%与乙种衬衣的50%共108元,设原来一件衣服价钱为x元,则40%x+50%x=108,解得x=120;也有的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两种衬衣的原价相同,如果看成只买一种衬衣,买了两件,那么108元就相当于原价的90%,用算术方法就是108÷(40%+50%)=120元。当我准备继续讲解时,一位学生说:“老师,我是用108x=48(元),48÷40%=120(元)。这样做是否正确?”我让他说出这样做的理由,他解释说:“两件衣服的原价相同,把两种衣服看成一种衣服:就是把108元按40%:50%=4:5进行分配。一件衣服原价的40%是48元钱,原价就是48÷40%=120(元)。”我发自内心地表扬他说:“你的方法真了不起!你这与众不同的想法,說明你善于思考。爱思考,抓联系是学习数学的诀窍。”
追问可以保持学生思维不被打断,也有利于对话深入展开。当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甚至创新时,我们不但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而且要进行纵向深入式追问,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曲径通幽,引导大家一起探究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有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觉通过猜测回答问题,答案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理答时,对学生猜测中的合理成分,我们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猜测中的错误,我们不要简单斥责或否定,而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正错误,最后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这样,虽然不能立即得到准确答案,但说不定因为有了“错误”这个话题,我们的理答才更能发挥引导价值,从而达到曲径通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材中有一道习题,要求学生分别量出三个不同三角形(2个锐角三角形和1个钝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量出数据、交流后,我问学生有什么发现。一位学生抢着说:“三角形的底越大,高越小;底越小,高就越大。”这种直觉发现是否正确呢?我不加评价地提问学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有的根据自己对题目的观察表示支持;有的画图说明,底越大、高越小;有的认为底相同的情况下,高越大、三角形越大;有的认为说法不全面,是错误的;有的认为应该有范围……总之,学生都在努力证明或反驳别人的猜想。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这位同学的说法才成立。学生经过小组合作,结合画图和全班交流达成了共识——只有在同一个三角形内,底越大,高才越小;底越小,高才越大。
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大家经历了积极的探究过程,相互启迪,畅所欲言,最终形成了正确认识。这样,在关注学生错误认识的基础上,我适时启发、引领,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渐走向深入。学生一次错误的回答,在我的智慧理答下形成了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
三、当机立断,教师自己主动讲解
有时,学生解答了一道习题,结果和别人一样,但方法不同。回答时,他自己难以叙述理由,其他同学也爱莫能助。面对冷场,我们在理答时要当机立断,通过我们自己的讲解,帮助学生走出认知困境。
教学乘法结合律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幢教学大楼有3层,每层有25个教室,每个教室放4盆花。这幢大楼一共要放多少盆花?我提问学生如何解答时,有的用4x25x3列式解答,有的用4x(25x3)列式解答。这两种方法,学生都能准确列式并说出理由。当我想讲下一道题目时,有一位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是用4x3x25解答的,不知道对不对?”我请其他同学思考、讨论,帮助分析,等了几分钟都没有学生能讨论或者举手发言。我估计学生理解有难度,就当机立断,自己进行讲解:“这里的4x3表示每层选一个教室放花,一共需要放12盆;如果每层25个教室都放花,一共需要放25个12盆花,也就是12x25=300盆。大家只要能知道这样列式正确就行了。”
小学生纯真、率直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怎么想就怎么说,会想不会说也就不足为奇了。教师当机立断、及时讲解是对学生发言的一种肯定。如果我们理答时言辞含混,也许学生的创新萌芽就会被无情扼杀。
总之,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智慧、情感和技巧。我们只有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课上认真倾听、审慎提问,巧妙、有效地理答,才会产生思维碰撞、精彩纷呈的教学效果,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